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恩廊随想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x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一段时间的嘈杂施工之后,拆除围蔽,校门内侧出现了一段并不算长但非常漂亮的风雨长廊。开始不明就里,感觉有点莫明其妙。因为在校门这样重要的地方建这样一段长廊还是很少见的。后来才知这是给那些来校为自己的孩子送汤送水的家长们提供一个暂时歇脚之地(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几乎所有的中学都有不成文的规定,除非极特殊的情况,正常教学时间是不允许家长到教学区内找孩子的,所以来校的家长们往往只能在了无遮挡的校门处徘徊)。有了这个长廊,阴可挡雨晴可遮阳。家长们自可安然暂歇,静待孩子下课放学。知此,让我们不得不叹服主事者虑事之细。
  可若事情仅止于此,叹服之外,似乎也不会牵扯起太多的思绪。一日,廊上赫然悬一漂亮精致的牌匾,上书“铭恩廊”三字。这三个字恰如三粒珠玉落入心海,一下子溅起心中无尽的思绪。
  孩子再大,似乎永远也走不出父母牵挂关切的目光。于是,尽管在职场中奔波太久脚步已显疲惫,家长们仍然提上一壶暖暖的汤水来到学校,静候辛苦求学的孩子下课放学。于是,只要是下课或放学,在这个不算太长的校门风雨长廊里,总可以看到一对对父子、母女依傍而坐,整日埋头于书海的学子们在父母慈爱的目光中饮完味美意浓的汤水,吃完喷香无比的饭菜,抑或老老实实地吃下因身体欠佳而必须按时服用的药物……只是,在生活的蜜罐中泡大的孩子们已经很难真正体悟到这种来自父辈的恩情,更多的视之为普通与平常,除心安理得地享用之外一无所思。悬于廊下的这块牌匾显然是在时时提醒同学们要牢记父辈的养育之恩、哺育之情。主事者时刻不忘学校乃育人之所的精神着实让人佩服。
  作为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分子,我们整日都在忙碌,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样一个供家长与学生使用的风雨长廊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可乍一停下来去匆匆的脚步,驻足凝望铭恩廊,似乎也总能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在这样一个略显浮躁而喧嚣的时代,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都专注于各自的教学这块一亩三分地,精心耕耘,差不多从知识上把学生武装到了牙齿,以便让他们适应各种各样的名目繁多的考试、竞赛。可扪心自问,我们到底花了多少心思关注过学生的情商、德商呢?当学生连父母的生日都说不出来时,当学生连今天是老师的节日都不太关心时,当同学因病住院同班却少有人想起要去看望一下时,除了感叹现在的孩子冷漠自私,难道我们自身就没有责任么……每思于斯,总觉汗涔涔而心戚戚。学校乃育人之所,一草一木皆有教化之意。作为教师,自然更需时时记起肩负的育人之责。
  愿暂歇长廊下的人自此无风雨,更愿凝望长廊的人自此心头永无名利的风风雨雨,时时不忘培才与育人并举。
其他文献
2009年9月22日,师生称其为“三嫂”的82岁普通老太太袁苏妹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这位几乎不识字、从29岁到73岁一直在香港大学宿舍先后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的老人,在颁授仪式上第二次用广东话宣读“颁奖词”后才听懂:为了表彰她“对高等教育界作出独特的贡献,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特为她颁发“院士”的荣誉。这场历年完全以英语进行的典礼,此刻因袁苏妹老人而破天荒地使用了中文。  
和中国一样,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外出就餐或吃工作餐的常用餐具.真正使我注意到日本一次性筷子的,是前两天发生的一件事.那天,我因外出采访错过了回家吃饭的时间,只好到一家拉
目的探讨创设乐学情境在眼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院眼科实习生106名,以1:1比例划分为A组(n=53)、B组(n=53)。即A组取常规眼科教学模式,B组取创设乐学情
48岁的苏珊大妈登上“英国达人”舞台时,没有人看好她。她身材臃肿、相貌普通、语无伦次。但当她开口演唱《我曾有梦》这首歌的刹那,所有人立刻被她的天籁之音震撼了。这段视频登上了YouTube,点击率超过了奥巴马的就职演说。美国四大电视网为转播“英国达人”对苏珊的首次电视专访,要求白宫更改奥巴马记者会时间。苏珊大妈《我曾有梦》专辑首周销量突破了41万张,成为英国历史上卖得最快的专辑。她参加日本的“红白歌
中国人向来都有英雄情结,一方面是源于对英雄豪杰、义士侠客的追慕,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对建功立业的渴求。这一点,从文人诗文特有的豪气里可见一斑。如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苏轼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岳飞
近日,“中国‘神童’在美国成为流浪汉”的网络新闻引发广泛的争议。一位在国内因学业十分顺利而怀着美好的梦想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神童,为何竟成了流浪汉?  是稀奇?是震惊?是欧美文化令我们的神童水土不服?  神童是多么神秘的人物,是家长们孜孜以求的梦想,是孩子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从古到今,那个神童没有享受过众星捧月式的追捧?七岁为孔子师的项橐,十二岁拜为秦相的甘罗,王气逼人的曹操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