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庸.让步.民心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5_1_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庸”,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专用名词,在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和认识论上,被不同时代的不同学者解读得岐义纷繁,莫衷一是,它最早见于《论语·雍也》,意思是不偏谓之中,不变名之庸,总的来说,从春秋末期到五四运动,由于时代变迁,民心向背以及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实施的真伪,“中庸”从道德哲学中的一个褒义词,逐渐蜕变成为一个贬义词,其名声每况愈下,到了鲁迅笔下,对“中庸”的鞭笞就很不堪了。
   鲁迅说,叭儿“虽然是狗,又很象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鲁迅全集》第1卷第271页)“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全集》第4卷第13页)“遇到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力,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满口‘中庸’时,乃是实力已失,早非‘中庸不可的时候了’”。(《全集》第3卷第26页)
   20世纪20年代(“五四”前后),所有的反动的社会势力都在大叫“过激主义(指俄国的列宁主义)来了!”,鲁迅为此写了随感录《来了》,他说,“主义”不必怕,而“来了”却应该怕。“主义”是外来货,“来了”却是自造的;鲁迅说:“……自由主义么,我们连发表思想都要犯罪,讲几句话也为难;人道主义么,我们人身还可以买卖呢”。(《全集》第1卷第347页)那么,在那时怎样防止来了的“过激主义”呢?“中庸”是最好的粉饰、自慰和蛊惑人心的盾牌。所以鲁迅鞭笞“中庸”乃当时斗争的需要,我认为是必要的正确的。
   胡适也在《问题与主义》中说:“大家都痛骂‘过激主义’,内务部下令严防‘过激主义’,曹锟也行文严禁‘过激主义’,卢永祥也出示查禁‘过激主义’。前两个月,北京有几个老官僚在酒席上叹气,说,‘不好了,过激派到了中国’。”
   以后,随着时势变迁,对“过激主义”的责难逐渐消退,但“中庸”的名声在半个世纪中却不见好转。直到“文革”后期,钱锺书对“中庸”的多层次多侧面的理解,才依稀地透露出来。先说官场的模棱两可,钱先生引《旧唐书·苏味道传》,说他“劝人处事时,‘不欲决断明白但模以持两端可矣’。人诃曰‘首鼠’,自状曰‘模棱’,其为‘两端’也同……‘无可无不可’,又属两端之语,囫囵何事,……盖吾国往日仕途,以持‘两端’为事上保身之世传秘要。”
   但当钱先生将“中庸”的话头转向了认识论,却说“……执其两端,可得乎中,思辩之道,固所不废”。(《管锥编》第1册第348~350页)钱先生对仕途以模棱当作为官诀窍,是否定的,但对儒家所强调的思辨的一个重要规律,却认为是不能废弃的。他还引:“《论语·子罕》孔子说‘偏其反而’曰:‘何远之有’(意思是孔子之道好像不可捉摸,孔子却说:‘那是你不曾努力罢了,其实是一呼既至的’)?何晏注:‘以言权道,反而后至于大顺也’,全取《老子》六五章语;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卷四亦释为‘相反之思’相成‘以作正’,参之《中庸》之‘孰其两端用其中’,亦儒家于辩证之发凡立则也。宋儒张载《正蒙·太和》:‘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参两》:‘一故神,两故化’;义昭纲举,逾越前载。《朱子语类》言:‘善、恶虽相对,当分宾主;天理、人欲虽分派,必省宗孽’;更进而谓相对者未必相等。罗壁《识遗》卷七《对独说》发挥斯意;魏源《古微堂集》内集卷一《学篇》之十一阴袭之而稍加文藻,其词曰:‘天下物无独必有对,而又谓两高不可重,两大不可容,两贵不可双,两势不可独’”。(《管锥编》第2册第416页)以上所引,足以证明,中庸在认识论中不仅存在,而且是一种极难把握或达到的境界,它不是切豆腐、中间一刀,各百分之五十。
   儒家是承认并揭示事物矛盾双方的明显对立的,其中的一方是重点。但他们更强调在对立两方之间求得同一、和谐与适度,即采取中庸之道。浅显地说,由于矛盾性质的不同,特别是对抗性的矛盾有一方吃掉另一方采取质变的解决办法;但也有通过谈判妥协而达到目的的改良,就是采取量变的办法。然而解决对抗性矛盾,采取哪种办法,常常不以一方的意志为转移。孔子对“仁”的解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意思是你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显达,必须推己及人帮助他人。这不就是今天在全世界流行的政治术语“双赢”“互利”吗?
   当人类跨入21世纪时,有识之士不能不反思,在近现代世上诸多极端尖锐的矛盾面前,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不是已经无能为力了呢?史学家们早已开始反思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1917年的俄国革命;中国人不能不反思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民运动;今天,人类不能不反思历史上的殖民主义的罪恶与“新帝国论”的“人权高于主权”理论的关系;更不能不看到恐怖主义组织的危害威胁与国家恐怖主义(“定点清除”、“虐俘事件”“国外黑狱”已经引起全世界的震惊与谴责)的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的悲剧,不断重演对人类和平造成的严重后果……利益集团亟需极端主义的思维,极端主义的思维又助燃了更强烈的集团利益尤其是鹰派人物的为所欲为,靠军火更新与贩卖来推动高科技发展,高科技攀登又靠军事霸权的恶性扩张,如此往返推动,人类将陷入国家民族之间的“打冤家”,世世代代永无止境的仇杀。矛盾对抗达到不可调和,当然只有诉诸暴力。然而双方像乌眼鸡无时无刻永无止境地紧绷着斗争这根弦,是违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自然规律的;难道非得打到同归于尽的地步不可?谁该先退让一步呢?我不能不想到“中庸”。
   我认为上世纪20年代中国选择“以俄为师”的道路,并非受什么过激主义的蛊惑,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人根据国际国内斗争形势和总结历史教训,主动地理性接纳的结果。以后国共分裂,蒋介石叛变,对人民进行大屠杀,当时除了“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一条路之外,别无选择,只有以暴易暴。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矛盾激化时是没法“中庸”的。但当蒋介石大势已去演出战犯求和时,能不能中庸呢?不能!只能将革命进行到底!可是当战争罪犯中的高层人物放下屠刀表示悔改时,中庸就是必须的了。当人民掌握了政权,对待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搞“统战”,将中间势力的代表人物从香港接到解放区,这是什么?这叫作强者的“中庸”。
   不妨听听钱锺书在1947年的看法:“《礼记·中庸》说‘南方之强’,省事宁人,‘不报无道’;不同于‘北方之强’,好勇斗狠,‘死而不厌’,也就是把退敛和肆纵分别为‘南’和‘北’的特征。”(《北缀集》第9页)这个典故出自孔子的学生曾参等人撰写的《礼记》,子路问:“怎样才是强?”孔子反问道:“你问的是南方人的强呢,还是北方人的强呢?还是你所希望的那种强呢?用宽恕柔和的态度教导人,对于强暴无理的人,不使用报复的手段,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所守的就是这种强。那些经常带着兵器,穿着铠甲,肯拼性命,死也不怕,这是北方人的强。一般好逞强的人所守的就是这种强。所以君子待人很和顺!却又不无原则地迁就别人,那才是顶高尚的强啊!他们中正独立,决不偏靠一面,那才是顶高尚的强啊!国家太平的时候,他们也不改变穷困时候的操守,那才是顶高尚的强啊!国家衰乱的时候,他们也还是保持正直,到死也不改变,那才是顶高尚的强啊!”(中科院《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先秦之部下,中华版第1078页)
其他文献
编者按: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流域人口4.3亿、年均径流量9600亿立方米,是我国东、中、西部国土空间最重要的通道轴线。长江流域提供着全国约1/3的淡水资源,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决定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至关重要。  长江也是世界最大干流建坝河流,共有水库51626座、总库容超过4000亿立方米,水电站19426座、装机容量超过1.9亿千瓦。其中上
一次,与朋友谈论科学美学,说到三位大师,他们在诸多方面都很相像。这三个人就是梁启超、苏东坡和歌德。    一个趣味始终的人    在我国,有不少教育家、学者提倡情感教育、兴趣教育。梁启超(1873~1929)便是其中一位。  梁启超于1922年8月6日在东南大学为暑期学校学员做了一次演讲,题目是《学问之趣味》。他在各个大学演讲,不仅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思想活跃,而且“气度雍容,言若金石,入人脑海”
学术腐败的问题最近又引发了媒体和网络的关注。事情起源于浙江大学中医学院博士后贺海波论文造假的事件,这位博士后发表在国外著名学术期刊并且看起来水平非同寻常的学术论文大都是编造的,而且论文的作者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著名中药药理学家李连达、浙大药学院药理实验室主任吴理茂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而此事被旅居荷兰的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副主席祝国光教授揭露后,有关当事人和高校居然振振有词,称祝国
如果在百度上输入翁文灏三个字,就可以看到这样的介绍:翁文灏(1889~1971)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强调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字里行间,透射着一种亲民务实之风。  根据目前党建存在的那些众所周知且不尽人意的情况,新一届中央领导适时做出这八项决定,具有特别强的针对性,顺应了党心,顺应了民意。八项新规明确提出轻车简从、精简会议、规范出访、改进文风等进一步加强
3月17日上午,纪念王選同志诞辰80周年座谈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出席并发表讲话。座谈会由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主持。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马大龙以及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出席。
不久前,收到曹正文先生寄来的一个大大的邮包。打开一看,是洋洋450万言、整整八大卷的《米舒文存》。他告诉我,10年前就有出版社想出版他的文集,他一直没有时间整理,更不敢把自己的作品用“文集”的名义出版。他退休以后,闲居上海与苏州,总算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一方面用于行走世界,另一方面用于整理自己这几十年来已出版的文字。  我利用业余时间,饶有兴致地翻阅了正文的大著,觉得有必要写点文字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当地时间3月1日,美国矿产、金属及材料学会2017年颁奖仪式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举行。在颁奖仪式上,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材料科学家、中科院院士盧柯被授予美国矿产、金属及材料学会会士奖。卢柯是目前美国矿产、金属及材料学会会士中唯一一位中国大陆科学家。
摘 要:小学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思维逻辑能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教师只有针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选取科学合理的生活实践素材,并充分融合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才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研
学生时代,我就知道周培源先生的名字。知道他是一位物理学家,也是一位爱国的进步人士。周培源先生在我们学生心目中是倍受尊敬的。只是我是学历史的,隔行隔业,对周先生的著述等等从未接触,对他的生平事迹更不曾知晓。一切也就淡淡过去了。  周培源先生的名字,重新映入我眼帘的还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那是1972年,我看到了他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初看之后,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