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一周,笑笑中了急性中耳炎的招,每天都要去儿童医院“报到”。别的孩子看到针头都哭天抢地,她却视为一种游戏,每次都乐滋滋地说:“我明天还要来!”托这句话的“福”,这一跑就是六天。而且后来还反复过一次。
战胜中耳炎后,我也成了小半个“专家”。
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急性中耳炎也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要用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感染,光用抗生素是不行的。
这次去儿童医院,刚开始医生没有要求抽血看各项指标,没判断到底是细菌性的还是病毒性的,直接就上了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后来做了血常规,这才引起了医生的注意,说可能是细菌感染合并病毒感染,所以开药的时候,除了抗生素,还加入了痰热清注射液(此药有抗病毒作用),治疗效果明显好转。
我想,要是自己对中耳炎了解的话,可以一开始就建议医生抽血检验一下。现在的医生每天要接诊那么多患者,有时候也会图方便,直接就凭经验来诊断。可要是家长提要求的话,医生一般会赞同。有了清晰的血项化验指标,就能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对症下药。
吹灸法可缓解疼痛
在吊针期间,笑笑也经常耳朵疼。
我想用网上看到的中医疗法:用硬纸做一个小漏斗,点燃一个艾条,让孩子保持侧卧的姿势,将艾条悬空在漏斗里,慢慢地往里吹气。但家人不同意,说是江湖医术,不可信。
有天晚上,笑笑疼得直哭,用滴耳液也不能缓解。最后大家都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决定用这个吹灸法试试。结果当天晚上笑笑竟没喊耳朵疼。从那天后,笑笑每晚都能睡个安稳觉。
擤鼻涕也大有讲究
此次最让我长知识的是,原来不正当的擤鼻涕方法也可能诱发中耳炎。这是我在向医生描述病情时,医生提醒我的。
之前,我给笑笑擤鼻涕都是两个手指捏住她的鼻翼,用力往外擤。尤其是这次患病前,她有感冒症状,没少擤鼻涕。现在才知道此手法大错特错。
鼻咽部通过咽鼓管的连接,与耳朵是相通的。幼儿的咽鼓管短、宽、扁平,且管口常呈开放状,感冒时,捏住两侧鼻孔擤鼻涕的话,因为压力的原因,更容易使带菌的鼻涕进入咽鼓管,再通过咽鼓管感染到中耳,引发中耳炎。
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是: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再用同法擤另一侧。
三个月以上才是慢性
这个是我闹的小笑话。也是因为知识的缺乏,所以害自己瞎担心了半天。
笑笑这次突发耳朵疼痛,属于急性中耳炎。治疗一个礼拜后,耳朵疼痛基本止住了,可是时隔两天再次复发。
明明好了,怎么又反复发作了呢?会不会转化成慢性中耳炎了呢?我不安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看医生时,我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了医生。结果人家笑了笑说:“哪有那么容易转化成慢性!一般持续三个月以上的才是慢性。”
你看,真应了那句:没文化,真可怕。
“吃一堑长一智”、“久病成良医”,这些俗语都在说:经验很重要。虽然因为自己的无知,让孩子吃了不少苦,但每个妈妈都是在摸索中成长的。我想,因为这次的教训,下次若再遭遇中耳炎,也就能够从容应对了。
战胜中耳炎后,我也成了小半个“专家”。
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急性中耳炎也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要用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感染,光用抗生素是不行的。
这次去儿童医院,刚开始医生没有要求抽血看各项指标,没判断到底是细菌性的还是病毒性的,直接就上了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后来做了血常规,这才引起了医生的注意,说可能是细菌感染合并病毒感染,所以开药的时候,除了抗生素,还加入了痰热清注射液(此药有抗病毒作用),治疗效果明显好转。
我想,要是自己对中耳炎了解的话,可以一开始就建议医生抽血检验一下。现在的医生每天要接诊那么多患者,有时候也会图方便,直接就凭经验来诊断。可要是家长提要求的话,医生一般会赞同。有了清晰的血项化验指标,就能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对症下药。
吹灸法可缓解疼痛
在吊针期间,笑笑也经常耳朵疼。
我想用网上看到的中医疗法:用硬纸做一个小漏斗,点燃一个艾条,让孩子保持侧卧的姿势,将艾条悬空在漏斗里,慢慢地往里吹气。但家人不同意,说是江湖医术,不可信。
有天晚上,笑笑疼得直哭,用滴耳液也不能缓解。最后大家都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决定用这个吹灸法试试。结果当天晚上笑笑竟没喊耳朵疼。从那天后,笑笑每晚都能睡个安稳觉。
擤鼻涕也大有讲究
此次最让我长知识的是,原来不正当的擤鼻涕方法也可能诱发中耳炎。这是我在向医生描述病情时,医生提醒我的。
之前,我给笑笑擤鼻涕都是两个手指捏住她的鼻翼,用力往外擤。尤其是这次患病前,她有感冒症状,没少擤鼻涕。现在才知道此手法大错特错。
鼻咽部通过咽鼓管的连接,与耳朵是相通的。幼儿的咽鼓管短、宽、扁平,且管口常呈开放状,感冒时,捏住两侧鼻孔擤鼻涕的话,因为压力的原因,更容易使带菌的鼻涕进入咽鼓管,再通过咽鼓管感染到中耳,引发中耳炎。
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是: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再用同法擤另一侧。
三个月以上才是慢性
这个是我闹的小笑话。也是因为知识的缺乏,所以害自己瞎担心了半天。
笑笑这次突发耳朵疼痛,属于急性中耳炎。治疗一个礼拜后,耳朵疼痛基本止住了,可是时隔两天再次复发。
明明好了,怎么又反复发作了呢?会不会转化成慢性中耳炎了呢?我不安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看医生时,我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了医生。结果人家笑了笑说:“哪有那么容易转化成慢性!一般持续三个月以上的才是慢性。”
你看,真应了那句:没文化,真可怕。
“吃一堑长一智”、“久病成良医”,这些俗语都在说:经验很重要。虽然因为自己的无知,让孩子吃了不少苦,但每个妈妈都是在摸索中成长的。我想,因为这次的教训,下次若再遭遇中耳炎,也就能够从容应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