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处理教与学关系 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率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u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自从1988年提出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酝酿、推广和实施,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实施素质教育有多种渠道,但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所以我认为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现代学校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三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决于这三要素的组合和优化的程度,而所有的教育思想、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等也主要通过这三个要素才能得以实施。教材是统一使用的,如此看来这三要素中最关键、最能动的因素就是教师和学生,故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及多年在生物教学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依“纲”扣“本”,结合实际,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教学大纲和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一直以来我都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吃透教材,以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全面实施。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节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必要前提。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高质量的生物课堂教学方案包括教具准备、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等。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准备教具,设计教法和学法的指导。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那种照抄书本或只摘录知识要点、照搬他人现成教案或沿用自己旧教案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每个班的学生,甚至同一个班的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千差万别,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实施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必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或创设情境,巧设悬念,或讲或练,训练创新思维,或评或议,或褒或贬,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课外充满创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趣味教学
  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心存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这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结合所教内容,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在课堂上巧设悬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生物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巧设质疑,诱发兴趣例如,在学习病毒的相关知识时,设问:“甲型H1N1 流感是由哪种抗原入侵机体而发病?它的结构特征有哪些?它又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在学习基因工程时,先与学生一起了解目前社会关注的转基因食品问题,再设问:“大家是否知道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这些转基因生物是怎样培育出来的吗?它们的产生对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会有何影响?”这些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于是开动脑筋思考,积极发言,很快便进入学习状态。
  2.巧用诗词、成语,激发兴趣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美自然界生物的脍炙人口的诗词,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诗词,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联想,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得惟妙惟肖。在课堂上巧借善用诗词,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适当引用成语、典故,也能起到类似作用。例如,我引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来描述生物的应激性和适应性,简明易懂,学生听来有趣。
  (二)创新教学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也是21世纪学科发展的领头羊,理应受到社会的重视。在“克隆羊”、“克隆牛”问世后不久,人类的基因图谱又实现了成功测序,这标志着生命科学的研究迈出了跨时代的坚实一步。面对全球艾滋病的猖獗,癌症的疯狂,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的泛滥和肆虐,人们惊呼:能否找出导致这些疾病的基因,把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以解除人们的痛苦呢?面对地球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日益增长的人口的供需不足,人们又发问:能否把粮食亩产量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呢?面对这些沉甸甸的发问,从事生命科学的工作者明白要解决诸如上述问题,就必须加快发展生命科学,而生命科学发展的基础在于生物教学的创新。创新是素质教学的根本目标,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创新应该是生物教学的永恒主题。为此,我的做法是:
  1.在启发和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知道,人的认知领域是无限的,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有待开采而永远开采不尽的、富含智慧宝藏的大脑皮层,如果没有正确地去引导、开发,而以过去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势必窒息学生的智力和思维,泯灭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必须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启发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通过讨论以使真理愈辩愈明。可以说,启发和讨论是开采知识宝藏的挖掘机。每一次努力地去挖掘都会挖出新知识。我在生物教学中非常注意营造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质疑中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世界上有许多重大发明都是在质疑的驱动下通过创新思维而最终实现的。例如,达尔文就是在对特创论的质疑中,通过自己的思维和不断探索,写出了《物种起源》,创立了进化论;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就是从对水稻被定义为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的质疑开始,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努力攻关,最后终于用杂交的方法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水稻新品种。我在生物教学中特别注重诱导学生对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验活动中展现学生的创新才华
  实验教学主要是针对处理与分析所学生物知识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生物信息提取、储存、处理、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所以我在生物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特定的典型性的生物学问题设计,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为主,明确目的要求,突出重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做生物实验或诸如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大胆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独立操作,经过独立思维后得出结论或结果,我在旁边只起组织和指导作用,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才华。
  
  三、通过课内外及时训练检测、评价,肯定学生,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生物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灵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刚上课的复习巩固时,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据此调整教学节奏,及时进行矫正教学等。这对确保生物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十分必要。
  提前设计课堂练习题,在课堂上灵活使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针对设置的问题自主探究,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我的做法是让多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再加以点评、归纳和完善,使知识更加准确和系统化。在这一过程中,我认真组织教学,让学生学会倾听,善于表达,勇于评价,使课堂活而有序,使师生之间的交流、点评在活跃中透着适度的严肃和严谨。其次,也可以以检测题为载体进行检测活动,以达到巩固记忆基础知识的目的。可以采用选择填空、识图、实验、探究等适当的题型,体现本章自然生命现象,要求阐述自己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并从提高健康生活水准,推进生态环保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我根据教学内容有时在黑板上统一出示检测题,有时用测试卷出示检测题。每次检测后先由学生自评,再由其他学生或我来做总结性点评。
  通过这样的测评,不仅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好地表现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也形成了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及成就感,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更浓厚的兴趣,而且成为学生下一个学习活动的成功开端,从而为下一节课的高效教学奠定了基础。
  
  四、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生物教学中,应充分结合社会,结合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我结合教材有关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对现实生物观察和实践调查活动,从观察实践中发现信息,捕捉信息。比如,在去年我们根据我县的实际生活环境——大石山区,山体表土薄,高大乔木少,甚至部分山体逐渐石漠化的现状,结合植物学有关知识和目前全球性面临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的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调查活动——无表土山区乔木生长情况调查。了解并分析了这些乔木的生存条件,为大石山区植树造林、减少大气中的CO2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再如在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的花卉时,发现红叶桑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生长,其叶子全部呈深红色,在树冠边缘下生长的则呈浅橙色,而在阳光很不充足的树干下生长的,其叶子却全部是绿色。这一发现,为后来的《光合作用》和《生物适应环境》的教学起到了形象生动的“案例”作用,《光合作用》和《生物适应环境》被学生称为“最为生动”、“最易接受”和“最易消化”的课。
  这样,教师所介绍的生物知识不仅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推动生物课堂教学更高效地进行。
  
  (责任编辑 廖银燕)
  
其他文献
排列组合问题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尽管不大,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而且这块内容对学生来说往往易懂难学,并且由于解题中缺乏有效的检验手段,因而失分反而较多.为此,在本文中我针对“
课堂提问呼吁师生角色的转换,这对中学语文教师原有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使得教师在对提问的时机和频率上的准确把握更加力不从心。很多教师希望通过设置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达到师生间思维的衔接与互动,或者通过频繁的提问调动课堂氛围,这无疑造成了师生间提问的疲劳,走向了另一种极端,而学生在提问中也处于被动者行列。因此,师生间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显得更为死板。那么,为什么要单从时机和频率上来探讨提问呢?因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引航员确保引航安全的基础。针对目前引航员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引航事故不断增多的现状,本文提出用定量化的方法对引航员的心理素质进行评价,这对选拔新引航员和
由于散装货物具有流动性,会对船舶稳性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从船舶检验的角度,探讨普通干货船载运散货,船舶结构强度和稳性校核的问题。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一头儿连着生产,一头儿连着消费,被誉为促进经济发展加速器的物流业如果不通了,可不仅仅是“痛”那么简单,弄不好就引发全身之“痪”。
如果用“飞流直下三千尺”来形容近期的波罗地海干散货指数(BDI),似乎一点也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