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识字 识用结合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k3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在小学低年级安排了大量的识字任务。因此,引导学生积极识字、识好汉字,培养他们主动识字的兴趣和能力,成了低年级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教学中,我循着课标提出的“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等要求,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了多元识字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一、图文结合:在视觉刺激中趣味识字
  低年级学生对色彩斑斕的图画异常感兴趣,而统编本教材为每一课的生字学习匹配了相应的插图。因此,智慧开发课本里的插图资源,引导学生在强烈的画面视觉冲击下兴趣盎然地认识汉字,产生爱汉字的情感,是我们课堂教学识字的良好策略。《日月水火》(统编本一上)一文配了实物水彩画,还有汉字产生之初的象形字,教学时,我借助插图,以及象形字的由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产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如指导学习了“日”以后,我出示弯弯的月亮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古人会怎么写出代表“月”的字呢?学生在高高兴兴的画一画中,感知到创作的乐趣,也牢固地记住了汉字。
  二、游戏表演:在肢体参与中体验识字
  游戏是儿童的最爱,将游戏融入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学习中,可以让他们在动手动脑中形象体验,正确认知。如教学统编本一上第一课的“你、我、他”时,我们可以先通过童谣视频,让学生知道“你、我、他”具体指的是哪一方,然后进行小组互动,在拍手歌“我拍一,你拍一”中,加入“再和他拍一拍”,在实际游戏活动中让学生感知“你、我、他”的指代对象。然后,通过“卡片找家”活动,将“你、我、他”分发到不同的对象手中,学生看着字,找着人,不断强化着认知。而后,指导学生认识“你、我、他”的字形特点,在拆一拆、加一加等方法中把握字形,准确书写。课文中的“地”和“他”,我们可以再引导学生比较字形、说说区别,正确识字。
  三、词串教学:在对比联想中牢固识字
  词串教学也是集中识字的好方法。通过词串的例举,不光可以很好地区分形近字,还可以在联想中有机识记一类字。当然,词串识字一般需要在二年级下学期方可采用,因为这个时候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思维辨析能力也一点点发展起来了。词串教学的方法,我们以“也”字为例:一个“也”字,学生通过加一加,会将“他”“她”“地”“池”“驰”等字关联起来,并在分别组词“他们”“她们”“大地”“池塘”“奔驰”后,朗朗上口地念着“‘也’字加上单人旁,就是‘他’,‘他们’的‘他’”“‘也’字加上三点水,就是‘池’,‘池塘’的‘池’”……这样的同偏旁或者同部首字的归类积累,非常利于学生将零散的汉字集中起来,形成规律性记忆。
  四、联系生活:在认知拓展中深刻识字
  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他们认识汉字、运用汉字的广阔天地。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其实已经在各种场合跟着父母或者其他人认识了不少汉字,只是不能知晓字的意思,不知如何运用。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做到的就是认识一个,读准一个,理解一个,运用一个。这样,学生的识字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如教学一些只认不写的汉字,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同学们还在哪里见过这个字?”或者结合实际事物进行扩词,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语。如教学了《秋天》里的“树”,我们可以让学生说说认识哪些树,在拓展中加深理解;教学要求会写的“大”时,则可以让学生与前面学习到的“天”作比较,然后扩词,在认知拓展中深刻理解识记。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将课标的要求牢记在心,时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构思自己的识字教学过程。这样,我们才能让汉字始终散发迷人的魅力,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
  (作者单位:江苏东台市梁垛镇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3D打印、人工智能、VR/AR/MR、微课等互联网 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互联网 ”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交、购物等生活。有专家表示,随着学校观念的转变,教育已开始尝试“互联网 ”的教学形式,尽管步伐不大,但很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这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教育领域中,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然发生着,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互联网 教育
《鲁滨孙漂流记》主人公鲁滨孙在荒岛上生存28年之久,靠得是什么?大无畏的勇气,超凡的智慧,使鲁滨孙枯木逢春、绝处逢生。这是一本教人学会生存的书。如何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养料,如何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感悟先人的哲思与智慧,最终化为学生的文化基因呢?为此我引导学生阅读后深思“如何学会生存”。  一、激趣导入,认识鲁滨孙,建构主题  看封面插图猜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在学生大胆猜想构建了主人公的不同
在低年级阶段,识字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以后学生阅读和表达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夯实基础,才能让学生的语言发展有更广阔的前景。然而,在识字教学中,若教学方法呆板,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抄写、默写生字,则学生必然会对识字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识字规律。我在教学中尝试采用“授之以渔”的方法,教给学生正确的识字方法,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展开识字活动。这样不仅能提升识字教学的效率,更能让
阅读力,即学生阅读的能力,指在阅读过程中所包含的感知、理解、欣赏、评价、迁移等复杂心智活动所需要的专注力、观察力、理解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其外化表现主要有:迅速把握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把信息与生活关联而形成自我意识的能力、转化语言表达的能力。  模块学习,是指师生在了解模块内语文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整体感知、组合研读、立体拓展、特色分享等课堂学习模型,运用导读、聊读、比较读、群文读等阅读教
统编本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提出了“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的语文要素,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又提出了“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的语文要素。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以教材为凭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呢?笔者主要以《爬山虎的脚》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学习作者有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统编本教材采取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组织单元结构,更加注重语文要素的落实和重建,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抓手。什么是语文要素?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认为,“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笔者将从我校开展的“问学课堂”阐述落实语文要素的基本策略。  一、紧扣“问”,围绕语文要素,设计核心问题  “问学课堂”强调和关注的是“问题化学习”。教师要
文言文《司马光》(统编本三上)选自《宋史·司马光传》,与《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组成了彰显人物“美好品质”的第八单元。文本以极短的篇幅、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智果敢、沉着冷静的小“英雄”形象。  反复细读文言文《司马光》,优秀传统文化之风扑面而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文章开头,寥寥数语,点明故事的起因;“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通过“众”与“光”的行为对比,凸显人
语用能力指的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等。语用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语用教学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语用缺失的现象,教师认为语文课应该包罗万象,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过于繁杂,出现了不少和语文相关性较小甚至无关的内容,这便产生了“伪语文”的问题,大大影响了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的习作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在这样大目标的指引下,统编本教材各单元又进行了细化、分解,让习作教学体现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序列。教学中,笔者努力将每次习作指导的目标更加明晰化,学生练习、评价的标准更加量化,从而让每次习作都着重于练习一种方法,收获一种能力。笔者以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提炼单元习作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始终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现今,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大多采取赏读式教学,指导童诗写作用力不多。笔者在组织学生开展《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时,着力运用信息技术推进童诗写作教学,引导学生转换视角,自主搜集整理民歌、童谣,像诗人那般动笔撰写、分享童诗,让童心童趣在童诗写作中飞翔。  一、感受诗歌魅力  《轻叩诗歌的大门》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分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