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210103-01
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我们要以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出发点,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从地区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地区优势等实际出发,寻找区域的、民族的、交通的、文化的、人才的优势所在,努力形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相互联系、符合规律、科学推进、突出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地处川滇交界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永仁县,隶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个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滞后,财政增收困难,县域经济发展缓慢,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永仁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不断深化县情认识,依托县内丰富的绿色资源和经济区位优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引资兴县”和“兴工强县”战略,着力打造绿色品牌,努力建设特色经济显著、民族文化荟萃、人与自然和谐、群众生活富裕的绿色经济县。
一、永仁县域经济发展优势
首先,永仁县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全县光热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836.4小时,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森林资源综合覆盖率达81%,有“彝州绿海”之美称。县内基本没有工业污染,大气、水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I类标准。土地富足,全县有耕地面积l3.8万亩,可开发的宜农土地10万亩,有草场267万亩,可利用面积达202.6万亩。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永仁县在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全县产业结构逐年得到调整优化,县域产业初步形成。一是建成优质烟叶生产示范基地,烤烟产业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发展的良好趋势;二是畜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新亮点;三是绿色食品生产初具规模。以优质水稻、蔬菜、板栗、核桃、葡萄、草莓、樱桃等经济林果为重点的绿色食品业初见成效;四是蚕桑产业逐步壮大。全县以永仁赛丽茧丝绸有限公司为龙头,建成基地化示范桑园,蚕桑产业化经营基本具备了发展基础;五是区位优势逐渐显现。南永二级公路建成开通、108国道扩建改造为高速公路,将为永仁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六是县境距攀枝花市较近,加强与攀枝花市的经济合作较为密切,使永仁县“末端”变“前沿”,成为攀枝花市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七是特色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县以方山风景区为龙头带动,深入开展傣族泼水节、彝族赛装节等民族民间传统节会活动,推动特色旅游业发展。
二、制约永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永仁县按照“稳粮调结构、提质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县粮、烟、果、畜等基础产业都有了新发展。但是,随着烤烟双控和天然林禁伐政策的施行,永仁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又面临新的困难。一是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全县第一产业发展快、比重大,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滞后;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低;(2)工业企业规模小、效益低,自身发展能力差;(3)财政经济实力弱,县乡财政资源配置能力十分有限,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三是非公经济发展不足。多数非公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上,产品单一,购销不旺,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部分企业包袱沉重。四是县域经济缺乏龙头带动。全县除烤烟产业外,多数产业缺乏龙头带动,发展缓慢,难以发挥支撑和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五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农业增产不增收。
三、加快永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根据永仁县的具体实际,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生态产业;必须树立绿色理念,实施绿色行动,营造绿色环境,开辟绿色通道,倡导绿色生活,建设绿色永仁。
(一)抓思想解放,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扫清思想障碍。 (1)要坚持与时俱进,着眼于“创”。在深化对县情认识的基础上,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创新工作方法。(2)坚持舍得付出,着眼于“闯”。努力克服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的不良倾向,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谋发展。(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转”。树立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的思想,把过去依靠资源求发展转向依靠市场谋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
(二)抓机遇,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是永仁县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关键。优化全县资源配置、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提高自主管理经济能力,放手放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行政直接干预,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三)抓农业,确保农民增加收入。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立足于基本县情,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作为主要任务,努力繁荣农村经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正确处理好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大力推进劳动力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链接机制,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协会,把农户分散经营集中起来,共同开拓市场,提高农业的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农业农村的改革发展,稳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确保农民收入增长。
(四)抓特色经济,创造竞争优势。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发展特色经济。永仁县具有独特的光热,富足的土地,丰富的森林草山和靠近钢铁大都市发展经济的优势,一定要着眼优势,理清经济发展思路,打响绿色品牌,打造特色产业体系,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经济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特色优势。
(五)抓结构调整,激发经济活力。一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优化城乡结构。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所有制结构。三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优化产业结构。
(六)抓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更不是封闭经济。积极参与内外市场的分工协作,打破过去单纯的以本县资金搞建设,仅开发内部资源的局限,积极引进外部资金发展经济,利用境内外各种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发展。
(七)抓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保持人与自然相和谐。
总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要务,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努力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我们要以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出发点,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从地区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地区优势等实际出发,寻找区域的、民族的、交通的、文化的、人才的优势所在,努力形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相互联系、符合规律、科学推进、突出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地处川滇交界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永仁县,隶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个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滞后,财政增收困难,县域经济发展缓慢,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永仁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不断深化县情认识,依托县内丰富的绿色资源和经济区位优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引资兴县”和“兴工强县”战略,着力打造绿色品牌,努力建设特色经济显著、民族文化荟萃、人与自然和谐、群众生活富裕的绿色经济县。
一、永仁县域经济发展优势
首先,永仁县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全县光热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836.4小时,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森林资源综合覆盖率达81%,有“彝州绿海”之美称。县内基本没有工业污染,大气、水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I类标准。土地富足,全县有耕地面积l3.8万亩,可开发的宜农土地10万亩,有草场267万亩,可利用面积达202.6万亩。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永仁县在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全县产业结构逐年得到调整优化,县域产业初步形成。一是建成优质烟叶生产示范基地,烤烟产业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发展的良好趋势;二是畜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新亮点;三是绿色食品生产初具规模。以优质水稻、蔬菜、板栗、核桃、葡萄、草莓、樱桃等经济林果为重点的绿色食品业初见成效;四是蚕桑产业逐步壮大。全县以永仁赛丽茧丝绸有限公司为龙头,建成基地化示范桑园,蚕桑产业化经营基本具备了发展基础;五是区位优势逐渐显现。南永二级公路建成开通、108国道扩建改造为高速公路,将为永仁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六是县境距攀枝花市较近,加强与攀枝花市的经济合作较为密切,使永仁县“末端”变“前沿”,成为攀枝花市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七是特色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县以方山风景区为龙头带动,深入开展傣族泼水节、彝族赛装节等民族民间传统节会活动,推动特色旅游业发展。
二、制约永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永仁县按照“稳粮调结构、提质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县粮、烟、果、畜等基础产业都有了新发展。但是,随着烤烟双控和天然林禁伐政策的施行,永仁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又面临新的困难。一是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全县第一产业发展快、比重大,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滞后;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低;(2)工业企业规模小、效益低,自身发展能力差;(3)财政经济实力弱,县乡财政资源配置能力十分有限,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三是非公经济发展不足。多数非公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上,产品单一,购销不旺,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部分企业包袱沉重。四是县域经济缺乏龙头带动。全县除烤烟产业外,多数产业缺乏龙头带动,发展缓慢,难以发挥支撑和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五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农业增产不增收。
三、加快永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根据永仁县的具体实际,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生态产业;必须树立绿色理念,实施绿色行动,营造绿色环境,开辟绿色通道,倡导绿色生活,建设绿色永仁。
(一)抓思想解放,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扫清思想障碍。 (1)要坚持与时俱进,着眼于“创”。在深化对县情认识的基础上,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创新工作方法。(2)坚持舍得付出,着眼于“闯”。努力克服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的不良倾向,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谋发展。(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转”。树立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的思想,把过去依靠资源求发展转向依靠市场谋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
(二)抓机遇,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是永仁县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关键。优化全县资源配置、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提高自主管理经济能力,放手放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行政直接干预,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三)抓农业,确保农民增加收入。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立足于基本县情,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作为主要任务,努力繁荣农村经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正确处理好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大力推进劳动力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链接机制,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协会,把农户分散经营集中起来,共同开拓市场,提高农业的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农业农村的改革发展,稳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确保农民收入增长。
(四)抓特色经济,创造竞争优势。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发展特色经济。永仁县具有独特的光热,富足的土地,丰富的森林草山和靠近钢铁大都市发展经济的优势,一定要着眼优势,理清经济发展思路,打响绿色品牌,打造特色产业体系,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经济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特色优势。
(五)抓结构调整,激发经济活力。一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优化城乡结构。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所有制结构。三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优化产业结构。
(六)抓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更不是封闭经济。积极参与内外市场的分工协作,打破过去单纯的以本县资金搞建设,仅开发内部资源的局限,积极引进外部资金发展经济,利用境内外各种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发展。
(七)抓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保持人与自然相和谐。
总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要务,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努力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