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语文课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在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并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思维作及时的疏导和点拨。“追问”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及时而有效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展现,更是教师主导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追问对于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透彻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层层追问的学习方法有重要意义。
  一、逐层深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
  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他们的思维可能遇到障碍和矛盾,以致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适时地以恰当的追问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更高层次上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真正做到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散步》一文的教学中,我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学们听,并告诉大家喜欢的原因。一个学生说:“我喜欢的是‘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因为从中能感受到这一家人的亲情,感觉很温馨。”我继续提问:“多年之后,这温馨的一幕会发生在‘我’的儿子身上吗?”学生的回答也在意料之中:“会,因为爸爸已经给他树立了榜样。”我接着问:“多年之后,这温馨的一幕会发生在你的身上吗?”提问的目的是想告诉学生应该从自己做起。学生略加思索,居然回答:“不会!”我一怔,继续追问:“为什么?”此时我心里开始有点忐忑不安了。他的答案是:“因为现在根本就见不到这一幕,所以即使我想这样做,也会不好意思的。”这个答案背离了我的初衷,于是我再次追问:“可是你的母亲真的老到走不动了,你难道不背她吗?”学生回答:“那就用轮椅推着她。”我先表扬他的办法巧妙,然后接着问:“轮椅给我们的感觉是冰冷、生硬的。母亲老了,趴在你的肩上,她就有了依赖,所以我们应该勇敢地背起年迈的母亲,对吗?”学生恍然大悟地连连点头。
  二、有意引导,养成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于某个问题已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来,或者是因为习惯的缘故表达不够完整规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巧妙地追问,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帮助学生降低表达的难度,逐步引导学生准确而规范地表达。
  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时,学生预习后我开门见山地问:“文中作者回忆的人物是谁?”学生们响亮地回答:“阿长。”我接着问:“她的名字是叫阿长吗?”学生们说:“当然是了,书上都这样写的啊。”看到他们还没反应过来,我又追问了一句:“阿长是她本人的名字吗?”很多学生意识到:“不是,是以前一个保姆的名字。”然后我又问:“她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可以看出什么?”学生们恍然大悟,认为从中可以看出阿长命运悲惨,受人轻视、漠视,令人同情。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三、细心培养,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
  学生不仅要习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方法、增长智慧。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终点。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及时捕捉关键点进行追问,让学生懂得:要理解文章的真谛,必须在阅读文章时勤于思考。
  教授《捕蛇者说》一文时,为了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可这样提问:1.“永州之野产异蛇”,异在何处?2.作者要突出“之异”中的哪一点?为什么?3.捕蛇者为何不肯更役复赋?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讨论、回答,可以理清文章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罪恶,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这样的提问降低了难度,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从而化解了疑难。
  追问启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追问也养成了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以渔而非鱼。在教授《醉翁亭记》一文时,我发现有学生将《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内容与本文的解读联系在了一起。但他们还不善于对学过的课文进行比较、鉴别和联想。因此,教完《醉翁亭记》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醉翁亭记》《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三文的主题内容有何不同?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自然地将已有知识串联成一个整体,实现了知识的积累。
  四、融会贯通,注重追问要与实际相联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但对其他科目,对实际生活也有指导意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应该学知识,更应该学做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语文课堂追问的目标之一。
  在《醉翁亭记》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预设这样一问:“山林之乐、宴游之乐和与民同乐这三种乐,你更欣赏哪一种?”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难比较三种乐趣的高下,这就可以在学生的心目中种下大局观、奉献观和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享乐观。
  又如教授《真正的英雄》时,我以飞船爆炸失事的视频导入。画面中宇航员们临行前和亲人依依惜别的话语,爆炸时喷射出的火球,和那几道耀眼的吞噬生命的弧线,学生们都看得热泪盈眶。稍稍停顿一下,我问道:“看完了,大家有什么话要说吗?”可能情绪还没有回到课堂,寥寥几只手孤零零地举起来。我也不急,先让这几个学生回答。回答很精彩,有的学生对宇航员们表示哀悼;有的学生具体到个人,比如对罗纳德·麦克耐尔说我们将永远怀念你的萨克管,我们将要建成你所梦想的空间站等;还有的学生激动地表示要学习他们这种伟大的精神。其他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若有所思地点着头。看着学生们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我追问一句:“刚才大家都说得很好,谁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很多学生举手,学生A说:“我要学习他们锲而不舍的责任感,在学习中求上进,生活中争上游。”学生B说:“我要学习他们超人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探索精神,在学习中不能遇难就退,应该鼓足勇气迎难而上,这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学生C说:“我要学习他们拥有一颗平常心,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或许英雄就是这样诞生的。”……一个追问,让学生们从抽象的文本转向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并以之指导自己的行为,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有莫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追问的人文性。
  总之,适时而恰当的追问,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又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放有收,不放任自流,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上教师根据生成巧妙设计的追问,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向最近发展区努力,从易到难、层层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创造的快乐。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思考着、发展着的主体,并互相影响着,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境界。追问因生成而起、又以生成而落,语文课堂必将因追问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其他文献
[摘 要:“少年强则国强”。初中生肩负着国家复兴,民族强盛的重任,当前初中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作为一项家喻户晓的球类体育项目,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乒乓球运动,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这项运动的了解,另一方面,还能强健学生体魄,促进其身心得全面发展。据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统筹谋划,整体设计,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入手,通过多措并举,开展乒乓球教学,依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说明新课程主张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但是,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的不同,面对同一个问题,他们会提取各自不同的已有经验。因而,语文教师传统的教法
[摘 要:若想促进初中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就需要基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转变教学方式。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深度学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希望通过语文深度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今后的生活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深度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感悟新的知识,并将所得感悟与自己原有的
[摘 要:幼儿年龄较小,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阶段,因此,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融入游戏化元素,符合幼儿的成长规律,促进幼儿之间交往,让幼儿能够在快乐中逐步完善语言思维,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将对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幼儿园语言教学游戏化的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学;游戏化;策略] 
[摘 要:2016我国政府正式提出了普惠金融发展规划,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在该政策指引下正式制定自身普惠金融策略。在2016-2020年普惠金融发展的五年内,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逐年增长,普惠金融贷款余额稳定发展。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实施状况,从银行内外部、客户角度以及其他不可控因素对普惠金融政策实施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以下改进建议:银行内部应升级普惠金融系统流程,加强员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那么什么是人文性?在我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当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辞海》中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对教育而言,所谓“人文教育”,就是用文化培养人,使之成为文化人。人文性,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就是要重视各种文化现象,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语文特色的文化人。
[摘 要:随着人们对艺术生活的不断提高,艺术的创作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它更多的是传达艺术的情感表达。将艺术作品融入个人的情感语言,以一种突破静态表现形式传达出来,从而使观看者产生共鸣。本人通过对表现技法的综合研究,认识到个人情感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艺术创作;表现技法;情感语言]  一、选题背景  青岛具有百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帆船比赛等活动的举行地。青岛的金沙
笔者多次参加高考阅卷,并一直密切关注全国高考阅卷的现场,感觉到有义务将有关高考阅卷现场的心得奉献给备战高考的师生。  让我们首先关注阅卷现场的“审题”。高考,是人才选拔考试,必须“命题”。有了“命题”,就得“审题”,即依照考题的指向去写作,否则,就失去了同一条“起跑线”,就无法比较和鉴别。“几十年的高考作文下来发现,以前的命题中,考生要花很多时间在审题上,即使这样还是会一不留神跑了题,文笔再好作文
[摘 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诞生,让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和广泛,同时人们也不再需要依靠官方的媒体平台去发声。作为00后的中职生,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相较于教师,这些孩子们对新媒体的接受度和运用能力显然更高。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适应学生发展特点,引导学生健康的使用新媒体资源,是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新课题。本文结合笔者近20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分析新媒体时代学生的思想变化以及德
[摘 要:21世纪是全球化的网络时代,网络用语大多都在年轻人群组中比较频繁地被使用。笔者通过收集将近2000个中越网络词汇,通过观察分析,从构词法角度分析了中越网络词汇的异同,让我们了解中越网民的思维异同。这不仅仅只是比较网络词汇,从广义上来说,对中越两国文化语言学的一些新兴领域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越南;中国;网络词汇;比较]  网络词汇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已经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区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