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爬山虎的脚》中学习观察方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73322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提出了“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的语文要素,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又提出了“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的语文要素。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以教材为凭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呢?笔者主要以《爬山虎的脚》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学习作者有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养成有顺序观察的习惯是教学的重点。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观察顺序入手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以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进行有序观察的,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爬山虎的脚》一文中,作者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其中,在观察叶子的时候,作者又是从爬山虎叶子的颜色、长势等方面进行细致观察的;在观察爬山虎脚的时候,作者是从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是怎样爬的、脚和墙的关系等方面進行观察和描写的。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把作者是怎样观察以及对于观察到的内容是怎样描写的句子画出来,从而使学生明白正是因为有顺序、有条理的观察,才使得文章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细致观察的方法
  要想把自己观察的对象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就需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并要能够把观察对象的细微变化观察清楚,这样学生在习作训练时才不会感到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更加具体形象。在《爬山虎的脚》一课中,课文第2自然段主要描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如“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变成嫩绿的……绿得那么新鲜……叶尖一顺儿朝下……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在这段话中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爬山虎叶子的变化描绘了出来。另外,作者在描写爬山虎的脚时更是抓住了脚的细微变化,如“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也是嫩红的”。这句话中作者连叶柄反面的细丝以及颜色都观察到了,多么细致入微的观察。
  也正是因为作者能够抓住爬山虎的特点进行细致的观察,才使得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就仿佛自己正站在旁边欣赏爬山虎似的。
  三、学习作者连续观察事物的方法
  观察事物要能够对观察对象进行长时间连续的观察,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发现,更好地了解到自己所观察事物的特点。“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是学生通过阅读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教师要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怎样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的。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边阅读边画出描写作者观察爬山虎时间变化的词语,并想想从这些词语中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从“刚长出来、不几天、以前、今年、不几天就萎了、后来”等词语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观察爬山虎的时间可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两年。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品读,学生明白了要想把自己所观察的事物描写清楚,就需要经过长时间连续的观察,才能真正了解观察事物的特征,这样自己在习作时说服力才会更强。
  在《爬山虎的脚》一课中,作者主要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并运用了生动准确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依托要素,紧扣文本语言,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大丰区人民路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145万字,由此可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现实中不少教师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外阅读的效率很低。要真正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应通过课内导读的形式,将课外阅读主动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其中,课外阅读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老师出示图片,请大家猜节日。这是什么节?  生:中秋节。  师:这是什么节?  生:元宵节。  师:这是什么节?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它有很多有趣的别称,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端阳节、午日节 、五月节、龙舟节、 浴兰节、诗人节 ……  师:端午节这天,你们家要做什么?  生:我们家要吃粽子。  生:我们老家要赛龙舟。  师:(出示图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的习作:“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还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的要求,可见课标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视的。根据课标要求,统编本教材结合学生富于想象和联想的特征,在五、六年级上册的单元习作教学中分别编排了一次想象习作的练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想象到的内容
千方百计促就业    3月14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6%以内;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4%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报告指出,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墨梅》这首题画诗,就妙在诗已入画,画已融诗。如何让学生在古诗的诗情画意中朗读触景、驻足悟情、欣赏习语、流连鉴美、汲取养分呢?这就需要教师从多维视角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只有多元解读,才能深度建构理想的教学境界,从而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汲取我国诗词文化的营养。  一、从诗人视角探究人品气节  文学来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感受,是自我情感的
古典诗词作为我国悠久灿烂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教学中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编者所编选的诗词价值,用古诗词独有的魅力去启发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性情。  一、诵读,在涵泳中感知诗词音韵  1.恬静咏吟,贴合诗歌语言节奏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小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重要方法,更是教师促进学生感知古典诗词的重要手段。根据诗歌的内容可以将朗读声音的高低分为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3D打印、人工智能、VR/AR/MR、微课等互联网 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互联网 ”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交、购物等生活。有专家表示,随着学校观念的转变,教育已开始尝试“互联网 ”的教学形式,尽管步伐不大,但很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这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教育领域中,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然发生着,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互联网 教育
《鲁滨孙漂流记》主人公鲁滨孙在荒岛上生存28年之久,靠得是什么?大无畏的勇气,超凡的智慧,使鲁滨孙枯木逢春、绝处逢生。这是一本教人学会生存的书。如何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养料,如何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感悟先人的哲思与智慧,最终化为学生的文化基因呢?为此我引导学生阅读后深思“如何学会生存”。  一、激趣导入,认识鲁滨孙,建构主题  看封面插图猜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在学生大胆猜想构建了主人公的不同
在低年级阶段,识字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以后学生阅读和表达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夯实基础,才能让学生的语言发展有更广阔的前景。然而,在识字教学中,若教学方法呆板,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抄写、默写生字,则学生必然会对识字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识字规律。我在教学中尝试采用“授之以渔”的方法,教给学生正确的识字方法,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展开识字活动。这样不仅能提升识字教学的效率,更能让
阅读力,即学生阅读的能力,指在阅读过程中所包含的感知、理解、欣赏、评价、迁移等复杂心智活动所需要的专注力、观察力、理解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其外化表现主要有:迅速把握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把信息与生活关联而形成自我意识的能力、转化语言表达的能力。  模块学习,是指师生在了解模块内语文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整体感知、组合研读、立体拓展、特色分享等课堂学习模型,运用导读、聊读、比较读、群文读等阅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