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深入细读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et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定位使学生拥有了话语权,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不过,当创造性阅读、多元化解读、个性化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时,阅读教学出现了一种现象: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淡化了文本意识,对文本曲解,体现不出文本应有的价值。例如,《愚公移山》一文,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对愚公大费周折去移山的做法不理解,认为愚公缺乏环保意识、浪费时间精力去做不可为之事。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脱离文本,抛开语言,课堂阅读活动重点关注的是关于环境恶化的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声讨,而忽略文章议论、抒情的要点,忽略从用词造句、段落篇章的角度来认真分析文章本身。
  因此,“要从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面切入,对语言的准确性进行揣摩,对语义的深刻性进行理解,在表情达意的艺术性欣赏方面着力、探究。”文本细读,要求语文教师以文本为核心,抓住文本的关键点,引导学生亲近文本,浸入言语之中,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实现与文本或作者的对话。
  一、教师课前备课——立足文本,细读先行
  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之前,要反复地读,把教参、网络资料丢开,可以采用朗诵、默思、圈点、批注的方法,独立地解读文本,力求读出心得和新意。
  (1)从读者的角度细读文本
  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例来教参对其主题的阐述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亲情淡薄。王君老师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对文本进行过细读,显示了她高超的解读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之感人就在于它塑造了底层灰色小人物的灰色人生。人是社会的人质,人都在命运的大网中挣扎。他们有时可敬,有时可恨,有时可笑,有时可怜……它的魅力在于:并没有彻底批判任何人,它展现了人生的无奈,生活的悲哀。”
  可见,教师从读者的角度细读文本,体悟文本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才能获得对文本的最真切的阅读体验和真实感受。面对熟悉的文本不能先入为主,要用“陌生化”的姿态重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内涵和价值取向。
  (2)从学生的角度细读文本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到蜈蚣;还有斑蝥……”在大人眼中,这些都是让人毛骨悚然或无聊的,但是童年鲁迅却认为这有“无限趣味”,平淡无奇的百草园在他心中是“乐园”。因为那是一个充满童真的孩子的视野,如果我们不能从孩子的角度去解读,是无法理解其中的趣味的。孙绍振先生评价过:“这不是大人的乐园,而是孩子的乐园。不是一个物质意义上的乐园,而是心灵的乐园……是因为,在这里,活跃着一颗童心,洋溢着儿童的趣味。”
  如,朱自清写作《春》时,已经30岁左右了,但是写到满眼的绿草,生动的拟人,想象在草地上的娱乐,都充满了喜悦。都是孩子们的事,调皮活泼天真,不像一个而立之年的人的行为。孩童的趣味,有作者孩童时代的记忆。
  可见,教师在细读文本时,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会有孩童的眼观,会有孩童的理解和思考。这就需要在备课时提前预设,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
  (3)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定位对比表
  文本细读前,对教学目标大体把握还可以,但是明显看出是套用了教参的教学目标制定格式,表述含糊,目标太大,缺乏具体操作方法。文本细读后,教学重点的确定更集中、更切合学生学习、更体现语言学习的重点。
  二、小处着手,解读文本
  教师要反复阅读教材,可以从题目的理解、质疑切入;可以从主要人物或主要内容切入;可以从体味人物语言切入;可以从关键词品味切入等,用细读带入到对文本的深入挖掘。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秋天的怀念》为例,以体验感人的情感、鉴赏品味语言为教学重点。可以预设几个教学环节:
  (1)重点文段的品读,反复朗读,充分体会
  要求:美读课文。方法:注意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重音、体味词语、领悟情感,最好声情并茂。安排: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先标上段落序号,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后,老师点评,并示范朗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体悟“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一句独立成段,意味深长。有史铁生对母亲的愧疚,有失去母亲的心痛,无奈和不舍。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读出了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2)重点语句的品读,让学生找出生动、形象、美感、感染力强的语句,品味思考
  品读课文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活动。让学生自由找出富有意境,或语言独特,或绘景美妙,或情感真挚的语句,品味思考,走进史铁生的内心世界,走進这位平凡伟大的母亲,感悟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例如,第一自然段,可以采用多重诵读法,体会作者的痛苦绝望:自由读,体会作者的绝望;个别读,细读作者行为的句子,细品作者的愤怒;角色读,感受作者的厌烦;齐读,换位思考,理解作者的行为。
  (3)重点词语的品读,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深层内涵。
  如,第一自然段中“悄悄地”“偷偷地”“又悄悄地”“红红的”这些叠词从细节上描写了母亲在我暴怒无常时的谨慎小心,对我的体谅、理解、包容。又如,母亲“挡”在窗前,用得妙,表现母爱一字传神。
  《秋天的怀念》中美点很多,采用段落美读,美句、美词多重诵读的方法,品味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这就是细读文本,立足言语品析,读透文本。
  三、适当的补充,读懂人物和情感
  针对文本内容单一,难度过大或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差异较大,学生很难理解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教学内容的补充或铺垫。
  以《秋天的怀念》为例,作者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不仅自救,而且启迪了很多人,但是文中他对生命的领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可以补充他的其它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补充史铁生《我与地坛》《合欢树》和《病隙碎笔》中的文段给学生诵读,让学生体会史铁生对生命超然的理解,用精神超越残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命观。
  可见,细读文本,对内容进行拓展的深度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和文本对话,使学生读透文本,同时也读懂作者。
  四、结语
  文本细读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亲近文本,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确立文本内容合适的学习切入口,正确引导课堂生成。
  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立足文本,深入细读,准确把握其创作意图与艺术构思,才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促成学生与文本的多层次交流与对话,不断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堂摆脱肤浅与浮躁,使阅读教学充满语文味。
  参考文献:
  [1]严华银.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20.
  [2]王君.听王君讲语文教师成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
  [3].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11):187.
其他文献
【摘要】“隔空玩数学”——数学魔术的设计与实施为疫情期间的小学数学线上教学开辟了途径。数学魔术的诸多优点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汲取“活力素养”。其设计主要着力于微视频和导学单的开发,其实施主要着力于在线互动研讨和作品展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魔术;数学素养;线上教学  一、引言  2020年1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阻挡了学生进入校园的脚步。与此同时,中国教育也正发生着翻天覆
【摘要】教育是一门艺术,“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用脑去思想,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就算批评,学生也会心悦诚服。  【关键词】冷处理;强刺激;巧夸奖;妙分析  现在的学生不容易教,因为现在的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大,见多识广,行为开放,甚至不乏特立独行者。作为班主任,每天总有一些琐碎事情要处理,有些还是比较棘手的事情,如果站在关爱学生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意想不到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越来越重视,“问题教学”的模式也受到广大教师的推崇。“问题串”教学作为“问题教学”中的一种方式,在枯燥的计算课学习中,能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一系列紧密问题中进行有效地思考,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体验成为课堂的主人的乐趣。  【关键词】问题串教学;分数混合运算;基础问题;核心问题  教育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特别提出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的教学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要求语文教学全面发展,提升教学效率,小学语文课堂不再单一以授课为目的进行教学,而是需要通过结合学生特点,朝着自主化学习方向进行改革,使得教师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得到提升,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基于目前很多学校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现象,导致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
本报综合消息 11月19日,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2020年度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在广州召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出席会议并讲话。  陈宝生指出,近年來,广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进一步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体制机制,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持续推进建设教育强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在教育改革、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全国都具有重要借鉴推广意义。  马
【摘要】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因此提高学生计算能力非常重要。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注意教导或者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方式多样化,重视学生每天的计算训练,让学生养成记录错题的习惯,并针对计算中犯的错误及时找出原因,及时修正错误,避免重复犯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非常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兴趣;习惯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计
【摘要】相似三角形是初中几何中的重要的知识。在考试复习阶段,往往由于教师对相似三角形中的基本图形或以练代讲,或以图论题,或低估学生的解题能力,导致相似三角形这一知识点常常成为学生学习难点。相似三角形中基本图形的复习课应在系统罗列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从复杂图形中识别基本图形和探索基本图形之间联系的能力上。教学实践证明,快速识别与对应相似三角形中基本图形往往能有效突破难点。  【关键词
【摘要】对于好课特别是好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总是丰富而多样。除却教学目标设置准确、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学方法适当等基本要求外,一堂好课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应该是有所取舍、重点突出的课,是既能满足学生的知识追求,又能满足学生情感发展的课。  【关键词】好课;学生主体;重点突出;情感发展  什么样的课是我心中的好课?我想对于好课特别是好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总是丰富而多样。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从教以来上了上
【摘要】莎士比亚有句名言:“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歌德也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可见在学习中,“兴趣”是无比重要的一个因素。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宽广的知识范畴。学生的语文能力决定着学生的精神与身体的成长,影响着着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鉴于语文学科的这一性质特点,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应从塑造灵魂的角度去激荡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从非智力因素上
【摘要】美术鉴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它集视觉、造型于一体,通过艺术形象的审美、品鉴,产生审美形象的再创造,升华为自己的理性感知,从品评、体验、感受作品中提高美术作品鉴赏能力。教师在开展鉴赏教学时,巧用微课技术,能够有效地整合理论知识、绘画技能、作品鉴赏,通过创设的情景、讲评、讲解、欣赏等,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如何运用微课技术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作了研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