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思索
什么是语感?韦志成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或者说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王尚文先生对于语感的理解与韦志成有共通之处:“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接连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精彩范读,熏陶语感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选择精彩的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这样自然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流畅、正规,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可采用电教手段让学生听名家朗读名篇,使学生在听的过中受到“双重美”的熏陶;也可采用教师范读的方法,在具体语境中加强学生语言感能力。如在讲《安塞腰鼓》一文时,播放一段带视频的诵读,连续听几遍后,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黄土高原后生那种粗犷、豪迈、热烈、奔放的性格特点,受到语感的熏陶。
二、反复朗读课文,感受美的熏陶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若不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只要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意蕴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就能让学生从感性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对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不知不觉间诵读的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比较重视“讲”,认为学生自己看犹如大海捞针,不着边际,不如自己多讲些,能抓住重点,应付好考试。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把文章的层次、段意、主旨、写作特色诸结论告诉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应重视培养语感,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因此,与其多讲,不如授之以法,让学生多读多念,自己从朗读中去体会,去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尽魅力,从而引导学生玩味语言,培养和增强语感能力。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语感的丰富性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带人文字描绘的意境,使学生理解教材的语言形象。如:《水乡》一课,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课文在对“绿色堤岸上的美丽景色以及彩色的田野”等景物的描写中,有观察,有联想,有动有静,展示了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怎样让学生走人这迷人的图画呢?如何较好地理解“水乡的景色真是让人目不暇接”呢?我们认为,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雨中的江南水乡,看到那绿色的堤岸、彩色的田野、绿色环绕的村落、倒映水中的拱桥,从而使他们自然产生美的感受,进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为培养其“长效语言”打下基础。
教师还要善于把学生带人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那样:“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
四、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表述的准确性,语言人类用于传情达意、交流思想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教师运用的语言进行表述时,应该是准确、恰当、清楚的,能很好的表述自己所要表述的意思的教学语言。“准确性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性的体现。如果语言不准确,表意自然模糊不清、言不达意,造成交际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不但传达的思想情感准确,而且给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带来一定明晰性,同时感受知识的美,语言美,有效提高语感能力了。
五、结合生活经验,切实培养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
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提升学生的自我素质和文化素养。事实上,学生的文化素养越高,知识体系越广博,他们理解言语作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能力就越强,他们语感形成能力也就越强。
总之,语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它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运用,语感虽然具有一定的不可捉摸性,但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获得。我想,只要我们在语感教学这片肥沃的荒原中辛勤耕耘,就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思索
什么是语感?韦志成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或者说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王尚文先生对于语感的理解与韦志成有共通之处:“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接连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精彩范读,熏陶语感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选择精彩的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这样自然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流畅、正规,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可采用电教手段让学生听名家朗读名篇,使学生在听的过中受到“双重美”的熏陶;也可采用教师范读的方法,在具体语境中加强学生语言感能力。如在讲《安塞腰鼓》一文时,播放一段带视频的诵读,连续听几遍后,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黄土高原后生那种粗犷、豪迈、热烈、奔放的性格特点,受到语感的熏陶。
二、反复朗读课文,感受美的熏陶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若不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只要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意蕴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就能让学生从感性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对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不知不觉间诵读的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比较重视“讲”,认为学生自己看犹如大海捞针,不着边际,不如自己多讲些,能抓住重点,应付好考试。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把文章的层次、段意、主旨、写作特色诸结论告诉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应重视培养语感,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因此,与其多讲,不如授之以法,让学生多读多念,自己从朗读中去体会,去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尽魅力,从而引导学生玩味语言,培养和增强语感能力。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语感的丰富性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带人文字描绘的意境,使学生理解教材的语言形象。如:《水乡》一课,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课文在对“绿色堤岸上的美丽景色以及彩色的田野”等景物的描写中,有观察,有联想,有动有静,展示了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怎样让学生走人这迷人的图画呢?如何较好地理解“水乡的景色真是让人目不暇接”呢?我们认为,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雨中的江南水乡,看到那绿色的堤岸、彩色的田野、绿色环绕的村落、倒映水中的拱桥,从而使他们自然产生美的感受,进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为培养其“长效语言”打下基础。
教师还要善于把学生带人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那样:“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
四、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表述的准确性,语言人类用于传情达意、交流思想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教师运用的语言进行表述时,应该是准确、恰当、清楚的,能很好的表述自己所要表述的意思的教学语言。“准确性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性的体现。如果语言不准确,表意自然模糊不清、言不达意,造成交际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不但传达的思想情感准确,而且给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带来一定明晰性,同时感受知识的美,语言美,有效提高语感能力了。
五、结合生活经验,切实培养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
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提升学生的自我素质和文化素养。事实上,学生的文化素养越高,知识体系越广博,他们理解言语作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能力就越强,他们语感形成能力也就越强。
总之,语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它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运用,语感虽然具有一定的不可捉摸性,但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获得。我想,只要我们在语感教学这片肥沃的荒原中辛勤耕耘,就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