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风险状态预测方法

来源 :中国铁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u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轨道交通与城市生活交融的载体和线路间的中转节点,车站具有吸引、聚集、转换、疏散客流的特殊功能。随着路网客流不断增大,车站内部(如通道、楼扶梯、站台等区域点位)存在一定的拥挤踩踏风险,需要重点监控。近年来,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通过现场调查,全路网共排查出431个风险点位,作为调度指挥系统每日重点监视的对象。但是,由于人工调查获取的数据不能覆盖每个点位全日期、全时段的风险状态,因此,需要开展客流风险指标预测,以弥补人工调查无法填补的数据缺口。根据点位客流风险成因,逐个点位建立客流风险指标与客流量指标的关联关系,即基于线性拟合的风险预测模型,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风险状态预测。该预测方法作为支撑车站客流风险预警的一种手段,在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调度应急指挥、乘客诱导与信息服务平台中应用。
其他文献
期刊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比重逐年增加,大客流给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运营造成了不可轻视的压力。本论文的研究以西安北大街地铁站为例,综合考虑站内现有设施和往年客流量交通特性分析,为该地铁站提供可行的限流措施,并通过仿真软件,直观地展示车站限流的过程和意义。首先,本文以西安北大街地铁站为例,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大客流交通特性进行综合分析,对均衡站内客流分布、提高空间利用率和减少瓶颈点的产生都有
申状使用于宋朝时期,属于官府上行文书范畴,其功用则是下级官府或官员向上级官府或官员汇报、提请或建议有关事项等。西夏申状多承袭宋朝,除沿袭宋朝的汇报、建议等功用外,还增加了询问的功用;西夏申状在体式上与宋朝相似,均含有首称、正文、末称及押署四要素,但西夏申状在首称、押署部分较宋朝有所创新和完善。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大客流将显著增加站点的运营难度,评估并划分站点应对大客流的能力对于提升站点的运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韧性为指标评估了站点应对大客流的能力,考虑乘客在站点出行的便利性,提出指标评估了站点的运营服务水平,以大客流导致的运营服务水平损失为指标评估了站点的韧性,运用模糊聚类分析划分了站点的韧性。以成都地铁为例的研究表明,早高峰期间站点的运营服务水平随时间呈三类变化趋势,分别对应于三类客流量
<正>沃特世公司近日推出了全新的体积排阻色谱(SEC)柱,可用于蛋白的分析表征。XBridge Protein BEH SEC色谱柱可与Waters Alliance HPLC、Waters ACQUITY UPLC H-Class系统以及其它HPLC/UHPLC仪器联用,能够为按照尺寸大小进行的蛋白类生物治疗药物分离提供最大的样品通量和最高的分离度。XBridge Protein
期刊
目的:建立定量测定溶剂中低浓度重组人源化抗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药物浓度的分子体积排阻高效液相色谱法(SEC-HPLC法)。方法:采用TSKgel G3000SWxl(7.8 mm×300 mm,5μm)体积排阻色谱柱,高效液相紫外检测器在214 nm处测定抗体药物吸收度。对SEC-HPLC法进行专属性、系统残留、线性、精密度、稳定性方法学验证,并使用该方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浓度
目的:研究益气通脉方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CHF)及对心肌重塑、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7—2020-06本院收治的CHF患者1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68)和对照组(n=68)。对照组给予美洛托尔+曲美他嗪治疗,试验组给予美洛托尔+曲美他嗪+益气通脉方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6MWT)、左室射血分数(LVEF)
李继迁叛宋以后,北宋边患已起,为巩固国防,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筑业乐城,以安置归附的番族,之后业乐城在北宋与西夏对峙的环庆路防御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业乐城在环庆路防御体系的三个防御系统中声援三路,对北宋陕西五路防御西夏的环庆路防御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借助野外考察寻找业乐古城遗址位置,进一步探讨了业乐城在北宋防御西夏的环庆路防御体系中与其他城堡寨的关系
武威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桂籍殿文昌出巡壁画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构图严谨、表现手法独具匠心,体现了明代画工在文人画的影响之下,仍继承传统经典、自我革新、再创辉煌。经考证该铺壁画为明成化年间所绘,为文昌信仰集中表现之一。文昌信仰虽在明代坊间流传十分广泛,但终未入国家祀典,直至清嘉庆年间才得以统治者的推崇被纳入国家正祀之中。该铺壁画不但诠释了武威地区崇文尚学乃文脉昌盛之地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农村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也是破解新时代治理难题的现实要求。通过梳理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演变,分析出农村治理法治化受到村民法律意识、传统习俗、农村治理法治不健全的制约,并对存在问题从制度层面、主体层面、法律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提升农村治理法治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