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化仪式:中国女排电影的审美维度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_mark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女排电影通过对“五连冠”这一“仪式”进行场景化、符号化的叙事建构,突出表达了运动员为夺冠而奋斗和五连冠对国民的激励,凸显着女排电影的意义再生产,形成与其他中国体育题材电影迥乎不同的审美范式.《夺冠》《沙鸥》《女排之花》等女排电影中均有仪式叙事的空间、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独特呈现,观照其用仪式场景建构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符号体系,并依次传达出独特的文化表征.
其他文献
当下现实主义青春片纷纷采取“青春+现实主义”的叙事模式,去介入现实,批判现实,所彰显的现实底蕴表面上为其摆脱了浅表化的青春爱恋,但它依旧使用青春片叙事惯例去言说现实,且影片的类型元素对犯罪、伦理元素具有同质化倾向.基于叙事伦理批评电影观下,究其原因,发现当下现实主义青春片的叙事内容与叙事形式上的伦理取向存在分裂.未来现实主义青春片的发展,应拓展新的类型元素,借鉴有效运作模式,真正做到“青春”与“现实”的深度融合.
纪录片对于现实的超现实再现在影史中屡见不鲜,德国导演里芬斯塔尔的《奥林匹亚》对于真实的塑造让我们看到纪录片是可以夸大或重塑真实的.从第一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开始,纪录片的“真实”就带着文明人猎奇的眼光,不断干预和设计现实中的纳努克一家.设计“真实”一直在纪录片的基因之中,或者说这是“摄影”的原罪.纪录片中有没有绝对的真实,摄影机在场是否意味着某种选择和舍弃?那么客观真实究竟如何呈现在纪录电影之中?
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在众多影视题材中独树一帜,东北地区以特有的文化积淀与历史沿革贡献出众多优秀篇章,其创作当中存在的众多文艺现象也值得思考.本文主要从东北地区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历史贡献、创作特质及方法、发展前景及展望等几个方面,综合论述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创作特色与发展途径及方向,尤其针对影视美术创作在农村题材影片中的造型与价值分析探讨出符合东北特定地域风俗习惯的优秀影片,通过此研究探索更宽阔的农村题材影视剧创作空间及可能性.
全本戏,顾名思义,就是完整的一本戏[1],演出全本戏即对原作基本不加删改,演出所有关目.折子戏则是与全本戏相对的概念,是全本戏中节选的部分.全本戏的演出在明清曾盛极一时,但清代乾、嘉之后,折子戏成为了昆曲演出的主要形式,全本戏能流传下来的极少.折子戏之所以能从全本戏中“脱落”出来单独演出,必然是因为这一部分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即具有“戏点”.那么,折子戏的改编是否具有一定的准则?本文以《玉簪记》为例,探究折子戏对全本戏的文本改编.《玉簪记》为明代高濂所著传奇,讲述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
期刊
近两年,以《破冰行动》《猎狐》《三叉戟》等为代表的公安刑侦剧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收获了居高不下的收视率与评价不俗的口碑.其中,《破冰行动》更是在2020年先后斩获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中国电视剧奖和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新时代公安刑侦剧的亮眼表现于其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和内容的深层思考、人性的深刻描画等突围创新有着直接的关联,力图站在时代的节点去传递正确积极的价值观,讴歌时代精神,描摹人民英雄群像,捍卫法律尊严.
贾樟柯将新历史主义的理念融汇于电影创作,在他的电影中,空间既是叙事的媒介,也是历史记忆的具象化.电影中的公共空间聚焦于特定历史阶段底层世界的公共表情,凝聚时代文化与价值追求的公共场所,体现社会流动的异乡空间.家庭空间则从微观视角见证了社会变迁背景下人物的生存状态、命运起伏与缺乏归属感的焦虑.无论公共空间,还是家庭空间,都是具体历史时空的表征,是贾樟柯对一个历史时期人与社会关系的记忆.
1978年以后,政治环境的放松为中国西部电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社会变革的复杂环境导致展现现实社会生活成为这一时期电影的主题.纵观四十年的西部电影发展史,现实主义在西部电影中往往与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同时,第五代导演受到欧洲电影运动的影响,西部电影又有诸多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元素.立足于此,本文主要探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各时期西部电影在纪实风格建构方面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彝族地区经历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变迁.彝族题材电影作为反映彝族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彝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嬗变,以及民族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相融相异.纵观彝族题材电影的创作,首先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做出了多样探索,其价值取向值得借鉴.其次是彝族文化的多元化展示,已经成为彝族当代发展的影像见证.再次是在呈现彝族原生态景象、民族歌舞以及风俗仪式等方面,体现出了较为独特的美学风格和艺术特征.
顾锡东先生是20世纪后期全国有代表性的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上演了60余部剧目、5部电影以及各类戏剧曲艺理论文章200余篇.多部作品被全国多个剧种改编移植,影响深远.至今,越剧《汉宫怨》《五女拜寿》《陆游与唐婉》,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依然是剧种的看家剧目,剧团的吃饭戏.他的作品远播海内外,推动了浙江乃至全国戏剧发展,尤其是越剧艺术的发展.他长期致力于越剧艺术的提升和青年演员的成长,后辈们都亲切地唤他一声“顾伯伯”.顾先生提倡剧作家要为观众写戏,为演员写戏,为剧团写戏,他的一生就是这样实践的.他的戏剧作品体
期刊
电影“共同体美学”自2018年提出以来,倡导以一种兼容并蓄、美美与共的姿态,将电影的实践与观众、社会、世界、历史、未来串联起来.在当前新媒体语境中,国产动画电影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杂糅式的发展趋势.如何使动画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东方传统美学韵味,是当下动画创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共同体美学”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性、集大成、承继性的新电影美学理论,可以为当下国产动画电影拓展出新的创作空间,构建出新的动画电影美学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