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打开爱的闸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教学伊始,就播放《爱的抉择》主题歌。在“爱”的旋律中,我让学生说出自家养过的、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程度,再进一步发问:“有没有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现在死了或被杀了被卖了的?你当时有什么表现,心里想些什么?”通过让学生说,唤起了学生对自己所最爱的小动物的深情,有了对失去心爱之物的深深的痛,为课文学习作了一个情感的铺垫。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爱的闸门,让爱开始在课堂上流淌…… 其时,教师又出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让学生诵读,并让学生透过字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走进文本,在朗读中进行爱的抉择
“潜心会本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将阅读客体所具有的各种因素充分发掘出来,使主体的认识更符合阅读客体本身。作为阅读客体的课文,便是学生的感受对象,怎么去感受呢?最基本的手段就是读,默读、轻声读、教师范读、引领读、分角色读。尤其是有声的朗读,学生读得越充分,领悟得便越深入。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跟着活跃起来。
例如“爱”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从未出现一次,然而,整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被“爱”浸透了:课文中,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爱,彭德怀对战士的爱,对革命事业的爱,战士们对彭德怀的爱,无不历历如现。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自主探究、交流汇报的方式,抓住“读”这个“牛鼻子”,耐心地指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特别是重点句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彭德怀那伟大的爱,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彭德怀一起去做出那艰难的“爱的抉择”。
三、放下文本,在表演中进行爱的体验
学生在读中有了一定的感悟,有了一定的阅读体验,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变换形式的朗读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情感的表达需要。此时,教师不妨让学生通过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在表演中继续加深对文本的再认识。
我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中就运用了表演的学习方式。当学生读得酣畅时,有的同学无意地加入了动作,有的同学说:“老师,让我们表演一下吧!”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先自行安排角色,组织表演;然后又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还有的主动当起了大黑骡子。在表演中,学生还以大黑骡子的身份与彭德怀进行了对话。特别是当老饲养员求情处,大黑骡子也开了腔:“我的主人,彭将军,我知道我是立过功,但现在是特殊时期,如果不把我杀掉,很多战士就很难走出草地。这样会带来多大的损失呀!彭将军,就让我去死吧!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这样死了,也是死得其所了。彭将军,您就成全我吧!”
瞧,学生加进去的话多好呀!这都是表演带来的效果呀!《语文课程标准》说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我想以上的做法不正是一个活的例子吗?
四、分组对抗,在辩论中激起爱的浪花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读到深处情自生。”学生在读通读顺了句子,读出了情感后,其表达的欲望也愈发强烈了。如何让学生升华对课文主人公的理解呢?经验告诉我们,辩论往往能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学生是最喜欢比较的,争辩的,只要我们引导得好,课堂那未曾预约的精彩就会出现。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教师就抛出“彭德怀究竟该不该杀大黑骡子”这样的话题。学生自行分成“不该杀”与“该杀”两个小组进行辩论。事先让各组同学再读课文,准备资料。此时学生读课文的热情与主动性与前时又不一样了,每个人都那么热情地读,并在小组间交流——那份激情,你不到现场是永远也体会不到的。这难道不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追求的吗?
五、走出文本,在课外阅读中接受爱的熏陶
文章读得到位了,也演得形象了,辩得水落石出了。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还不能就此罢休,而是要借着学生对文本那份高涨的热情让学生走出文本,教师要让学生展示和文本相关的资料。更要把课堂向40分钟外的空间和时间延伸。要让学生完善和课文相关的资料,要让学生阅读更多的相关书籍或者影视作品。如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我就鼓励学生课外学习毛泽东的《长征》,并推荐阅读《金色的鱼钩》《三人行》《七根火柴》《草地夜行》等相关文章,查找红军过草地的相关文章影视资料,使学生真正达到“举一隅以三隅反”。
只要我们用心去提炼,抓住文本的关键字(词),因时因地因文因人创设适当的情境,再综合运用朗读、辩论、表演、探究等学习方式,我们就很容易推开一节精彩语文阅读课的大门。(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下坊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教学伊始,就播放《爱的抉择》主题歌。在“爱”的旋律中,我让学生说出自家养过的、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程度,再进一步发问:“有没有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现在死了或被杀了被卖了的?你当时有什么表现,心里想些什么?”通过让学生说,唤起了学生对自己所最爱的小动物的深情,有了对失去心爱之物的深深的痛,为课文学习作了一个情感的铺垫。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爱的闸门,让爱开始在课堂上流淌…… 其时,教师又出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让学生诵读,并让学生透过字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走进文本,在朗读中进行爱的抉择
“潜心会本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将阅读客体所具有的各种因素充分发掘出来,使主体的认识更符合阅读客体本身。作为阅读客体的课文,便是学生的感受对象,怎么去感受呢?最基本的手段就是读,默读、轻声读、教师范读、引领读、分角色读。尤其是有声的朗读,学生读得越充分,领悟得便越深入。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跟着活跃起来。
例如“爱”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从未出现一次,然而,整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被“爱”浸透了:课文中,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爱,彭德怀对战士的爱,对革命事业的爱,战士们对彭德怀的爱,无不历历如现。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自主探究、交流汇报的方式,抓住“读”这个“牛鼻子”,耐心地指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特别是重点句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彭德怀那伟大的爱,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彭德怀一起去做出那艰难的“爱的抉择”。
三、放下文本,在表演中进行爱的体验
学生在读中有了一定的感悟,有了一定的阅读体验,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变换形式的朗读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情感的表达需要。此时,教师不妨让学生通过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在表演中继续加深对文本的再认识。
我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中就运用了表演的学习方式。当学生读得酣畅时,有的同学无意地加入了动作,有的同学说:“老师,让我们表演一下吧!”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先自行安排角色,组织表演;然后又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还有的主动当起了大黑骡子。在表演中,学生还以大黑骡子的身份与彭德怀进行了对话。特别是当老饲养员求情处,大黑骡子也开了腔:“我的主人,彭将军,我知道我是立过功,但现在是特殊时期,如果不把我杀掉,很多战士就很难走出草地。这样会带来多大的损失呀!彭将军,就让我去死吧!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这样死了,也是死得其所了。彭将军,您就成全我吧!”
瞧,学生加进去的话多好呀!这都是表演带来的效果呀!《语文课程标准》说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我想以上的做法不正是一个活的例子吗?
四、分组对抗,在辩论中激起爱的浪花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读到深处情自生。”学生在读通读顺了句子,读出了情感后,其表达的欲望也愈发强烈了。如何让学生升华对课文主人公的理解呢?经验告诉我们,辩论往往能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学生是最喜欢比较的,争辩的,只要我们引导得好,课堂那未曾预约的精彩就会出现。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教师就抛出“彭德怀究竟该不该杀大黑骡子”这样的话题。学生自行分成“不该杀”与“该杀”两个小组进行辩论。事先让各组同学再读课文,准备资料。此时学生读课文的热情与主动性与前时又不一样了,每个人都那么热情地读,并在小组间交流——那份激情,你不到现场是永远也体会不到的。这难道不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追求的吗?
五、走出文本,在课外阅读中接受爱的熏陶
文章读得到位了,也演得形象了,辩得水落石出了。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还不能就此罢休,而是要借着学生对文本那份高涨的热情让学生走出文本,教师要让学生展示和文本相关的资料。更要把课堂向40分钟外的空间和时间延伸。要让学生完善和课文相关的资料,要让学生阅读更多的相关书籍或者影视作品。如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我就鼓励学生课外学习毛泽东的《长征》,并推荐阅读《金色的鱼钩》《三人行》《七根火柴》《草地夜行》等相关文章,查找红军过草地的相关文章影视资料,使学生真正达到“举一隅以三隅反”。
只要我们用心去提炼,抓住文本的关键字(词),因时因地因文因人创设适当的情境,再综合运用朗读、辩论、表演、探究等学习方式,我们就很容易推开一节精彩语文阅读课的大门。(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下坊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