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煮散剂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50例急性咳嗽的小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中药煮散剂配合穴位贴敷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后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呼吸肺功能指标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67%(71/7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1.33%(61/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5/7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1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呼吸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小儿急性咳嗽时采用中药煮散剂配合穴位贴敷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康复,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有效。
【关键词】中药煮散剂;穴位贴敷;小儿急性咳嗽;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72 R25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4-0029-02
咳嗽是兒科中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一般分为慢性咳嗽和急性咳嗽,其中急性咳嗽比较常见,四季皆可发病,冬季、春季为高发期。小儿急性咳嗽病程低于14天,若患病早期未给予及时的治疗或出现用药不当的现象,可能发展成慢性咳嗽或哮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及日后成长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1]。传统治疗方法以西医药为主,多采取抗病毒、抗感染、化痰等对症治疗,但显效慢,易复发,同时容易引起一些不良反应,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认为小儿急性咳嗽是受到外部风邪侵袭,从而致使患儿肺气不清,肺失宣肃、上逆作声,可使用中药进行治疗。本文将针对中药煮散剂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150例患有急性咳嗽的小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儿41例,女性患儿34例,年龄0.8~6(3.4±1.3)岁;其中风热咳嗽46例,风寒咳嗽29例;病程(1.34±0.32) d。观察组中男性患儿43例,女性患儿32例,年龄0.7~5(3.1±1.2)岁;风热咳嗽44例,风寒咳嗽31例;病程(1.43±0.33) d。对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纳入标准:患儿入院后经胸部X线检查确诊为急性咳嗽,同时具备对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所有患儿的诊断均符合西医《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关于小儿急性咳嗽的相关标准,同时符合《中医儿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咳嗽》中的相关标准[2];所有患儿家属均在知情并同意情况下参与。
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器质性病变患儿;肺结核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不能服用中药的患儿;治疗依从性差,无法完成治疗的患儿。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西医西药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止咳化痰、退热治疗。治疗过程主要使用西药,抗感染药物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如有支原体感染则口服阿奇霉素颗粒(沈阳金龙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983,规格为0.1 g/袋),冲服0.2 g/次/d;如患儿有痰可使用氨溴特罗口服液[3](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317,规格60 mL/瓶),口服2.5~15 mL/次,3次/d;如存在发热可服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吉林敖东集团金海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4074,规格6 g×10袋),冲服1袋/次,3次/d。持续治疗1周,根据患儿情况进行调整用药。
观察组则采取中药煮散剂配合穴位贴敷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中医辨证风寒咳嗽,所选药方为杏苏散5 g,荆防散5 g,银翘散4 g,止咳散6 g。其中杏苏散主要有苏叶、陈皮、茯苓、半夏、杏仁;荆防散为荆芥、防风、川芎、白芷、羌活;银翘散为连翘、芦根、桔梗、金银花;止咳散为杏仁、生石膏、厚朴、谷芽、炙麻黄、炙甘草。(2)患儿为痰热咳嗽,则所使药方为清肺散4 g、化痰散4 g,其中清肺散主要有杏仁、川贝母、桑白皮、瓜蒌;化痰散主要为黄芩、大黄、沉香、礞石。(3)患儿若为痰湿咳嗽,则所选药方为杏苏散5 g、止咳散6 g,杏苏散5 g,主要有杏仁、苏叶、陈皮、半夏、茯苓;止咳散主要有杏仁、厚朴、谷芽、生石膏、炙麻黄、炙甘草。患儿用量按照0.3 mg/kg·d服用,使用不锈钢或搪瓷器皿盛装,分三次加水浸泡5 min,大火煮沸后文火煎3 min,取清液温服[4]。穴位贴敷[5]则使用止咳化痰膏贴敷,药方为细辛、杏仁、苏子、陈皮、法半夏、白术、枳壳、黄芩、莱菔子,混合后捣碎,装罐,使用时将其与姜汁混合调成厚糊状,每次贴敷用量为0.5 g,分别贴于患儿双侧肺俞、天突穴、定喘穴,0~3岁患儿每次贴敷时间为1 h,3~6岁患儿每次贴敷2 h,5 d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依据《中医儿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制定疗效标准,治愈为经治疗,患儿咳嗽、咳痰症状消失,精神良好,饮食好,随访14 d未见复发;好转为经治疗,患儿咳嗽症状有所减轻,痰量减少,患儿精神及饮食一般;无效为经治疗,患儿咳嗽等症状均为改善,甚至加重。
观察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呼吸肺功能指标等。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行Fisher χ2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6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呼吸肺功能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儿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呼吸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急性咳嗽是儿科的常见病,小儿患病后出现咳嗽、发热、咽喉不适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如治疗不及时,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西医认为小儿急性咳嗽是由于机体免疫力不足,再加上小儿气管、支气管狭窄且血管丰富,黏膜相对来说比较柔嫩,从而导致气道干燥、纤毛运动不足,无法及时清除有害物质,发生感染的概率增高,最终诱发咳嗽。在治疗上,西医主张以抗感染和化痰止咳为主,但部分患儿用药后出现嚴重不良反应,因此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儿科面临的重要问题。
中医认为小儿急性咳嗽是受外邪侵袭,小儿肺常不足,藩篱疏薄,卫外不固,养护失宜,宣降功能失去作用,导致小儿气机不顺,因此产生咳嗽症状;而咳嗽的致病因素和反应也不尽相同,因此中医认为所选的药物也不能相同[6]。咳嗽可分为寒热虚实不同类型,小儿急性咳嗽一般包括风热咳嗽和风寒咳嗽。中药煮散剂是以汤剂为基础,保持了中药饮片的药效,将药物粉碎后,增加药物煎煮接触面积,提高相互作用,促使药效充分发挥出来。此外,中药煮散剂使药物溶出率更高,将其用于儿科疾病治疗,煎煮后所取药液更好,便于小儿服用。相比于传统中药饮片,价格低、用量小、患儿更容易接受,因此更受患儿家属的青睐。而穴位贴敷文中所选药方中的细辛具有祛风散寒,温肺化饮的作用;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效果显著;杏仁所起的作用为祛痰止咳;苏子可止咳平喘、降气消痰;黄芩清热燥湿[7-8];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效果显著。将多种药物与姜汁调和,姜汁的作用是温肺止咳,故使药贴具有润肺燥湿、平喘止咳的效用。将其贴于患儿相应穴位,膻中穴属气之会穴,天突穴属任脉、阴维任脉交会穴,定喘穴主哮喘,将药膏贴于上述穴位,同时起到调气血阴阳,扶正祛邪,宣降肺气,止咳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小儿急性咳嗽。文中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取中药煮散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使用中药煮散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咳嗽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宏杰,杨之藻.中药煮散剂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咳嗽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学,2021,45(1):49-50.
[2] 李红伟,王玉军.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3):111-113.
[3] 丁婷,周海霞.芥子咳喘膏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21,19(5):164-165.
[4] 范茜茜.中药穴位贴敷辅治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36(6):751-752.
[5] 李景涛,黄光炎.化痰止咳方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9,38(7):118-119.
[6] 洪标华.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3):52-55.
[7] 陈小娟.射干麻黄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0):17-19.
[8] 张章.中药穴位离子导入法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5):117-118.
【关键词】中药煮散剂;穴位贴敷;小儿急性咳嗽;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72 R25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4-0029-02
咳嗽是兒科中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一般分为慢性咳嗽和急性咳嗽,其中急性咳嗽比较常见,四季皆可发病,冬季、春季为高发期。小儿急性咳嗽病程低于14天,若患病早期未给予及时的治疗或出现用药不当的现象,可能发展成慢性咳嗽或哮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及日后成长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1]。传统治疗方法以西医药为主,多采取抗病毒、抗感染、化痰等对症治疗,但显效慢,易复发,同时容易引起一些不良反应,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认为小儿急性咳嗽是受到外部风邪侵袭,从而致使患儿肺气不清,肺失宣肃、上逆作声,可使用中药进行治疗。本文将针对中药煮散剂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150例患有急性咳嗽的小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儿41例,女性患儿34例,年龄0.8~6(3.4±1.3)岁;其中风热咳嗽46例,风寒咳嗽29例;病程(1.34±0.32) d。观察组中男性患儿43例,女性患儿32例,年龄0.7~5(3.1±1.2)岁;风热咳嗽44例,风寒咳嗽31例;病程(1.43±0.33) d。对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纳入标准:患儿入院后经胸部X线检查确诊为急性咳嗽,同时具备对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所有患儿的诊断均符合西医《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关于小儿急性咳嗽的相关标准,同时符合《中医儿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咳嗽》中的相关标准[2];所有患儿家属均在知情并同意情况下参与。
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器质性病变患儿;肺结核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不能服用中药的患儿;治疗依从性差,无法完成治疗的患儿。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西医西药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止咳化痰、退热治疗。治疗过程主要使用西药,抗感染药物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如有支原体感染则口服阿奇霉素颗粒(沈阳金龙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983,规格为0.1 g/袋),冲服0.2 g/次/d;如患儿有痰可使用氨溴特罗口服液[3](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317,规格60 mL/瓶),口服2.5~15 mL/次,3次/d;如存在发热可服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吉林敖东集团金海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4074,规格6 g×10袋),冲服1袋/次,3次/d。持续治疗1周,根据患儿情况进行调整用药。
观察组则采取中药煮散剂配合穴位贴敷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中医辨证风寒咳嗽,所选药方为杏苏散5 g,荆防散5 g,银翘散4 g,止咳散6 g。其中杏苏散主要有苏叶、陈皮、茯苓、半夏、杏仁;荆防散为荆芥、防风、川芎、白芷、羌活;银翘散为连翘、芦根、桔梗、金银花;止咳散为杏仁、生石膏、厚朴、谷芽、炙麻黄、炙甘草。(2)患儿为痰热咳嗽,则所使药方为清肺散4 g、化痰散4 g,其中清肺散主要有杏仁、川贝母、桑白皮、瓜蒌;化痰散主要为黄芩、大黄、沉香、礞石。(3)患儿若为痰湿咳嗽,则所选药方为杏苏散5 g、止咳散6 g,杏苏散5 g,主要有杏仁、苏叶、陈皮、半夏、茯苓;止咳散主要有杏仁、厚朴、谷芽、生石膏、炙麻黄、炙甘草。患儿用量按照0.3 mg/kg·d服用,使用不锈钢或搪瓷器皿盛装,分三次加水浸泡5 min,大火煮沸后文火煎3 min,取清液温服[4]。穴位贴敷[5]则使用止咳化痰膏贴敷,药方为细辛、杏仁、苏子、陈皮、法半夏、白术、枳壳、黄芩、莱菔子,混合后捣碎,装罐,使用时将其与姜汁混合调成厚糊状,每次贴敷用量为0.5 g,分别贴于患儿双侧肺俞、天突穴、定喘穴,0~3岁患儿每次贴敷时间为1 h,3~6岁患儿每次贴敷2 h,5 d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依据《中医儿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制定疗效标准,治愈为经治疗,患儿咳嗽、咳痰症状消失,精神良好,饮食好,随访14 d未见复发;好转为经治疗,患儿咳嗽症状有所减轻,痰量减少,患儿精神及饮食一般;无效为经治疗,患儿咳嗽等症状均为改善,甚至加重。
观察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呼吸肺功能指标等。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行Fisher χ2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6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呼吸肺功能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儿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呼吸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急性咳嗽是儿科的常见病,小儿患病后出现咳嗽、发热、咽喉不适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如治疗不及时,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西医认为小儿急性咳嗽是由于机体免疫力不足,再加上小儿气管、支气管狭窄且血管丰富,黏膜相对来说比较柔嫩,从而导致气道干燥、纤毛运动不足,无法及时清除有害物质,发生感染的概率增高,最终诱发咳嗽。在治疗上,西医主张以抗感染和化痰止咳为主,但部分患儿用药后出现嚴重不良反应,因此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儿科面临的重要问题。
中医认为小儿急性咳嗽是受外邪侵袭,小儿肺常不足,藩篱疏薄,卫外不固,养护失宜,宣降功能失去作用,导致小儿气机不顺,因此产生咳嗽症状;而咳嗽的致病因素和反应也不尽相同,因此中医认为所选的药物也不能相同[6]。咳嗽可分为寒热虚实不同类型,小儿急性咳嗽一般包括风热咳嗽和风寒咳嗽。中药煮散剂是以汤剂为基础,保持了中药饮片的药效,将药物粉碎后,增加药物煎煮接触面积,提高相互作用,促使药效充分发挥出来。此外,中药煮散剂使药物溶出率更高,将其用于儿科疾病治疗,煎煮后所取药液更好,便于小儿服用。相比于传统中药饮片,价格低、用量小、患儿更容易接受,因此更受患儿家属的青睐。而穴位贴敷文中所选药方中的细辛具有祛风散寒,温肺化饮的作用;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效果显著;杏仁所起的作用为祛痰止咳;苏子可止咳平喘、降气消痰;黄芩清热燥湿[7-8];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效果显著。将多种药物与姜汁调和,姜汁的作用是温肺止咳,故使药贴具有润肺燥湿、平喘止咳的效用。将其贴于患儿相应穴位,膻中穴属气之会穴,天突穴属任脉、阴维任脉交会穴,定喘穴主哮喘,将药膏贴于上述穴位,同时起到调气血阴阳,扶正祛邪,宣降肺气,止咳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小儿急性咳嗽。文中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取中药煮散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使用中药煮散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咳嗽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宏杰,杨之藻.中药煮散剂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咳嗽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学,2021,45(1):49-50.
[2] 李红伟,王玉军.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3):111-113.
[3] 丁婷,周海霞.芥子咳喘膏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21,19(5):164-165.
[4] 范茜茜.中药穴位贴敷辅治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36(6):751-752.
[5] 李景涛,黄光炎.化痰止咳方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9,38(7):118-119.
[6] 洪标华.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3):52-55.
[7] 陈小娟.射干麻黄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0):17-19.
[8] 张章.中药穴位离子导入法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5):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