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950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一直是课堂改革的焦点话题,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各学校也相应的展开变革.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沟通的桥梁,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有有效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对于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乃至终身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认为:“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物理知识体系的支撑和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物理概念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物理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存在着若干问题,课堂提问缺乏启发性,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等.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课堂提问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中学物理概念——《功率》教学为例,借鉴古德和布罗菲透视课堂的方法分析课堂提问在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 课堂提问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应用分析
  物理概念教学一般分为概念引入、概念形成以及概念巩固与深化等三个程序.很多学生表示,概念教学缺乏趣味性,抽象思维太强,加大了学习概念的难度,使得在概念教学中,课堂提问出现很多问题.以古德和布罗菲的透视课堂的方法为基础,即“课堂观察——课堂写真——课堂分析”的研究模式,开展课堂写真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多角度分析,研究某物理教师《功率》课堂教学片段.
  1.1 物理概念引入
  物理概念引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机会.
  ……
  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功,那么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工地上需要将一批材料提升到高处可以用吊车吊上去,也可以用滑轮组吊上去.这个情况下对材料做的功是否一样,哪种情况下做功比较快呢?
  学生:(思考1分钟)做功是一样的,用吊车会比较快.
  教师:同学们,回答非常好,也就是说做功是有快有慢的,那么我们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
  ……
  这位教师在概念引入时采用情境引入,通过情景让学生认识到做功有快有慢,进而对学生进行提问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带着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最终得到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该教师提问阶段给学生有思考时间,提问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思考,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很多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没能很好地把握住如何将这些情境与物理知识关联,导致学生在老师引入物理情景时很开心,觉得非常有意思,当老师提问时,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有趣味的情景里,并不愿跟随老师进行进一步思考,没有引起学生的思考,对后期概念的形成造成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引入情景时,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抓住事物本质和问题关键的能力,尝试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
  1.2 概念形成
  要使学生获得物理概念,教师在引入物理概念后,应采用灵活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将一系列的事实和材料整理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得到清晰的物理概念 .
  ……
  教师:同学们,回答非常好,也就是说做功是有快有慢的,那么我们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
  学生:(看了眼课本)用功率比较.
  教师:很好,我们可以用功率比较.那么什么是功率呢?
  学生:(看着课本)功率是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教师:很好,功率是功与做功时间的比值,也就是说表示在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功率越大,表示在单位时间做功多,其做功也就很快.所以,用P表示功率,功率的定义式:P=W/t.同学们,懂了吗?
  学生:(在抄写概念)懂了.
  教师: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大家把它齐读一遍.
  ……
  1.2.1 课堂提问缺乏教师启发引导
  在概念的形成阶段,该教师没有进行任何启发,仅让学生摘抄定义或直接将功率概念告诉学生,然后背诵功率的定义,试图让学生明白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但忽略学生主观思考,没有根据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去建构知识,他们只是记忆的工具.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物理概念直接传授给学生,忽略学生的感知与主动性,直接讲授概念缺乏趣味性,没有及时跟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点.教师就像是个“独角戏”演员,让学生死记住概念亦或者略微讲解一下,基本没有课堂提问行为,将知识单向传输到学生的脑中,何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2.2 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目的性
  课堂提问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知识.同时提问要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在功率形成阶段,没有精心设计问题,缺乏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怎样比较功率快慢”、“懂了吗”这些都是广泛、缺乏针对性的提问.
  1.2.3 课堂提问忽略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构建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中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较差的特点.中学生往往只考虑那些直接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所建构的事物的意义去解释问题而不能从多方面分析问题找出事物的本质,只能形成一些片面肤浅的认识,却没能建构出真正的物理概念.学生在形成功率概念时往往出现偏差认为功率是表示做功的多少,忽略功率真正的物理意义.
  在功率概念形成阶段,采用类比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如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时间;时间路程都不同时,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从而概括总结出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类似的,比较做功快慢也有三种方法:在时间相同时,比较做功;在做功相同时,比较时间;在两者都不同时,比较单位时间内的做功,引导出功率的概念.   1.3 概念巩固
  概念巩固是在学生形成某个概念后,用概念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概念进行真正掌握、巩固与深化,课堂提问在概念巩固中往往出现很多问题.
  1.3.1 问题太过于表面或者太难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虽然达到了形式运演阶段,能对抽象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但未经系统的物理思维的训练,其物理知识和经验还有很大的局限,物理逻辑思维能力水平还很低,遇到问题时,往往靠直觉经验“想当然”的进行判断推理.当提问直接套用公式解题时,很多学生觉得很简单,不屑去思考,不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学生思维灵活敏捷、但存在惰性,习惯于生搬硬套公式,而不会积极掌握物理意义,当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自乱阵脚、毫无头绪.
  1.3.2 缺乏总结反思,进一步提高
  学生初步形成某一物理概念后,要对这个概念进一步的巩固和理解,能够用概念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在分析、解决问题中或做习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及时进行反思总结,让学生进行反思总结构建新的知识,并及时给予评价.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物理课堂中,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例题只是让学生巩固知识的理解,却没有达到提高的目的.比如在我们学习完功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与受力和速度间的关系.
  2 高效提问,打造真正的高效概念教学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几条建议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实现真正的高效概念教学.
  2.1 创设问题情境,在情境中体现物理概念的意义
  物理课堂中,教师给学生创造或者引入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然后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情境引入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物理实验或者物理学史出发.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在情境中有了疑问,就会对研究对象产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增加.注重情境与物理课堂的联系,预测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及时调整提问方式和内容,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2.2 课堂提问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成人指导下或者与他人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简单的题目会让学生缺乏挑战性,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但是题目又不能太难,过于偏难的题目,会让学生产生胆怯的心理.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要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通过课堂提问适宜地指导、帮助、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生已获取的有关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分类、类比、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抽象思维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抽象活动、反复思维,概括总结得出结论.
  2.3 精选课堂提问问题,做到最优化教学
  (1)要把握课堂提问习题的难易程度,题目犹如汪洋大海,教师要选择最能帮助学生的题目.既要根据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不同阶段,选择难易适中的问题,不能过分损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要控制概念教学中提问的数量,那些仅靠记住一些物理公式就能解答出来的习题,已经没有必要再让学生用过多的时间进行练习了.
  (2)要注意课堂提问问题的逻辑性,物理是一个富有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在课堂提问中,我们可以循序渐进,促进学生严谨思维的形成,要注重提问过程中注意概念之间的异同,要让学生通过应用来分辨出这些相关概念的区别,区分“做功”与“功率”、“功率”与“效率”的不同,真正理解这些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它们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发展.
  (3)要注意课堂提问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注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并且紧密联系的.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4 发展学生的总结能力,让学生主动提高
  在概念巩固阶段,教师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后,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课堂提问的题目是物理意义的理解,还是公式的直接应用.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哪些方面做的比较好,哪些方面有待提高,对成功的方法继续保持并总结经验,对不足的地方查找原因和教训,查找概念应用出错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理解不够深刻,还是由于粗心失误,进行正确归因.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该如何去做,即学习方法的选用,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一步的提高.
  在实际的概念教学中,课堂提问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要多学习有效课堂提问策略,不断总结提问技巧,提高教学效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促进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在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过程中,笔者碰到了2010年海南省高考物理选择题第5题,正是这道题引起了我们物理组同事们的热烈讨论.  题目 如图1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楔形物块A,其斜面上有一小物块B,B与平行于斜面的细绳的一端相连,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斜面上,A与B之间光滑,A与B以共同速度在地面轨道的光滑段向左运动.当它们刚运行至轨道的粗糙段时  A.绳的张力减小,B对A的正压力减小  B.绳的张力增加,斜面
高考试题的题设条件蕴含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高考试题的题设条件合理开发,能拓宽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下面以2013年福建省理综物理卷第22题第(3)问为例,分析高考试题题设条件的开发和运用.  1 高考原题  2013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卷第22题是道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综合题,其中第(3)问考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原题 如图1的空间存在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其磁感应强度大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附录1中列出了20个学生必做实验,在这20个实验中有9个测量型实验.另外,在《标准》的“科学内容”的相关主题中涉及的测量型实验又有3个.由此可见,测量型实验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直接测量型实验的教学策略  直接测量型实验是指训练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实验,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标准》中规定的直接测量型实验如表1
贵刊在2014年第8期上刊登了虞涛老师的“运用类比思想发现的错误”一文,文中例举了一道物体所受的合力与位移大小成正比试题的错误结论,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在教学和命题的时候常常要翻阅大量的参考资料,也发现了相类似的问题.该题中物体在变力作用下运动,虽然运用类比的方法求出了平均加速度(对位移的平均值),但物体所做的运动是变加速运动,并不是以平均加速度做匀变速运动,所以运用匀变速运动规律求出的时间必是错误
课间交流中常听同行们谈到这样一个现象:一道题、一个概念、一个实验,明明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现象,觉得本该如此的一个事实,而且老师在讲课时,自己觉得讲得很到位,很科学,很规范,可教学效果就是不尽人意,学生的脸上却不见那种喜获新知的成就感.是的,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作为成人,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对这些是觉得没什么,但初中生年龄尚小,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往往在建立概念、规律、解决物理问题时,会无
问题 两小物块通过一根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相连放在水平面上,现物块A以速度v1向右匀速运动,当绳被拉成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α、β时,如图1所示.求物块B的运动速度vB(绳始终有拉力).  方法一:常规方法  1.选择 “连接点”.该点必须是同时参与平动和转动的点.2.判断该点的合速度.即为方向绐终不变的速度,或为该点实际运动的速度.3.再分析该点参与了哪两个运动.  解析 A、B两物块通过绳相连接,且两
随着微课、电子白板、网络教学等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大量使用,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很少板书或根本不写板书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大量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和大段文字的多媒体课件.现代多媒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诸多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传统意义上的板书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学功能和强大的生命力,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对于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中国教育学家韩作黎先生说:“教师的板书应练得又
电视剧《便衣警察》的主题曲中有“危难之处显身手”这样一句歌词,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一个能力缺失,把它叫作“细小问题显身手”,就是在平时练习的一些小题中,学生会经常出现同样的思维障碍,由以下题目来分析这一问题.  例1 如图1所示,质量m=1 kg、长L=0.8 m的均匀矩形薄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其右端与桌子边缘相平.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现用F=5 N的水平力向右推薄板,使它翻
素质教育一直致力于倡导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用教师的智慧与师爱建构一个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生本课堂,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主动地提升学生参与课堂
物块在小车上滑动类问题(本文简称“滑块木板模型”)是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在高考中也多次出现,如2014年江苏卷第8题,2013年江苏卷中由惯性演示实验改编的第14题,2010年重庆卷第25题等.这类问题变化多、难度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教师讲解此类问题有所裨益.  1 滑块木板模型的特征  (1)组成:此模型通常由长木板(或小车)与滑块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