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寻找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本文从七个方面作了分析。
关键词:寻找;文本;解读;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2-048-01
一、从文章的题眼切入,直达文本核心
优秀的作者总是在题目的设计上独具匠心。通过精心设计题目,来揭示文章中心,交待写作对象,提出所论述的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因此,透过题眼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以题眼为切入点,开启学生阅读的兴趣之门。
如教五(上)的《黄鹤楼送别》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本诗的题眼“送”字着手切入教材,从而辐射整个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兴趣。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圈点勾画,概括,体悟,明确了围绕“送”字写了哪些内容(地点、气候、事件、画面、情感等),以想象为翅膀,以情感为纽带,以意境为归宿,让学生充分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二、从文章的体裁切入,触类旁通
文章的体裁反映着某一类文章的共性,由特定的要素构成。依据体裁的不同,也可确定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如记叙文可以以记叙的要素、线索、人物形象的分析为重点,议论文则以论证方法、语言精确的分析为重点,说明文可以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方法为重点,诗歌可以意境、联想、想像为重点,这样就可使学生在不同体裁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各种知识。从文章的体裁切入,能够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教三(下)的《恐龙》一文,组织学生跳读课文,这样设问切入: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再读后,设问)为了说明对象的这些特征,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三、从疑难点切入,激发阅读兴趣
潜心会文往往会有所发现,有所质疑,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入手,会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与互动。
如教四(下)的《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可出示公仪休说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和“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这两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话,显示疑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深入感悟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辩论,从而突破难点,逐步理解公仪休的机智,体会他奉公守法的高尚情操。
四、从中心句切入,迅即把握课文内容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中心句对文章起总括全段,提纲挈领;总结归纳,深化内容;“引子”的作用。把握住各段的中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因此找准了中心句这个突破口,在把握重点上就更准确了。
如教五(上)的《牧童和狼》一文,抓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这句话,放手让学生默读、思考、交流:从哪里看出这个牧羊的孩子一贯说谎?他为什么要一再说谎?他知道一贯说谎的后果吗?此举让学生感受并学会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习伊索寓言。
五、从文章的线索切入,条分缕析
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能加深对课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教学就不会走弯路。
如教六(下)的《安塞腰古》一文,可抓住一个”好”字从作者的情感线索入手。围绕作者四赞安塞腰鼓这条线索,引导学生层层剥笋,通过品词析句、创造性的朗读、语言训练、合作探究等,催化学生情愫,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四次赞叹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浓烈的升华,作者是借赞安塞腰鼓赞黄土高原,赞中华民族。
六、从兴趣点切入,激发阅读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趁兴而学,往往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摆脱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利掣肘,形成自学、自主、自能学习的最佳状态。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如教四(上)的《人类的“老师”》一文,老师就可以找这样的兴趣点:人类的“老师”是谁?为什么说它们是人类的“老师”?在结束课文前,可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搜集 “人类的‘老师’”的图片资料,还可以趁热打铁动员学生以“人类的‘老师’”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
七、从课后习题切入,作为课堂讨论的主线
“课后练习”是编者遵循“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统筹安排,精心设计的。它既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暗示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我们可以将有价值的练习题用作课堂讨论的主问题,组织教学点,寻找切入点。
如五(下)《音乐之都维也纳》课后第5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教师在教学时可利用这一资源,变课后练习为读书目标,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提高读书的针对性,很容易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总之,潜心会文,寻找最佳的切入点,让教学贴近学生,鼓励学生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文本,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体悟到语文的魅力所在,从而深深爱上语文课。
关键词:寻找;文本;解读;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2-048-01
一、从文章的题眼切入,直达文本核心
优秀的作者总是在题目的设计上独具匠心。通过精心设计题目,来揭示文章中心,交待写作对象,提出所论述的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因此,透过题眼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以题眼为切入点,开启学生阅读的兴趣之门。
如教五(上)的《黄鹤楼送别》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本诗的题眼“送”字着手切入教材,从而辐射整个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兴趣。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圈点勾画,概括,体悟,明确了围绕“送”字写了哪些内容(地点、气候、事件、画面、情感等),以想象为翅膀,以情感为纽带,以意境为归宿,让学生充分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二、从文章的体裁切入,触类旁通
文章的体裁反映着某一类文章的共性,由特定的要素构成。依据体裁的不同,也可确定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如记叙文可以以记叙的要素、线索、人物形象的分析为重点,议论文则以论证方法、语言精确的分析为重点,说明文可以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方法为重点,诗歌可以意境、联想、想像为重点,这样就可使学生在不同体裁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各种知识。从文章的体裁切入,能够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教三(下)的《恐龙》一文,组织学生跳读课文,这样设问切入: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再读后,设问)为了说明对象的这些特征,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三、从疑难点切入,激发阅读兴趣
潜心会文往往会有所发现,有所质疑,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入手,会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与互动。
如教四(下)的《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可出示公仪休说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和“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这两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话,显示疑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深入感悟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辩论,从而突破难点,逐步理解公仪休的机智,体会他奉公守法的高尚情操。
四、从中心句切入,迅即把握课文内容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中心句对文章起总括全段,提纲挈领;总结归纳,深化内容;“引子”的作用。把握住各段的中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因此找准了中心句这个突破口,在把握重点上就更准确了。
如教五(上)的《牧童和狼》一文,抓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这句话,放手让学生默读、思考、交流:从哪里看出这个牧羊的孩子一贯说谎?他为什么要一再说谎?他知道一贯说谎的后果吗?此举让学生感受并学会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习伊索寓言。
五、从文章的线索切入,条分缕析
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能加深对课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教学就不会走弯路。
如教六(下)的《安塞腰古》一文,可抓住一个”好”字从作者的情感线索入手。围绕作者四赞安塞腰鼓这条线索,引导学生层层剥笋,通过品词析句、创造性的朗读、语言训练、合作探究等,催化学生情愫,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四次赞叹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浓烈的升华,作者是借赞安塞腰鼓赞黄土高原,赞中华民族。
六、从兴趣点切入,激发阅读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趁兴而学,往往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摆脱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利掣肘,形成自学、自主、自能学习的最佳状态。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如教四(上)的《人类的“老师”》一文,老师就可以找这样的兴趣点:人类的“老师”是谁?为什么说它们是人类的“老师”?在结束课文前,可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搜集 “人类的‘老师’”的图片资料,还可以趁热打铁动员学生以“人类的‘老师’”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
七、从课后习题切入,作为课堂讨论的主线
“课后练习”是编者遵循“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统筹安排,精心设计的。它既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暗示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我们可以将有价值的练习题用作课堂讨论的主问题,组织教学点,寻找切入点。
如五(下)《音乐之都维也纳》课后第5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教师在教学时可利用这一资源,变课后练习为读书目标,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提高读书的针对性,很容易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总之,潜心会文,寻找最佳的切入点,让教学贴近学生,鼓励学生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文本,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体悟到语文的魅力所在,从而深深爱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