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二物理是物理教学的启蒙,在这一时期里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物理,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以奠定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和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克服心理障碍;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疏通教材,排除难点;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法,使初二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
【关键词】启蒙教学 激发兴趣 注重基础 自主探究
如果将整个物理知识体系比作一座科学宫殿的话,初中物理就是学生进入这座宫殿的入门和启蒙。起始阶段的教学效果如何,不仅影响学生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到高中阶段文理分流的趋势。笔者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初二物理的教学尤为重要。在这一时期里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物理,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以奠定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和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
1 利用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在兴趣中学习,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将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注意采用各种适合于课堂教学情景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负担以及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方面,无疑是十分有效的。
1.1 精彩实验,以奇激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或得出难以置信的结论。这些信息的刺激会让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大增强。例如在学习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拿一段直铁丝,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出,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再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通过这个实验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
此外,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各具特色的实验,比如设计“低压沸腾”、“纸盒烧水”、“瓶吃鸡蛋”、“摩擦起电”、“水果电池”、“大试管吞小试管”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精彩异常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对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2 教学实践,情境激趣
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上,有很多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此为良好的契机,进行必要的诱导与点拨。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先用多媒体播放小实验“浇不灭的蜡烛”。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水火不容,现在却看到烛焰在水中毫发未损,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全被吸引过来了。学到大气压强时,用一空玻璃杯上面盖住纸片后倒过来,看到纸片落了下来,再将玻璃杯装满水后用同样的纸片盖住,然后倒过来,竟然纸片和水都不往下掉。
充满了疑问来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1.3 学会幽默,以乐激趣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前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现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让自己的语言既显得诙谐、风趣,又不乏逻辑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那么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的。
2 疏通教材,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
学生刚接触物理时,对物理概念不是很重视,以致在分析物理现象或处理物理问题时,常常出现错误的判断或者束手无策.所以,对新学者而言,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及其运用,可以让学生更顺利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
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是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我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学生掌握的深度。
现在初二学生对新教材中力、声、热、光等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都感到很亲切,不觉得它深奥,但也不排除他们在学习中有为难之处。如最后一章的“平均速度”,以前的教材一直把它作为选学内容,新教材是必学内容,本是一个难点,但新教材处理得很好,简洁明了易懂,教师就不要再拓宽加深了。只需帮助学生建立起“变速运动由于速度是变化的,所以各段路程或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不同的。”概念,并告诉学生这是和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同的地方。至于这方面的定量计算,只限于严格要求解题方式和物理量单位的问题.这样处理教材,使已经降低难度度的新教材显得更平坦了,学生踏上这个轨道就会感到轻松自如。
3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物理知识实践性很强,涉及的知识点可以设计成探究型的内容很多,比较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刚接触物理学习的初中生,在简单的探究活动中,能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动脑,大胆提出各种合理的假设,体验科学探究的经历,可充分培养其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为了能让学生有效地自主探究物理知识,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精心确定探究内容
设计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首要问题是确定探究活动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或需要探究。有些知识很难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载和概括,而有些知识即使设计成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去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没多大实际意义。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筛选,确定学生自主探究内容。
一般来说自主探究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如具体形象的内容易以探究的形式呈现,而抽象概括的内容要先具体化,分层进行探究。
3.2 鼓励质疑提问
在自主探究的具体实施阶段,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独立处理情境提供的信息。实际上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明示问题,而教师通过进一步激疑设疑、点拨引发、及时评价等方式,促使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并提高能力。
综上所见,在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的初始阶段,如果教师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遵循知识的渐进过程,从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着手,学生的物理启蒙学习应该是轻松而愉快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 郑振海.诱发灵感促进物理探究教学[J].中学物理,2006,24(10):28-30.
[2] 张国礼.浅谈初二物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Z].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教法,2007.
【关键词】启蒙教学 激发兴趣 注重基础 自主探究
如果将整个物理知识体系比作一座科学宫殿的话,初中物理就是学生进入这座宫殿的入门和启蒙。起始阶段的教学效果如何,不仅影响学生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到高中阶段文理分流的趋势。笔者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初二物理的教学尤为重要。在这一时期里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物理,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以奠定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和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
1 利用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在兴趣中学习,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将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注意采用各种适合于课堂教学情景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负担以及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方面,无疑是十分有效的。
1.1 精彩实验,以奇激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或得出难以置信的结论。这些信息的刺激会让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大增强。例如在学习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拿一段直铁丝,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出,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再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通过这个实验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
此外,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各具特色的实验,比如设计“低压沸腾”、“纸盒烧水”、“瓶吃鸡蛋”、“摩擦起电”、“水果电池”、“大试管吞小试管”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精彩异常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对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2 教学实践,情境激趣
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上,有很多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此为良好的契机,进行必要的诱导与点拨。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先用多媒体播放小实验“浇不灭的蜡烛”。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水火不容,现在却看到烛焰在水中毫发未损,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全被吸引过来了。学到大气压强时,用一空玻璃杯上面盖住纸片后倒过来,看到纸片落了下来,再将玻璃杯装满水后用同样的纸片盖住,然后倒过来,竟然纸片和水都不往下掉。
充满了疑问来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1.3 学会幽默,以乐激趣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前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现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让自己的语言既显得诙谐、风趣,又不乏逻辑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那么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的。
2 疏通教材,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
学生刚接触物理时,对物理概念不是很重视,以致在分析物理现象或处理物理问题时,常常出现错误的判断或者束手无策.所以,对新学者而言,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及其运用,可以让学生更顺利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
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是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我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学生掌握的深度。
现在初二学生对新教材中力、声、热、光等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都感到很亲切,不觉得它深奥,但也不排除他们在学习中有为难之处。如最后一章的“平均速度”,以前的教材一直把它作为选学内容,新教材是必学内容,本是一个难点,但新教材处理得很好,简洁明了易懂,教师就不要再拓宽加深了。只需帮助学生建立起“变速运动由于速度是变化的,所以各段路程或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不同的。”概念,并告诉学生这是和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同的地方。至于这方面的定量计算,只限于严格要求解题方式和物理量单位的问题.这样处理教材,使已经降低难度度的新教材显得更平坦了,学生踏上这个轨道就会感到轻松自如。
3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物理知识实践性很强,涉及的知识点可以设计成探究型的内容很多,比较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刚接触物理学习的初中生,在简单的探究活动中,能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动脑,大胆提出各种合理的假设,体验科学探究的经历,可充分培养其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为了能让学生有效地自主探究物理知识,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精心确定探究内容
设计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首要问题是确定探究活动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或需要探究。有些知识很难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载和概括,而有些知识即使设计成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去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没多大实际意义。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筛选,确定学生自主探究内容。
一般来说自主探究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如具体形象的内容易以探究的形式呈现,而抽象概括的内容要先具体化,分层进行探究。
3.2 鼓励质疑提问
在自主探究的具体实施阶段,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独立处理情境提供的信息。实际上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明示问题,而教师通过进一步激疑设疑、点拨引发、及时评价等方式,促使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并提高能力。
综上所见,在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的初始阶段,如果教师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遵循知识的渐进过程,从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着手,学生的物理启蒙学习应该是轻松而愉快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 郑振海.诱发灵感促进物理探究教学[J].中学物理,2006,24(10):28-30.
[2] 张国礼.浅谈初二物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Z].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教法,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