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得和猪似的猫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dire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遇总是猝不及防,分离多是蓄谋已久。
  十月份的天气刚刚好,没有夏日的急躁,也没有冬日的寒冷。静依和菲姚坐在超意兴的餐桌上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正是午饭时间,餐厅坐满了人,有些吵闹。静依看着迎面走来了两个男生,眼熟,其中一个个子很高,目测1米9左右吧,很瘦,另一个穿着格子衫。两个人竟然奔着这个桌子过来了,静依本能地往里挪动了凳子,那个瘦高的男生很自然地坐在了静依的旁边,格子衫男生很是拘谨,略有些紧张地看向菲姚,想要张口说话又没说出口,默默地坐下。旁边的静依笑了,原来是来找菲姚的。
  月老当时可能喝醉了,并没有听到格子衫男生的祈祷。高个子男孩是世茵,学管理的,静依是学金融的,两人因大学的公共课计算机才会有些许的交集。世茵找静依聊天仅限于撮合菲姚和格子衫男生,忘了从几时起,两个人的联系渐渐养成了习惯,给苍白的专升本生活增加了色彩。
  一次偶然的机会,静依和世茵在回宿舍的路上遇到了。两人微微一笑一起走着,夜很安静,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静依感觉自己的心跳在加速。此时已经是十一月,天气微冷。“看,那只胖得和豬似的猫。”静依顺着世茵指的方向看去,忍俊不禁,“它可是咱学校的团宠啊!”“对,它是全校的团宠,所以胖得和猪一样。”两个人都笑了,好像许久没有这样开心了。那是教学楼下面的一只流浪白猫,特别会撒娇,很招人喜欢,每天投喂食物的人很多。
  有种微妙的感觉在悄悄生长,两人的步伐很默契,像是两位老友在享受片刻的宁静。地上的影子,挨着好近,静依莫名地开心。抬起头去看世茵的时候,正好两人的目光相碰,静依慌乱地躲开,低头笑了。
  人总是在接近幸福的时候会感到加倍的幸福。晚自习后,回到宿舍,静依感觉今天的世茵好像有话要说,不像往常一样随意,显得很拘谨,回消息也很慢,静依突然想起,他们宿舍今晚聚餐,男生聚餐就会喝酒吧,他应该是喝了不少的酒,听他舍友说最近世茵的学习压力还挺大的。静依想到这,竟有些心疼,第一次去心疼一个男生,就劝他“早点睡觉。”世茵没有回消息,好久才发来“我在这个辅导班能认识你很开心,觉得你很好。早点睡觉吧,今天晚了些。”这条消息好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发过来,静依看到既开心又有点说不出的失落感,好像这不是她期待的话,好像也是,两人互道了晚安。
  一天静依在教室多做了一会高数题,下楼去吃饭,餐厅里还算有人气,刚买好饭,坐在桌子前要开动时,手机一条消息,“怎么这个点才吃饭?”是世茵发来的,静依看来一眼就笑了,环顾四周,“你会算吗?怎么知道我在吃饭。”消息许久没有回复,“就吃这个啊,不吃点好吃的吗?”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头顶飘来,静依抬起头,看到世茵在看着自己,突然觉得不好意思,躲开目光,“你怎么来了?”“闲着无事,吃完饭出来逛逛喽!”世茵边说边坐在了对面,静依感觉自己的脸都要红了,慌乱地吃着饭,“慢点吃!”世茵在一旁拿出纸巾,耐心等她吃完饭。饭后,一起回宿舍,又看到那只白猫,世茵笑了,“又见面了,胖得和猪似的猫!”世茵像是在和猫打着招呼,“你怎么老是说它胖?”静依笑着抬头问他,世茵一脸的委屈,“本来它就胖!”两人笑得更欢了。
  12月16日,那是周天。世茵非要拉着静依去吃饭,说是带了好吃的。在吃饭的时候,世茵拿出包里带的酸奶和饼干,递给静依,“怎么感觉你在有意喂胖我?”静依佯装生气问道,“没有没有,就是觉得好吃,给你带来了,尝尝!”看着世茵一脸认真地在解释,静依忍不住就笑出来了,“那我可就不客气了!”说来也是很奇怪,好像从来没有和世茵客气过。两人继续吃着饭,“在一起吧!”咬了半口的包子悬在半空中,静依突然不知所措。呆住了,不敢抬头,偷瞄着世茵,看到他眼里是不安是焦急,半晌,静依努力地点头。世茵长舒一口气,静依只是笑着,“像个小傻子!”世茵伸手摸了摸静依的头。
  有天晚上宿舍停电了,晚自习下课后,世茵不知从哪变出一个暖手宝和一个电量满格的充电宝给静依,“会用到的!都已经充满电了。”静依笑着接过,一路上拿着很热的暖手宝,“这个很萌啊,哪个女生送的?”静依看着手中仓鼠模样的暖手宝,“这个你就不用管了。”世茵明显在逗静依,后又补充道“我自己买的,放心用,很干净的。”快到宿舍楼时,静依故意走的很慢,心里想抱一下这个大大的细心的男孩,但是又不好意思开口:手应该往哪放?他会不会嫌弃我胖啊!算了,不管了。静依回头抱住了世茵,他怀抱暖暖的,个子好高啊,身上有淡淡的洗衣液的香味,自己只能到他肩膀,世茵迟疑了一秒钟,抱住了静依,停留几秒钟,静依头也不回地跑掉了。静依的心啊,砰砰地乱跳,似乎装了几百只的小兔子,跑到楼上的静依看世茵在楼下停了好一会儿才离开,可能他也被吓到了吧。
  三月份的考试凶狠的来了,像许多庸俗的情侣分手的理由一样,“性格不合,分开吧!”“好,各自安好!”
  或许静依以后会遇到很多人,但她不会忘记自己第一个抱的男生,不会忘记自己第一次去给一个男生买治胃疼的药;以后世茵会喜欢很多个女生,但希望他记得他欠一个女孩一句当面的“我喜欢你”和一句“对不起”,希望各自安好。
其他文献
怎样提高作文教学效果,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同时又是最不容易找到现存答案的课题。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做过这样或那样的尝试与摸索,下面就作文教学内容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兴趣入手  1.命题情趣的培养  俗话说得好:“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好题目能盘活全文,照亮全文。例如:悬念设置法:《三个人一双眼睛》(一个双眼健全的儿子牵着盲人父母走路)。巧用修饰:《时间使记忆开花
小说《项链》入选中学或大学的语文教材已经许多年了,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总是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其中的主要人物身上,对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即次要人物则很少提及,事实上,《项链》这篇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他们是作者莫泊桑精心安排的角色,是小说主要人物的非常重要的陪衬,他们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命运的变化和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的作用。  先说佛来思节夫人。
“读写结合”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的大趋势。“读”即对文本的研读,“写”即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他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结合尤为重要。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教学实践中,“读”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诗歌教学课堂往往书声琅琅,读中理解,读中品味
有一句广告语说:“人靠衣妆,美靠靓妆”,我要说考场作文得高分要靠精彩语言妆。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考场作文的语言靓起来呢?其实,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就是使语言靓起来的一条途径。因此,我们在考场作文时,要有意识的运用修辞手法。  一、比喻,打造语言形象美  比喻,最大的好处是使语言具有形象性,使读者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对所写的人或物有一个鲜明生动的印象,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如,我在指导学生写以“潇洒”为话
文言文往往只着重于字词串讲,句句翻译,而不去正确把握文章文意,分析文章内容,更谈不上评价和鉴赏。根据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和《全国统一考试说明(语文)》的要求,广大师生对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越来越明确,本文仅从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出发,简谈一下《孔雀东南飞》对写作的几点借鉴。  一、学习珠玉之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品味着这“珠
一、营造民主氛围,进入文本情感世界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几乎成为学生的“保姆”,课堂的每个环节几乎都由教师包办替代。学生很少有主动思考的机会,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发挥。实施小学语文绿色课堂理念,要求教师要大胆放手,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驰骋想象,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探究知识的生命诉求,展现生命的对话,使课堂更具生命的活力。例如,教学《借生日》一文,笔
现代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化,通过对这些具有时代气息的诗歌进行赏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在对现代诗歌进行鉴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认真投入,并具备活跃的情感,否则就只能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而缺乏美感的体验。进行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在它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文本作为它的重要载体,在实现教学目标上具
作为中国动画专业的一流高校,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自2016年起,为纪念美术片导演阿达(原名徐景达,代表作有《三个和尚》),创立了阿达实验班。阿达实验班是动画学院重点培养的班级,学院每年从招收的本科学生中进行专业筛选,优中择优。筛选标准很严格,从专业成绩到性格、爱好、知识面等综合素质都有要求,最后从当年招收的100名学生里挑选出15~16名学生,进入阿达实验班,集中最优师资进行重点培养。北京电影学院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能为教师顺利进行语文教学创造积极的条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探究知识,使得知识、能力、情感、思维等不断增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那如何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呢?对于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教师的教学艺术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气氛。  一、采用充满殷切期待的
近几年,一些学生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学生与社会”作文比赛等大型作文活动中大放光芒。这让许多上了年纪的文学爱好者,多年耕耘在教育园地上的老先生们,甚至历经摸爬滚打而终于蜚声四海的作家专家们赞叹不已,发出“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文章惊天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诸如此类的唏嘘感叹。值得欣喜的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和全国上亿的在校学生相比,我们也只能用“凤毛麟角”、“沧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