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是如何被人类彻底消灭的?

来源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q0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9年10月25日,整整两年中,全世界再没有发现一个新的天花病人。于是,这一天被定为人类天花绝迹日。
  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曾在全世界流行,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对人类危害极大。
  在人类征服天花的历程中,中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法和英国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都为消灭天花发挥了作用。1980年,第33届世界卫生大会宣布全球范围内消灭天花以后,世界上已经见不到天花病人,全世界停止接种牛痘。随后也再没有发现天花病毒。
  欧洲多位国王命丧天花
  天花几乎跟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作为一种恶性传染病,天花在人类历史上制造了无数悲剧,曾经不可一世的古罗马帝国相传就是因为天花肆虐,以致国威日蹙。
  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木乃伊身上已见到天花的疤痕,公元前6世纪,印度发现天花流行。天花在欧洲中世纪也留下阴影,平均每5人中就有一位“麻脸”,甚至连至高无上的国王也难逃厄运。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英国女王玛丽二世、德国国王约瑟一世、俄国沙皇彼得二世都被天花夺命。18世纪,欧洲人死于天花的总数达1.5亿人。天花也没有放过美洲,据记载,1872年天花在美国流行,仅费城一个城市就有近2600人死于天花。
  天花在中国流行,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战争中,天花由俘虏从印度经越南带到中国,所以天花在中国古代也称“掳疮”。晋代葛洪在其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第一次描述了天花的症状和流行情况,以后中国各代典籍中都有天花流行的记载。从历史上看,唐宋以后,天花患者在中国逐渐增多,明代以后流行范围更广。清代顺治皇帝感染天花而死,康熙皇帝为避免感染天花,不敢与其父相见。
  古代中医用“人痘”预防天花
  人类从来都没有泯灭战胜天花的希望。对这种致命疾病的防治,中国古代中医迈出了第一步,成为世界免疫学的先驱。据史料记载,早在11世纪的宋朝,中医就开始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
  唐代孙思邈根据以毒攻毒原则,提取出天花患者疮中脓汁敷于皮肤的办法预防天花。传说到宋代宋真宗时期,宰相王旦一连生了几个儿女,都因天花而夭折。王旦老年又得一子,取名王素,为使王素逃脱天花侵袭,遂请四川峨眉山民间医生为其子王素种痘。种痘后第7天,王素全身发热,12天后痘已结痂。
  其实,鼻苗种痘法(用棉花蘸取痘疮浆液塞入接种儿童鼻孔中,或将痘痂研细吹入鼻内)在唐代已趋向成熟,四川、河南一带已种痘,但主要在民间秘传,应用不广泛。明代以后,人痘接种法盛行起来。从宋代到元代、明代,有关种痘的书籍大量出现,其数量之多,在中医著作中,除伤寒著作外,没有与之能相比。
  清代,人痘法的推广,还得益于熙皇帝的提倡。他首倡在皇族內接种人痘,然后向外推广。康熙帝一旨命令,使人痘接种术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1742年,在清政府命人编写的大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中介绍了4种种痘方法,其中,以水苗法最佳,旱苗法其次,痘浆法危险性最大。
  中国“人痘”被多国效仿
  中国的人痘接种术为阻止天花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一定预防作用,对此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给予高度评价。他在《哲学通信》中写道:“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指种人痘)。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人痘接种术的预防效果,不仅使中国人受益,而且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与仿效。
  1688年,俄罗斯首先派人到中国学痘医,这是文献记载的最先派学生到中国学习种痘的国家。1744年,中国医生李仁山到达日本长崎,将中国的人痘接种术首次带到日本。1763年,在朝鲜人李慕庵的信札中记载了中国的人痘接种术。1790年,朝鲜派使者朴斋家、朴凌洋到中国京城,回国时带走大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书中《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介绍了种人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后来,朴斋家指派一乡吏按照书中的方法试种人痘,获得成功。
  是中国沟通世界的交通要道,中国医学很早就传到阿拉伯地区。人痘接种法就是先传到阿拉伯,后又传到土耳其的。1721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夫人蒙塔古在君士坦丁堡学到种人痘,并将这种方法带回英国,之后又传到欧洲其他国家,甚至越过大西洋传到了美洲。18世纪后半期,人痘接种法在上述地区已普遍施行,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以种人痘为职业的医生(当时种人痘者不一定都是医生)。
  人痘接种术还成为18世纪中叶美国人夺取战争胜利的有利保证。
  “牛痘”的发明彻底消灭了天花
  天花病毒的一个致命弱点也使它注定成为首先被人类消灭的对象:人体是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也就是说,天花只有人感染,也只有人与人之间传播。这就为消灭天花提供了生物学前提。
  18世纪的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从古代中国的做法中得到启发,他进一步发现,英国乡村一些挤奶工的手上常常有牛痘,而有牛痘者全都没有患上天花。这个奇特现象使他大受启发。从1788年到1796年里,琴纳致力于种牛痘的观察和试验。1796年5月14日,他从一位挤牛奶女工手背上的牛痘里,吸取少量脓汁,接种在一名儿童身上。2个月后,他又给这名儿童接种天花病毒,结果该儿童并没有出现天花的症状。这次成功,使琴纳增强了接种牛痘的决心。1798年,他发表了著名论文《关于牛痘的原因及其结果的研究》,牛痘接种法正式诞生。琴纳以前,曾有人试种过牛痘,但没能作出科学的试验。
  琴纳虽然发明了牛痘,但种牛痘也并不一帆风顺。在英国曾出现污蔑种牛痘的漫画。但是流言遮不住真理,牛痘法最终被世界各国接受。
  琴纳将毕生大部分心血投入到种牛痘的研究中,英国议会为奖励他的贡献,出资两万英镑支持他的研究。琴纳去世后,英国伦敦为他立下雕像,使人们永远记住这位伟大而平凡的医生。1805年,在澳门的葡萄牙人赫微特将牛痘接种法介绍到中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医皮尔逊也向中国介绍了牛痘接种法。因为当时在中国种牛痘常常免费,而且牛痘法比人痘法更安全,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了牛痘,牛痘从而替代了人痘。
  在人类征服天花的历程中,中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法和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都为消灭天花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广泛接种牛痘以后,天花发病率明显降低。20世纪70年代后,天花在中国停止传播,80年代,天花在全世界被消灭。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消灭的惟一的一种传染病。
  (摘自《非常历史》)
其他文献
“垃圾食品”的说法,你一定听过。但是,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垃圾食品”吗? 1、世卫从未发布“垃圾食品”名单  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安全部主任彼得·本·恩巴瑞克曾通过视频澄清:WHO从未发布过一份名为“十大垃圾食品”的名单。这份广泛传播的“垃圾食品”名单中的食物,包括油炸、烧烤、方便面、罐头、冷冻甜点、加工肉类、碳酸饮料、腌制食品、奶油制品等。  实际上垃圾食品这个词并没有严格的量化定义,而是
米兰·昆德拉在《不朽》里,描写过人类的两种灵魂,一种是做加法的灵魂,要不断地表现自我,彰显自我,要与这个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否则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而另外一种人,他们则有一个做减法的灵魂,他们觉得跟这个世界没什么太大的关系,经常试图削弱甚至去除和人的关系。   让自己的生活不再聚焦于众人的视线下,为自己的灵魂“降噪”,对一些激流勇退的人来说,这是他们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   譬如陈好。  
不足10人的乡村教学点3.39万个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随着人口的持续外迁,农村生源不断减少。  而由于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又在为子女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的人将孩子送到城镇学校读书,从而出现了“农村送镇里,镇里送县里,县里送市里”的趋势。  2017年9月,教育部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8510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城镇
小王在美国学习三年结束,本想到家与妻子亲热一番。没想到妻子正在别人的怀抱里,并严肃地告诉他:他们已经离婚了,所有财产都归她。小王一无所有地被扫地出门了。他愤怒地找法院讨说法,自己被离婚竟然一无所知。法院耐心地跟他解释。小王出国后,他妻子起诉离婚。法院通知找不到当事人,只好登报通知,过了一定期限仍然找不到当事人,只能缺席审判。被告找不到,所有财产只能划归原告。判决后,过了上诉期限,這次判决就成了终审
據英国《镜报》10月22日报道,在乌干达和肯尼亚交界处的一个湖中小岛,有一个仅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岛屿。令人惊奇的是,这座小岛容纳了超过500名居民,其主权归属至今尚不明朗。   据悉,这个小岛名叫米金戈岛(Migingo Island),四周是世界第二大热带湖泊维多利亚湖,远远望去仿佛是湖面上升起的一块岩石。该岛屿的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人口密度却极大,有超过500名居民居住在简易的铁皮棚屋中,
汉元帝最后一次外事活动,是出席欢送匈奴乎韩邪单于,携新晋阏氏王昭君北归。官媒《汉书》报道,“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大事“昭君出塞”,要事“改元”,止“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一句,吊诡的是,汉元帝自此一病不起,三个月便一命呜呼。   那么,是谁戳了汉元帝的死穴?可以想象,刚意气风发颁布“改元为竟宁”,纪念“边垂长无兵革之事”的汉元帝,参加完一次外事活动,便命悬一线
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刘永坦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大会并不陌生,他曾在1991年和2015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不过,当站到2018年度最高科技奖的颁奖台上成为全场乃至全国的焦点时,公众对他及他的研究却是陌生的。      闯入“千里眼”研制的无人区   1978年,刘永坦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破格
9月8日,一篇题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外卖员的处境突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当中国的外卖员为了在指定时间内把餐食送到买家手中,骑着电动车不惧严寒酷暑和刮风下雨风驰电掣的时候,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外卖用户却开始“望洋兴叹”。   习惯了国内外卖配送速度的中国人可能想不到,在国外点外卖真的太难了。   今年跨年夜,就有一位在俄罗斯留学的网友吐槽当地的外卖:去年点的外
在那场实力悬殊的中美较量之中,志愿军将士用血肉之躯经受住美国先进武器的考验,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虽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70年了,但是中国人民从未曾忘却那些为赢得这场战争胜利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英雄们。      志愿军烈士人数直到2014年才最终确认   1958年10月29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志愿军代表团,第一句话就
现在生活好了,原来只有过节时才能吃到的大餐,尤其是海鲜类的菜品,现在已是老百姓餐桌上经常出现的“常客”。但是,关于海鲜的种种禁忌,也是有大量民间流传的段子,这些传言真真假假,往往让人迷惑,无所适从。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关于吃海鲜的几个对与错。  海鲜 维生素C=砒霜?  不成立。网上传得很火的:“海鲜中富集的五价砷化合物可能会与维生素C反应,产生剧毒的砒霜。”实际上,正规渠道出售的海鲜都会经过有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