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深入学习,了解了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的主张,对当前我们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课堂教学中遵循陶先生“六大解放”的重要原则来训练学生思维发散,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动手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引导观察万物,解放学生的眼睛;训练语言表达,解放学生的嘴巴;参与实践体验,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促进学生自由发展,构建高效率语文课堂。在初中语文课的教学中,我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让学生动起来,提高了语文课的课堂效率。
一、感受体验活动,以解放儿童的双手
对于生活中的动手能力,陶行知先生直言“不会种菜,不是学生。”中学生生性好动,我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动手。动手操作和表演,能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动中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在教学《黔之驴》时,可设计这样的环节:分组让学生制作树林、老虎、驴子三个头饰,请四位同学分别饰演树林、老虎、驴和导演,让他们讨论表演中要注意抓住课文中哪些关键词,其他同学都担任导演助理,参与讨论,及时提醒导演和演员们哪些地方没有对应好课文,老虎和驴子的神态、动作有没有表演到位,尤其是有没有通过自言自语的方法把老虎和驴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为了表演好,学生势必认真研读课文,研究老虎和驴子的语言、动作、神态,什么地方应该加上心理活动,该如何表演,甚至连驴子是怎样叫的他们也要去研究,更不必说诸如“蔽”“窥”“骇”“蹄”等关键词了。
二、运用音乐,以解放儿童的嘴巴
人类自从有了语言就有了歌唱,语言学习与歌曲可以紧密结合,从而解放学生的嘴巴,培养学生的兴趣。当学生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去创造时,就会和作品的思想感情达到一致,产生共鸣,从而发挥审美教育的功能,而音乐便会营造这种氛围,拨动学生的创悟情感,从听觉的角度来感受音乐所表现的作品主题,深入揣摩作品的“不尽之意”。
在教读《社戏》一文时,播放著名的校园歌曲《童年》,优美欢快的音乐旋律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童年往事的美好回忆之中,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了学生胸中的情弦,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萌发了兴趣和情感。歌曲声中,学生对自己的童年趣事、童年伙伴产生了联想,从而切身体验到小说中人物的心理,触发情感的共鸣,获得持久的审美愉悦。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中,我将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贯穿课堂始终,时隐时现的“背景音乐”,伴随着雄浑而奔放的乐声,教者踏歌徜徉,学者俯仰跟唱,整个课堂沉浸在词曲的浓浓意韵中……在教读《春》一文时,播放《春天在哪里》,并让学生跟着一起唱,欢快明朗的旋律会使学生进入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教读《天上的街市》一文时可播放钢琴曲《星空》,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在婉转悠扬的音乐中走入深邃迷人的夜空;教读《背影》一文时可播放满文军的《懂你》,父爱如山的浓浓感情充盈学生的内心,倾注了深沉的文字也随之走入学生的心田。
三、设置问题情境,以解放儿童的头脑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促进学生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为突出主题,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
在教授莫怀戚的《散步》时,教学散步时的“分歧”这个片段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①母亲为什么要走大路?为什么又依从小孙子?“我”为什么又依从母亲?②“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为什么“我”和妻背着的是整个世界?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通过这个家庭,你懂得了什么深刻的道理?
“作者思有路,尊路识斯真。”叶圣陶先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写文章是有一定思路的,阅读时要加以探究,沿着这条思路去把握住文章的要义。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静心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也能理解作者的意图:亲情珍贵,也体会到了人生的责任,生命的美好。
确实,通过问题式的情境创设,当学生面临一个又一个问题时,会积极思维,议论纷纷,为课堂教学中知识和能力的生成提供契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好感,就会做到愿学爱学乐学。
四、动手画画,以解放儿童的眼睛和空间
达尔文曾说过:“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解放眼睛,让学生会看、会观察。教师、家长有责任解放学生的眼睛,帮孩子把“眼睛”擦得更亮。
中学生几乎个个都是绘画天才,不管画得好不好,都各有自己的特色或童趣,并乐此不疲。语文课若能与绘画相结合,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绘画为语言教学服务,同时开发视觉空间智能。如在课堂上,板书采用树状图、鱼骨图、环状图等,将学习视觉化,做成一块“内心黑板”,开发视觉空间智能,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空间。
图画可以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形象的色彩符号,而学生对形象的记忆能力比对抽象的记忆强得多。有时,教师可免去许多繁杂的讲述,通过画画,使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如诗歌《关雎》的内容可以这样画:一条宽宽的河中有一个小岛,岛上的水鸟成双成对在嬉戏,一位青年小伙子戴着斗笠,在河边采荇菜,他的左手挽着筐,右手握着菜,正呆呆的看着水鸟,此时根据诗的内容知道他正在苦思一位苗条的淑女,并想象把她娶回家,弹琴鼓瑟取悦她,于是再在这位青年的头上方画一个圈,里面画一位弹琴的小伙子。学生再根据这幅图画背诵诗句,就简单多了。
在教学《春》时,也可以采用画画法,如第二幅春花图,其他的内容不难表现,但空气中的甜味如何表现,这是个很难用直观手法表现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有个学生画了个小孩子,他闭着眼睛,张大嘴巴,伸展两臂。这就形象地表现出他被甜味陶醉的情形。这种画画练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出了文章词语的精妙,也体察到了作者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深刻理解了观察与写作密不可分的关系。
五、语文课留白,以解放儿童的时间
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比较难的内容必须由教师手把手地教,哪怕一个很简单的内容分析也要包办到底,这就导致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唱主角,学生跟着转的局面,很多时候,学生只是在不动脑筋地用不同的方式重复着已经形成短时记忆的相同的东西,趣味活动所制造的兴奋让学生失去了自己思考的机会,也让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我在教学过程中给每个学生留出了充分的空间,在需要记忆的内容上,学生已经暂时记住的坚决不再重复操练,而是直接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形式自己去感悟,并进行自我评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任何强加于人的讲解都不能取代学生自己感悟的过程。
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我们来研究“桃源如此美,为何不复见”这一问题。有人认为渔人不讲信用,所以不复见。其理由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可他“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足见其缺失诚信,受到上天惩治,“不见之理足矣”。乍一听来,似乎有理。教师不忙解释清楚,思考片刻后,问道“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又作何解释呢?学生一下子陷入了沉思。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急于讲出答案,一段时间后,提醒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陶潜生活背景。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不难明白——美丽桃花源,其实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是虚构的世界。这一留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效果不言自明。解放学生的时间是彻底解放学生的基础,让学生从苦不堪言的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时间思考,并开展创造性活动。
一、感受体验活动,以解放儿童的双手
对于生活中的动手能力,陶行知先生直言“不会种菜,不是学生。”中学生生性好动,我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动手。动手操作和表演,能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动中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在教学《黔之驴》时,可设计这样的环节:分组让学生制作树林、老虎、驴子三个头饰,请四位同学分别饰演树林、老虎、驴和导演,让他们讨论表演中要注意抓住课文中哪些关键词,其他同学都担任导演助理,参与讨论,及时提醒导演和演员们哪些地方没有对应好课文,老虎和驴子的神态、动作有没有表演到位,尤其是有没有通过自言自语的方法把老虎和驴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为了表演好,学生势必认真研读课文,研究老虎和驴子的语言、动作、神态,什么地方应该加上心理活动,该如何表演,甚至连驴子是怎样叫的他们也要去研究,更不必说诸如“蔽”“窥”“骇”“蹄”等关键词了。
二、运用音乐,以解放儿童的嘴巴
人类自从有了语言就有了歌唱,语言学习与歌曲可以紧密结合,从而解放学生的嘴巴,培养学生的兴趣。当学生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去创造时,就会和作品的思想感情达到一致,产生共鸣,从而发挥审美教育的功能,而音乐便会营造这种氛围,拨动学生的创悟情感,从听觉的角度来感受音乐所表现的作品主题,深入揣摩作品的“不尽之意”。
在教读《社戏》一文时,播放著名的校园歌曲《童年》,优美欢快的音乐旋律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童年往事的美好回忆之中,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了学生胸中的情弦,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萌发了兴趣和情感。歌曲声中,学生对自己的童年趣事、童年伙伴产生了联想,从而切身体验到小说中人物的心理,触发情感的共鸣,获得持久的审美愉悦。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中,我将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贯穿课堂始终,时隐时现的“背景音乐”,伴随着雄浑而奔放的乐声,教者踏歌徜徉,学者俯仰跟唱,整个课堂沉浸在词曲的浓浓意韵中……在教读《春》一文时,播放《春天在哪里》,并让学生跟着一起唱,欢快明朗的旋律会使学生进入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教读《天上的街市》一文时可播放钢琴曲《星空》,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在婉转悠扬的音乐中走入深邃迷人的夜空;教读《背影》一文时可播放满文军的《懂你》,父爱如山的浓浓感情充盈学生的内心,倾注了深沉的文字也随之走入学生的心田。
三、设置问题情境,以解放儿童的头脑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促进学生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为突出主题,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
在教授莫怀戚的《散步》时,教学散步时的“分歧”这个片段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①母亲为什么要走大路?为什么又依从小孙子?“我”为什么又依从母亲?②“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为什么“我”和妻背着的是整个世界?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通过这个家庭,你懂得了什么深刻的道理?
“作者思有路,尊路识斯真。”叶圣陶先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写文章是有一定思路的,阅读时要加以探究,沿着这条思路去把握住文章的要义。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静心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也能理解作者的意图:亲情珍贵,也体会到了人生的责任,生命的美好。
确实,通过问题式的情境创设,当学生面临一个又一个问题时,会积极思维,议论纷纷,为课堂教学中知识和能力的生成提供契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好感,就会做到愿学爱学乐学。
四、动手画画,以解放儿童的眼睛和空间
达尔文曾说过:“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解放眼睛,让学生会看、会观察。教师、家长有责任解放学生的眼睛,帮孩子把“眼睛”擦得更亮。
中学生几乎个个都是绘画天才,不管画得好不好,都各有自己的特色或童趣,并乐此不疲。语文课若能与绘画相结合,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绘画为语言教学服务,同时开发视觉空间智能。如在课堂上,板书采用树状图、鱼骨图、环状图等,将学习视觉化,做成一块“内心黑板”,开发视觉空间智能,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空间。
图画可以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形象的色彩符号,而学生对形象的记忆能力比对抽象的记忆强得多。有时,教师可免去许多繁杂的讲述,通过画画,使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如诗歌《关雎》的内容可以这样画:一条宽宽的河中有一个小岛,岛上的水鸟成双成对在嬉戏,一位青年小伙子戴着斗笠,在河边采荇菜,他的左手挽着筐,右手握着菜,正呆呆的看着水鸟,此时根据诗的内容知道他正在苦思一位苗条的淑女,并想象把她娶回家,弹琴鼓瑟取悦她,于是再在这位青年的头上方画一个圈,里面画一位弹琴的小伙子。学生再根据这幅图画背诵诗句,就简单多了。
在教学《春》时,也可以采用画画法,如第二幅春花图,其他的内容不难表现,但空气中的甜味如何表现,这是个很难用直观手法表现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有个学生画了个小孩子,他闭着眼睛,张大嘴巴,伸展两臂。这就形象地表现出他被甜味陶醉的情形。这种画画练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出了文章词语的精妙,也体察到了作者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深刻理解了观察与写作密不可分的关系。
五、语文课留白,以解放儿童的时间
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比较难的内容必须由教师手把手地教,哪怕一个很简单的内容分析也要包办到底,这就导致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唱主角,学生跟着转的局面,很多时候,学生只是在不动脑筋地用不同的方式重复着已经形成短时记忆的相同的东西,趣味活动所制造的兴奋让学生失去了自己思考的机会,也让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我在教学过程中给每个学生留出了充分的空间,在需要记忆的内容上,学生已经暂时记住的坚决不再重复操练,而是直接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形式自己去感悟,并进行自我评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任何强加于人的讲解都不能取代学生自己感悟的过程。
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我们来研究“桃源如此美,为何不复见”这一问题。有人认为渔人不讲信用,所以不复见。其理由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可他“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足见其缺失诚信,受到上天惩治,“不见之理足矣”。乍一听来,似乎有理。教师不忙解释清楚,思考片刻后,问道“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又作何解释呢?学生一下子陷入了沉思。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急于讲出答案,一段时间后,提醒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陶潜生活背景。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不难明白——美丽桃花源,其实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是虚构的世界。这一留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效果不言自明。解放学生的时间是彻底解放学生的基础,让学生从苦不堪言的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时间思考,并开展创造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