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要讲的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列方程(组)解几何题’.”Z老师开门见山,点明了讲座的主题,接着出示了例题.
例1梯形ABCD中,AB∥DC,∠ABC=90°,AB=9、BC=8、CD=7. M是AD的中点,过M作AD的垂线交BC于N,求BN的长.
Z老师说:通常将要求的量假设为x,令BN=x,则CN=8-x,怎样建立关于x的方程呢?关键在于寻找题中的等量关系.
S同学说:MN是AD的垂直平分线,因此ND=NA,这就是等量关系.DN、AN分别是Rt△CDN和Rt△ABN的斜边,由勾股定理,DN2=DC2+CN2=72+(8-x)2,AN2=AB2+BN2=92+x2,于是92+x2=72+(8-x)2,解得x=2.
Z老师说:将几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数的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出所求的几何量,这就是用代数法解几何题.
例2等边三角形ABE的顶点E在正方形ABCD内,F是对角线BD和线段AE的交点,若AB=a,求△ABF的面积.
Z老师说:要求△ABF的面积,就设该面积为x,你们认为怎样?
小清说:由于AB为已知,由求△ABF的面积,转为求AB边上的高,为此过F作FM⊥AB于M,我设FM=x,但如何列出方程还未考虑好.
Z老师说:本题等量关系不明显,列方程有些困难.在解题时要扣紧题意,要常问自己“已知条件告诉了我什么?”正方形对角线BD是∠CDA的平分线,F在角平分线上,因此F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F到AD的距离就是M到AD的距离MA,F到CD的距离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例1梯形ABCD中,AB∥DC,∠ABC=90°,AB=9、BC=8、CD=7. M是AD的中点,过M作AD的垂线交BC于N,求BN的长.
Z老师说:通常将要求的量假设为x,令BN=x,则CN=8-x,怎样建立关于x的方程呢?关键在于寻找题中的等量关系.
S同学说:MN是AD的垂直平分线,因此ND=NA,这就是等量关系.DN、AN分别是Rt△CDN和Rt△ABN的斜边,由勾股定理,DN2=DC2+CN2=72+(8-x)2,AN2=AB2+BN2=92+x2,于是92+x2=72+(8-x)2,解得x=2.
Z老师说:将几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数的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出所求的几何量,这就是用代数法解几何题.
例2等边三角形ABE的顶点E在正方形ABCD内,F是对角线BD和线段AE的交点,若AB=a,求△ABF的面积.
Z老师说:要求△ABF的面积,就设该面积为x,你们认为怎样?
小清说:由于AB为已知,由求△ABF的面积,转为求AB边上的高,为此过F作FM⊥AB于M,我设FM=x,但如何列出方程还未考虑好.
Z老师说:本题等量关系不明显,列方程有些困难.在解题时要扣紧题意,要常问自己“已知条件告诉了我什么?”正方形对角线BD是∠CDA的平分线,F在角平分线上,因此F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F到AD的距离就是M到AD的距离MA,F到CD的距离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