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教育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体育课程不再被单一的认为是身体训练,增强体质的内容,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向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素质提高的方向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体育是个体生命健康的基本途径,是提高人们素质、发展生产的基础,是保证欢度余暇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体 现了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发展的要求。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实施体育新课程主要环节之一,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必须要求。
针对自身兴趣需求,遵循统筹兼顾原则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比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彻夜不眠,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一切均发自肺腑之言,不需要规定,更不需要强制,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从中得到乐趣,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针对学生思想实际,遵循德育渗透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中考失败的挫折,承受的家庭、社会舆论的压力大,怀着“破罐子破摔”心理的学生较多,思想素质普遍较低,自控能力相对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普遍较差,有的甚至是双差生。2004年10月,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大纲》明确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发挥导向和保证作用。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落实素质教育提出的教育途径多样化的要求,需不适时机地遵循德育渗透的原则。
第一,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明白“没有强健的体魄,什么都干不了”,使他们把现在的体育锻炼和将来的上岗敬业联系起来,在心理上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振奋学习情绪;
第二,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的纪律性。抓好体育课组织教学,增强学生的纪律性是提高体育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对学生上岗就业保持良好的纪律性也是一种导向,更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培养;
第三,强化规范教育。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的规范行为,可以影响学生上岗后的职业道德规范,使他们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奋斗方向,在教学中,致力培养他们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挑重担、奋力拼搏的高尚品质;
第四,鼓励学生拼搏。拼搏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在体育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士气,让学生在拼搏的氛围中释放能量,为他们未来上岗就业后的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力求使学生适应未来的发展。
针对所学专业特点,遵循趋利避害原则
调查表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选择体育锻炼内容,体育的兴趣爱好及体育锻炼习惯不尽相同。如果对不同专业学生按同一种模式安排教学内容,用一种方法组织教学,用同一种考核要求来进行测评的话,势必大大限制了学生专业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须总体规划,根据专业特点确定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第一,针对不同专业,明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总体目标。体育教研组要合理地编排好体育教学进程表,认真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既要注意到教学内容安排的连贯性,也应注意到本专业的联系,处理好不同项目的教学要求,选择有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发展从事职业所必需的身体素质,有意图地设置运动项目,根据专业特点加强相关体质训练,以便学生适应本专业的工种的要求,例如,机电、机械等专业的学生都要求增强手指、手腕、手臂的力量,所以教学中宜多安排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手指、手腕、手掌、前臂等部位用力的准确性,以及腕、肘、肩等关节的灵活性。这样,也能培养出学生自己喜爱的1-2项项目,逐步形成运动兴趣与习惯,让学生自然地将这种兴趣和习惯保持终生并从中获得健康与快乐。
第二,针对不同专业,加强易伤部的训练,预防职业病。为预防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时容易损伤和患职业病,体育锻炼中除了应加强易伤部位或相对较弱部位的锻炼,提高身体机能外,还要传授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自我处理意外损伤和采取卫生保护措施打下基础。从而使学生在工作中能承受起职业工作对身体某些部位的特殊要求,减少伤病,增强身体免疫力。
针对教师角色转变,遵循服务教学原则
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体育新课程的改革尤为重要。传统的体育教师重视自己的主导作用,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一,现在的体育教师要站在知识与信息的前沿,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规律,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业务上的技术技能以及新的内容的“三基”知识。
第二,要以人为本,关心学生的成长,鼓励尊重学生在自我选择和决策中优化发展,与学生形成合作的、民主的、能动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愉快、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第三,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其获取、分拣、判断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终身体育的方法。
针对自身兴趣需求,遵循统筹兼顾原则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比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彻夜不眠,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一切均发自肺腑之言,不需要规定,更不需要强制,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从中得到乐趣,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针对学生思想实际,遵循德育渗透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中考失败的挫折,承受的家庭、社会舆论的压力大,怀着“破罐子破摔”心理的学生较多,思想素质普遍较低,自控能力相对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普遍较差,有的甚至是双差生。2004年10月,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大纲》明确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发挥导向和保证作用。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落实素质教育提出的教育途径多样化的要求,需不适时机地遵循德育渗透的原则。
第一,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明白“没有强健的体魄,什么都干不了”,使他们把现在的体育锻炼和将来的上岗敬业联系起来,在心理上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振奋学习情绪;
第二,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的纪律性。抓好体育课组织教学,增强学生的纪律性是提高体育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对学生上岗就业保持良好的纪律性也是一种导向,更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培养;
第三,强化规范教育。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的规范行为,可以影响学生上岗后的职业道德规范,使他们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奋斗方向,在教学中,致力培养他们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挑重担、奋力拼搏的高尚品质;
第四,鼓励学生拼搏。拼搏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在体育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士气,让学生在拼搏的氛围中释放能量,为他们未来上岗就业后的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力求使学生适应未来的发展。
针对所学专业特点,遵循趋利避害原则
调查表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选择体育锻炼内容,体育的兴趣爱好及体育锻炼习惯不尽相同。如果对不同专业学生按同一种模式安排教学内容,用一种方法组织教学,用同一种考核要求来进行测评的话,势必大大限制了学生专业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须总体规划,根据专业特点确定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第一,针对不同专业,明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总体目标。体育教研组要合理地编排好体育教学进程表,认真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既要注意到教学内容安排的连贯性,也应注意到本专业的联系,处理好不同项目的教学要求,选择有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发展从事职业所必需的身体素质,有意图地设置运动项目,根据专业特点加强相关体质训练,以便学生适应本专业的工种的要求,例如,机电、机械等专业的学生都要求增强手指、手腕、手臂的力量,所以教学中宜多安排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手指、手腕、手掌、前臂等部位用力的准确性,以及腕、肘、肩等关节的灵活性。这样,也能培养出学生自己喜爱的1-2项项目,逐步形成运动兴趣与习惯,让学生自然地将这种兴趣和习惯保持终生并从中获得健康与快乐。
第二,针对不同专业,加强易伤部的训练,预防职业病。为预防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时容易损伤和患职业病,体育锻炼中除了应加强易伤部位或相对较弱部位的锻炼,提高身体机能外,还要传授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自我处理意外损伤和采取卫生保护措施打下基础。从而使学生在工作中能承受起职业工作对身体某些部位的特殊要求,减少伤病,增强身体免疫力。
针对教师角色转变,遵循服务教学原则
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体育新课程的改革尤为重要。传统的体育教师重视自己的主导作用,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一,现在的体育教师要站在知识与信息的前沿,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规律,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业务上的技术技能以及新的内容的“三基”知识。
第二,要以人为本,关心学生的成长,鼓励尊重学生在自我选择和决策中优化发展,与学生形成合作的、民主的、能动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愉快、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第三,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其获取、分拣、判断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终身体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