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专制与当代政治制度改革的思考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qzxm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讲述了几千年的中国政治史的演变过程,否认把秦以后的政治传统用专职黑暗一笔抹杀,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不是专制的,其他著作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是“中国式民主”。本文在此尝试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辩证看待钱穆“中国式之民主”这一说法,并对关于专制与当代政治制度改革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 专制 权力 政治 制度改革
  作者简介:彭冬艳,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哲学。
  中图分类号:D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7.359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关于中国政治法律制度的一个演讲合集。他多次强调,中国历来的政治制度并非都是专制的,通过各朝代的政府组织变换,它是慢慢走向中央集权的道路的,那么,真的并非专制吗?
  一、钱穆先生论关于君权专制的演变
  钱穆先生否认把秦以后的政治传统用专职黑暗一笔抹杀。汉代的皇权和相权是分开的。地方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最高长官太守地位与九卿等同。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行驶决策权,门下有权反驳,尚书行驶执行权,中书决策并交给皇上,若皇上同意,便可交给尚书省执行,若门下省对此决策有异议,可驳回行使权,中书省得重新制定计划,相权一分为三。在汉唐,中国的政府是皇权和相权分开的,皇帝作为权力的象征,由宰相率领文官阶层来管理国家。
  宋代相权分割更加严重,宰相由中书一人独当,谏官到了宋代反过来制约宰相的权力,君主权力大大加强。明代废宰相,设内阁,六部成为中央政制主体,直属皇帝,君主权力大大强化。清代设立军机处作为私人办事处,所有命令出自皇帝口中,君权专制政体得到极端强化。另外,“为了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清朝自康熙时起建立起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①折制度的实施,一方面使得政治更加黑暗,另一方面导致官员在互监督下只能安守本分,死心塌地,听命于君主。
  由此,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慢慢走向君主专制的,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此演变中,君权慢慢集中,相权慢慢削弱,到了明清封建专制权力空前强化,中国进入“专制黑暗”的统治时代。
  二、关于专制集权
  钱穆先生反对认为中国中国政治体制是专制的,认为只有明清时代的政治体制才可以算得上专制。他认为,“一国的政权,究竟该交付与哪些人,这是第一义,至于政府内部各项职权之究应如何分配,这已属第二义”,②他的另外一部著作中,他更是谈到,“中国传统政治,既非贵族政治,又非君主专制,则必为一种民主政体矣。”③他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自汉至清发展出的官员选拔制度,既解决了政权的使用问题,又保证了老百姓有做官的机会,社会各阶层趋于平等。中国的社会是读书人的社会,读书人大多数是从民间考试而来,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需求,士人集团作为社会力量从体制之外制约着皇权的行为,因而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不是专制的。他更在另一本书中这样说道“中国传统政体,自当属于一种民主政体,无可非难,吾人若为言辞之谨慎,当名之曰中国式之民主政治”。④这样一看钱穆先生的论证好像说得通,但深入想一下,皇帝真的是全国民众共同拥戴的吗?历史告诉我们,皇位的取得,在历史上,一是可以强夺政权,二是篡窃,至于他所说的宰相制度、谏官制度,科举制度等等,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制约皇帝的权力,但皇帝的权力能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制衡?
  这不得不说到一个主权问题,主权问题其实是最高权力的归属问题。钱穆先生认为中国的政权是士人政权,社会事务由政府管理。但事实并非如此,直到现在,我们一直说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是没有道理的,“发端于夏成形于秦、结束于清的中国传统制度定义为皇权专制主义制度(简称皇权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⑤
  中国由士人来主管权力,那皇权呢?我们可以从制度层面解读皇帝制度是否专制,关于皇帝是否专制。“判断一种政体是否专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看正面即最高统治者有多大的权力,反面即这一权力是否受制约。”⑥
  因此,谁拥有国家立法权,谁就是主权者。我们可以根据这条标准来判断古代中国主权的归属。
  宋朝以后皇帝立法权大大加强,相权削弱,清朝的皇帝直接和官员联系,君主权力垄断达到了顶峰。虽然是由读书人起草、拟定法律文稿,对皇帝的权力有一定的契约,但却不能因此就说成是士人主权,那只是一种立法上的程序,随着朝代的更替,最后真正掌握大权的,还是皇帝。因此,中国古代政权是主权在君,而不是钱穆先生说的中国社会是士人政权。
  从对主权的归属问题对君主制约程度来看,钱穆先生说的“中国式民主”是不成立的,中国的政体是君主掌权。
  三、对当代中国政治的一些思考
  以史为鉴,回顾当下,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是否在我们国家就没有了专制主义思想?我们的人民是否真正的实现了当家作主,实现了民主?
  什么是政治,什么又是中国政治?在互联网上,在媒体上,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关于社会经济问题,讨论国企改革问题这问题的探讨,但关于一些政治改革类的文章我们多数看到的是一些新理念,涉及深一层的讨论几乎是很少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生活在中国这个政治体制里面,但很少人了解中国政治是什么样的,不了解什么叫中国政治。西方的民众知道自己的国家的政府是怎么产生的,知道国会是怎样运作,但可能我们知道我们是国家的主人,我们有政治权利,但怎样就体现出我们就是国家的主人了?仅仅因为我们有选举权和被选举的这些最基本的政治权利吗?再者,这些政治权利真的落实到我们每个人身上了吗?我们每个中国人,从幼儿园到大学,都会接触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我们却不懂中国政治。“一切公务人员在自己的一切职务活动方面都应当在普遍法庭上按照一般法律向每一个公民负责。”⑦在政府中,官吏要由人民选举,受人民监督并随时可以撤换。但在中国国家就很难实施到位,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代表,代表着我们去行使选举权利,事实上,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是等任命完了才知道最后的结果,那么,这个“代表”就真的代表了我们的意志了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写着中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真的是我们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那么中共中央政治局是归它领导呢,还是在它之上?如果说归它领导,那么中国宪法里面为什么写着党领导一切?那到底是党领导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还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领导党?谁才是最高权力机关?现在大家都默认的一个说法,就是中国是双轨制国家,即既要党的领导,又要突出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通过双轨制政治改革推动政治发展能够有效是中国实现民主转型的渐进之路。但这些,还是进行得很缓慢的。   我们对中国政治的概念理解迷糊,内容理解迷糊。中国大学在“文革”以前没有政治学,文革以后,北京大学开始增加了这个政治系,西方的大学通常会有与本国政治的政治课程,比如说加拿大政治,英国政治等,中国却没有关于“中国政治”的课程,但我们却有中国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原理这些课程,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政治会议,各种各样的政治学习,尽管中国人生活在这个国家里,而中国政治就是我们充分行使宪法赋予我们的政治权利,去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点,就是要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最核心的关键应该是权力重新分配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关于权力的重新分配问题的具体操作措施相对较少。
  什么是政治改革呢?可以理解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是中国现实政治语境中的“政治体制改革”。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共产党犯错误了呢?偏离社会发展方向了呢?它犯了明显的错误时,难道不能追究他的责任吗?这里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无论正确与否,都要大方面对。
  习近平主席提出把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回想一下中国这十多年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产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越来越严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出现了与社会不同利益团体的复杂博弈关系,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政策,地方政府人员认为威胁到既得集团的利益,引起强烈的反弹和抵触。那么,协商民主就真可以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吗?这只能说是一个政治变化。不能说中国的政治没有变化,变化还是有的,这些变化来自于中国经济改革带来的政治效益,经济改革带来人民社会地位上的变化,影响了政治,也使得今天的政治以往政治不同,甚至高层的政治运作也开始产生一些变化,但经济和政治是分开的,因为经济生活,只能用经济生活的规则来济来进行经济建设,不能按照市场的规则,交换的规则来进行政治建设,政治有政治的规则,如果政治改革没有触动到权力重新分配,只是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变革,那么就不能说是政治体制改革。未来的中国政治变化,无论是通过至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还是自下而上的民主革命,关于制度的这些设计和建设的这些思想,都是不可回避的,将来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中国的政治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许会有阻碍和波折,但最后肯定会走向真正的民主。
  四、结语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通过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辩证看待历代的政治体制,也知道了历代朝代的变换更替。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值得今天的我们思考回味,而我们需要一个合理的转变,政治改革就像一道难越的窄门,希望我们国家能够跨过政治改革这一重门,洗雪历史的耻辱,铭记历史,为争取更多的民主自由而努力,走繁荣富强之路,让我们后代免受专制之苦。
  注释:
  ①②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知三联书店.2005.126.前言第5页.
  ③钱穆.政学私言.九州出版社.2010.6 .
  ④钱穆.文化与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2.
  ⑤黄仁宇.资本主义与廿一世纪.三联书店.1997.16.
  ⑥黄敏兰.质疑中国古代专制说依据何——与侯旭东先生商榷.近代史研究.2009(6).101.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
  参考文献:
  [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孙秀民、楚双志. 中国古代封建君权制约述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10).
  [3]牛磊.我国古代行政权力分设与制衡的当代政治价值.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4]尹璐.论中国古代君主权力之制约机制.法制与社会.2008(8).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年来,城市社区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且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与美国凤凰城相比,我国的社区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社区环境存在“脏乱差”等问题。我们应积极借鉴美国凤凰城先进的社区管理模式,结合我国国情,通过完善立法来明确社区组织的职能,通过社区环境综合治理来改善社区环境等,以此不断增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民主性和法制性,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社
摘 要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少数民族社区、群体或个人世代相传并被视为其民族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包括实践、观念、技能、知识等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及其实物、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九条强调“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本文结合调研材料,主要政府这一主体在鄂尔多斯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应当承担的义务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在非遗保护中加强立法、强
摘 要 在以盗窃为手段的敲诈勒索中,两行为须同时符合各自的犯罪构成要件才能成立牵连犯,每一独立的犯罪构成需以着手为起点进入实行阶段才可进行刑法评价。但在有些情况下牵连犯中的一种犯罪构成本身又包含具有牵连关系的两行为,如敲诈勒索中发出胁迫的手段行为与索取财物的目的行为,这在刑法理论上被称为“复行为犯罪”。针对具有牵连关系的复行为应以其手段行为或原因行为的实行,作为认定该种犯罪构成的“着手”。  关键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萨维尼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讨论,以及现存的存在一定替代性的制度:善意取得、公示公信原则的讨论,说明建立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必要性。  关键词 第三人 信赖利益 物权性行为无因性 意思表示 公示公信  作者简介:侯梦斐,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国际投资法。  中图分类号:D9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
摘 要 我国《反垄断法》中第三条所规制的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其中垄断协议又分为两种,即横向的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三条第五款之规定,联合抵制交易属于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横向垄断协议。目前,学理上对垄断协议和联合抵制交易行为的界定已十分明确,然而现实生活的司法实践中对联合抵制交易
摘 要 现如今,是否应该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以及如何构建这一制度,是环境法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通过行使检察权,负有对违法犯罪行为监督的职责,但是目前而言,我国现行法律未对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职能进行规定,学者们对该职能的的扩大解释具有不少争议。借此,希望通过此次研究,不仅仅能把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到实处,也可以将检察机关的职能发挥到最大的程度,成为我国立法上的一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首例被遗忘权案件一、二审判决相关论述的分析,结合欧盟被遗忘权的法律和判决,对我国在现行法律框架下通过一般人格权对个人信息被遗忘权予以司法保护提出建议。  关键词 被遗忘权 个人信息 保护 一般人格权  作者简介:陈宇,上海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6.174  被遗忘权,是指个
摘 要 本文指出,正当防卫、假想防卫、事前防卫、事后防卫,以及防卫过当,在很多情况中会难以区分,把握重点是正确认识正当防卫的构成要素。  关键词 正当防卫 事后防卫 防卫过当 故意伤害  作者简介:吴朋朋,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工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9-061-02  一、基本案情  被告王甲(22岁)、王乙(21岁)两兄弟均在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目前我国大学校园内学生的法治意识不够坚定,有的大学生甚至将他国的信仰作为自己的追求。本文通过选用一起备受争议的案例,在四川绵阳TF大学的学生中进行调查,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法治信仰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对中国现有法律法规和立法目的不够了解和不够信任是主要原因。“法律必须信仰,否则他形同虚设。”个体参与并
摘 要 监狱一线女干警的特有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她们所从事工作岗位的和管理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她们承受的工作压力远高于其它行业的女性,也高于同行业的异性干警。充斥着噪音和粉尘的工作场所、紧迫而繁重的工作量,工作要求与自身个性间、监管安全要求与公平公正执法权间不一致导致的角色冲突,工作目标的价值虚无、来自领导的过多批评、有限的职业发展空间等造成的干警过低的职业成就感,这些都成为监狱一线女干警的工作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