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情境要引发认识冲突,导出学习兴趣,导出的问题不仅仅在一个知识点上,而且要在一系列“问题串”中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耗费不少课堂时间,因此我们在问题情景的创设中应注意情境的高效性。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东南亚海啸后捐款统计情况的情境,第一小组、第二小组人数相等,有的捐10元,有的捐1元,班主任想了解捐钱的情况怎么办?学生用总数来表示捐款的情况,然后班主任把自己的捐钱交给第一组的小组长后,引入了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引出了平均数的概念。
对于初中生来说“平均数”这一概念早已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早能熟练地运用平均数进行运算,早就知道平均数所表示的含义,像这样的问题情境就违背了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原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仍不失为这堂课较好的引入方法。再如在“实数”教学中,教师本身出发点是为了创造出无理数是存在的情境,介绍了毕达哥达斯的生平、事迹与发现勾股定理的过程,再讲到杀99头牛大摆筵席与“万物兼数”,然后讲到希巴斯通过勾股定理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并不是有理数,遭到追杀,并被扔进大海……在这节课中教师设置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导出无理数,可教师的泛泛而谈,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杀99头牛和扔进大海这两件事上,而忽略了为什么是无理数这一目标,浪费了不少时间,因此,问题情境这一模式不应被生搬硬套,片面使用或极端使用,问题情境中的“新情境”也是相互的,所有问题都是新奇的,问题就不再新奇,不能调动学生的认识欲望。因此,要适当控制问题情境的频率,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问题情境是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中的第一道门,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经历新知识形成与应用、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提供了学生学习交流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感受到了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是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如何设置才是高效的、有意义的,一堂课中的问题情境频率如何,这些都值得我们教师去探索、去深思。(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锦纶中学)
□责任编辑:廖肇银
对于初中生来说“平均数”这一概念早已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早能熟练地运用平均数进行运算,早就知道平均数所表示的含义,像这样的问题情境就违背了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原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仍不失为这堂课较好的引入方法。再如在“实数”教学中,教师本身出发点是为了创造出无理数是存在的情境,介绍了毕达哥达斯的生平、事迹与发现勾股定理的过程,再讲到杀99头牛大摆筵席与“万物兼数”,然后讲到希巴斯通过勾股定理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并不是有理数,遭到追杀,并被扔进大海……在这节课中教师设置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导出无理数,可教师的泛泛而谈,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杀99头牛和扔进大海这两件事上,而忽略了为什么是无理数这一目标,浪费了不少时间,因此,问题情境这一模式不应被生搬硬套,片面使用或极端使用,问题情境中的“新情境”也是相互的,所有问题都是新奇的,问题就不再新奇,不能调动学生的认识欲望。因此,要适当控制问题情境的频率,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问题情境是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中的第一道门,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经历新知识形成与应用、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提供了学生学习交流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感受到了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是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如何设置才是高效的、有意义的,一堂课中的问题情境频率如何,这些都值得我们教师去探索、去深思。(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锦纶中学)
□责任编辑:廖肇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