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球信息化时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这个目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分寸,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发展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技能,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拓展创新空间。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引导 自主学习 独立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分寸,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众所周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由学生自己发展的。要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性学习转向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以探究合作性的自主学习过程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要以一种“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地获取新的知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可在学习方法、学习材料的来源和选择等方面进行指导,具体方法如下: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巧设问题,通过操作训练,促进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运用Frontpage设计网页的课堂中,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已经设计好的精美的网页,或者展示一些优秀的个人网页,说明Frontpage软件的功能特点;在教学Excel软件中,先给一组数据,要求手工进行大小排序,然后再让学生利用Excel软件进行排序,比较前后的工作量和速度,展示出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在Photoshop软件的教学中,设计了名为“一堂课环游世界” 的教学内容。上课开始时,给一个同学照一张照片,让大家帮他合成制作畅游世界的图片,在玩乐中让同学明白了Photoshop中“图层”的概念。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上的处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看到真实的、动手可以实现的结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提供资源,放手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过程以先学后做、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的知识点逐一讲解,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做简单的讲授后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掌握;有些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以“任务”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浏览教学光盘、上网查询等方式自主去探究,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在讲授“电子信箱的使用”一节时,我只是对电子信箱的含义及工作原理作了简单的介绍,介绍提供免费电子信箱的网站有哪些,然后告诉学生我的电子信箱地址。而对如何申请一个免费电子邮箱、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只字不提。我的要求是,每个同学通过阅读教材、浏览网络、相互讨论等方式,申请成功一个免费电子信箱,并给我发送一个电子邮件。一节课后,我打开了自己的邮箱,发现邮箱中不仅有学生发来的邮件,还有贺卡──他们甚至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附件发送、多方同时发送(抄送、暗送等)的操作方法。有的学生在邮件中写到,他们非常喜欢这种自主研究(探究)的学习方式,称不仅自己能切实掌握书本知识,而且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时,能培养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内容、不同要求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些操作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一定要加强讲授和操作指导。
三、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学到了表面的、零碎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的参与和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因此,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
在《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布置了制作假期出行的旅游计划,然后让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它。期间我没有给学生任何要求及提示,仅仅要求学生自行组队完成它,两节课后,学生给我提供的出行计划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大到路线、交通工具、住宿地点、计划参观或玩乐项目,小到计划花费,随身所带物品,真是应用尽有,有些我都没想到的地方学生却想到了,虽说真正是否可行有待验证,但是这足以证明,只要激发学生兴趣,给予他们引导和充分的时间、发挥空间,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及能力是令老师刮目相看的。
四、学会迁移,举一反三,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的时候,如果我们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每一个软件都有它们的共同点,比如: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等,甚至某些功能会相同。我们在教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在学生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善于思考,从操作中形成知识,尤其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迁移,活学活思,活学活用,做到举一反三。
如:OFFICE软件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这几个软件的共性都是相同的,比如文件的保存与打开、插入图片、艺术字都是一样的,我在教学Powerpoint时主要设计任务然后让学生联想以前的知识自主去学习,如果遇到问题再请教同学和老师,这样比起教师一步一步地去讲解节约了时间,而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五、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1.教师应该适时、正确地引导,而不是直接去帮助。在课上教师应该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找到问题的答案,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并不一定能够适应,也就是说不一定能一下子就能把问题解决,而此时教师应该给予指导,但不能动手帮他,而是启发学生去思考,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给予评定,并鼓励,让他们兴趣更浓。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引导 自主学习 独立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分寸,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众所周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由学生自己发展的。要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性学习转向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以探究合作性的自主学习过程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要以一种“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地获取新的知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可在学习方法、学习材料的来源和选择等方面进行指导,具体方法如下: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巧设问题,通过操作训练,促进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运用Frontpage设计网页的课堂中,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已经设计好的精美的网页,或者展示一些优秀的个人网页,说明Frontpage软件的功能特点;在教学Excel软件中,先给一组数据,要求手工进行大小排序,然后再让学生利用Excel软件进行排序,比较前后的工作量和速度,展示出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在Photoshop软件的教学中,设计了名为“一堂课环游世界” 的教学内容。上课开始时,给一个同学照一张照片,让大家帮他合成制作畅游世界的图片,在玩乐中让同学明白了Photoshop中“图层”的概念。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上的处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看到真实的、动手可以实现的结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提供资源,放手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过程以先学后做、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的知识点逐一讲解,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做简单的讲授后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掌握;有些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以“任务”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浏览教学光盘、上网查询等方式自主去探究,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在讲授“电子信箱的使用”一节时,我只是对电子信箱的含义及工作原理作了简单的介绍,介绍提供免费电子信箱的网站有哪些,然后告诉学生我的电子信箱地址。而对如何申请一个免费电子邮箱、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只字不提。我的要求是,每个同学通过阅读教材、浏览网络、相互讨论等方式,申请成功一个免费电子信箱,并给我发送一个电子邮件。一节课后,我打开了自己的邮箱,发现邮箱中不仅有学生发来的邮件,还有贺卡──他们甚至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附件发送、多方同时发送(抄送、暗送等)的操作方法。有的学生在邮件中写到,他们非常喜欢这种自主研究(探究)的学习方式,称不仅自己能切实掌握书本知识,而且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时,能培养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内容、不同要求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些操作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一定要加强讲授和操作指导。
三、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学到了表面的、零碎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的参与和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因此,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
在《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布置了制作假期出行的旅游计划,然后让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它。期间我没有给学生任何要求及提示,仅仅要求学生自行组队完成它,两节课后,学生给我提供的出行计划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大到路线、交通工具、住宿地点、计划参观或玩乐项目,小到计划花费,随身所带物品,真是应用尽有,有些我都没想到的地方学生却想到了,虽说真正是否可行有待验证,但是这足以证明,只要激发学生兴趣,给予他们引导和充分的时间、发挥空间,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及能力是令老师刮目相看的。
四、学会迁移,举一反三,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的时候,如果我们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每一个软件都有它们的共同点,比如: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等,甚至某些功能会相同。我们在教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在学生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善于思考,从操作中形成知识,尤其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迁移,活学活思,活学活用,做到举一反三。
如:OFFICE软件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这几个软件的共性都是相同的,比如文件的保存与打开、插入图片、艺术字都是一样的,我在教学Powerpoint时主要设计任务然后让学生联想以前的知识自主去学习,如果遇到问题再请教同学和老师,这样比起教师一步一步地去讲解节约了时间,而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五、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1.教师应该适时、正确地引导,而不是直接去帮助。在课上教师应该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找到问题的答案,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并不一定能够适应,也就是说不一定能一下子就能把问题解决,而此时教师应该给予指导,但不能动手帮他,而是启发学生去思考,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给予评定,并鼓励,让他们兴趣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