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开精彩阅读课之门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a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打开爱的闸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教学伊始,就播放《爱的抉择》主题歌。在“爱”的旋律中,我让学生说出自家养过的、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程度,再进一步发问:“有没有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现在死了或被杀了被卖了的?你当时有什么表现,心里想些什么?”通过让学生说,唤起了学生对自己所最爱的小动物的深情,有了对失去心爱之物的深深的痛,为课文学习作了一个情感的铺垫。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爱的闸门,让爱开始在课堂上流淌…… 其时,教师又出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让学生诵读,并让学生透过字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走进文本,在朗读中进行爱的抉择
  “潜心会本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将阅读客体所具有的各种因素充分发掘出来,使主体的认识更符合阅读客体本身。作为阅读客体的课文,便是学生的感受对象,怎么去感受呢?最基本的手段就是读,默读、轻声读、教师范读、引领读、分角色读。尤其是有声的朗读,学生读得越充分,领悟得便越深入。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跟着活跃起来。
  例如“爱”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从未出现一次,然而,整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被“爱”浸透了:课文中,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爱,彭德怀对战士的爱,对革命事业的爱,战士们对彭德怀的爱,无不历历如现。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自主探究、交流汇报的方式,抓住“读”这个“牛鼻子”,耐心地指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特别是重点句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彭德怀那伟大的爱,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彭德怀一起去做出那艰难的“爱的抉择”。
  三、放下文本,在表演中进行爱的体验
  学生在读中有了一定的感悟,有了一定的阅读体验,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变换形式的朗读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情感的表达需要。此时,教师不妨让学生通过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在表演中继续加深对文本的再认识。
  我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中就运用了表演的学习方式。当学生读得酣畅时,有的同学无意地加入了动作,有的同学说:“老师,让我们表演一下吧!”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先自行安排角色,组织表演;然后又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还有的主动当起了大黑骡子。在表演中,学生还以大黑骡子的身份与彭德怀进行了对话。特别是当老饲养员求情处,大黑骡子也开了腔:“我的主人,彭将军,我知道我是立过功,但现在是特殊时期,如果不把我杀掉,很多战士就很难走出草地。这样会带来多大的损失呀!彭将军,就让我去死吧!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这样死了,也是死得其所了。彭将军,您就成全我吧!”
  瞧,学生加进去的话多好呀!这都是表演带来的效果呀!《语文课程标准》说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我想以上的做法不正是一个活的例子吗?
  四、分组对抗,在辩论中激起爱的浪花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读到深处情自生。”学生在读通读顺了句子,读出了情感后,其表达的欲望也愈发强烈了。如何让学生升华对课文主人公的理解呢?经验告诉我们,辩论往往能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学生是最喜欢比较的,争辩的,只要我们引导得好,课堂那未曾预约的精彩就会出现。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教师就抛出“彭德怀究竟该不该杀大黑骡子”这样的话题。学生自行分成“不该杀”与“该杀”两个小组进行辩论。事先让各组同学再读课文,准备资料。此时学生读课文的热情与主动性与前时又不一样了,每个人都那么热情地读,并在小组间交流——那份激情,你不到现场是永远也体会不到的。这难道不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追求的吗?
  五、走出文本,在课外阅读中接受爱的熏陶
  文章读得到位了,也演得形象了,辩得水落石出了。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还不能就此罢休,而是要借着学生对文本那份高涨的热情让学生走出文本,教师要让学生展示和文本相关的资料。更要把课堂向40分钟外的空间和时间延伸。要让学生完善和课文相关的资料,要让学生阅读更多的相关书籍或者影视作品。如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我就鼓励学生课外学习毛泽东的《长征》,并推荐阅读《金色的鱼钩》《三人行》《七根火柴》《草地夜行》等相关文章,查找红军过草地的相关文章影视资料,使学生真正达到“举一隅以三隅反”。
  只要我们用心去提炼,抓住文本的关键字(词),因时因地因文因人创设适当的情境,再综合运用朗读、辩论、表演、探究等学习方式,我们就很容易推开一节精彩语文阅读课的大门。(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下坊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那年我刚接手一年级,在第一节课上,首先进入我眼帘的是一名剪男孩子发型的小女孩。她高高的个子,显得有点鹤立鸡群,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总偷偷地注意着我的一举一动,可当我的目光与她对视时,她又马上忽闪着双眼慌乱地避开了。看来她是一个挺害羞的孩子。这就是她留给我的第一印象。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课前点名,我连喊三遍“余奀园”,没人应。最后全班同学的名字全点完了,这个女孩站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你没有点到我的名字
编者按: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倡导以下一些观点:一是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二是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四是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课堂,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提升课堂实效,既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的迫切要求,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必修课。  怎样提升课堂实效呢?增强自身魅力,吸引学生,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良好途径。教师的魅力增强了,学生自然就会对我们产生好感,从而亲近我们、信服我们,课堂效果自然也就水涨船高。因此,《学记》中的“亲其师,信其道”便成为了一句至理名言。在现实的工作中,我们也能屡见不鲜:轮到学生喜欢
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圣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我们日日诵读浸润,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将会逐渐养成,生命才能有深度和宽度,这正是厚德载物的大基础。语文课堂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现就经典诵读对小学生的影响说说我所感受到的“国学”性。  一、 读经典,厚德固国本  《大学》曰:“德者,本也。”“本固则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是素质教学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催生的一种全新教学策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对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浓
摘 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并不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个体。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基础,以学生的整体感知为前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挖掘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会让阅读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个性阅读 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课改以来,各个学校各位教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