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hiwang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一些学生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学生与社会”作文比赛等大型作文活动中大放光芒。这让许多上了年纪的文学爱好者,多年耕耘在教育园地上的老先生们,甚至历经摸爬滚打而终于蜚声四海的作家专家们赞叹不已,发出“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文章惊天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诸如此类的唏嘘感叹。值得欣喜的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和全国上亿的在校学生相比,我们也只能用“凤毛麟角”、“沧海一粟”诸如此类的词来形容他们。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面对作文,“心理”上依然存在着巨大的障碍。学生对作文的心理障碍,指的是学生畏惧作文,教师对作文指导束手无策的无奈心理。
  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无法开出一张包治百病的药方,只是努力在寻求一个视角,使它能够关注到至今仍在写作大门之外徘徊的“大多数”。
  一.调整学生作文的心理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作文教学过程,是要变学生被动写作心理为主动写作心理的过程。使学生从没有什么可写到满怀激情地记录自己所见所闻、所经历的而又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人和事。
  从作文心理来说,作文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一般来说,主动作文,是学生出于自觉的要求,有材料可写,有感而发,这好写,也容易写得好些;而被动作文,是学生没有写作的要求,感到无材料可写,这就不好写,也不容易写好。有的学生说:“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还有学生说:“我最讨厌作文,我希望今后的各种考试都没作文这个题目就好了。”这些都是被动作文心理的反映。
  作文是用书面语言来表达思想的,与口头语言有很大不同。口头语言是在面对面的交际活动中进行的,可以借助于手势、语调、表情、动作等来补充其思维的不足。因此,允许简缩,逻辑顺序也不要求那么严格。而写文章是从中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接受成人语言(口头和文字)开始,按逻辑要求,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后,转化为自己的书面语言的复杂过程。对中学生而言,作文比口头语言的要求高、难度大。因此,教师要掌握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十分重视对儿童口头叙述的训练,为他们将来进行命题作文做必要的准备。
  中学生的心理水平有了较高的发展,写作活动也进入了命题作文的阶段,但是这阶段写作的各种水平还是不高的,需要在口头言语的基础上,经过专门的、科学的训练才能逐渐发展起来。因而,很多中学生在写作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害怕作文,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要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心理,首先要解决教师的命题。中学生的作文是先有题目后写文章。理想的新颖的题目要从学生中来。来自中学生的生活、思想、兴趣、爱好、心理活动内容都是命题的依据。对中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就是说,让他们通过作文把自己经历过的有意义的生活、思想,围绕着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重现出来。
  二.夯实写作基础,丰富写作的心理内容
  学生作文最常见的毛病是内容空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缺乏观察力,不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其实,中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如果细心观察应该是他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冲破学校课堂狭小的天地,在社会大课堂中去感受时代的脉搏,接受新鲜事物,从中丰富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直接的知识。而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较多是考虑怎样写的指导,很少或忽视如何把中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叶圣陶先生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作文教学偏于形式……是一种弊病。”因此,只有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才能丰富学生作文的心理内容。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观察是作文的基本功。学生只有对生活中的事物细心观察,如对象的形体、色调、质感、美感等都十分了解,动笔才有内容可写。因此,语文教师要像“有心人”,一方面要注意在语文分析中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领会优秀作品的写作特点,学习别人是怎样以观察各种人物、各种事物为基础,从而写成内容丰富的文章的。中学生的作文训练,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创作活动,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对的语文课文的模仿和借鉴范文的写作。因此,作文教学时必须以课本内容为依据来进行作文训练。这样,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一切细心观察,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教师应了解学生观察力发展的规律,有意识地通过多媒体教学途径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只有注意营造起一个“材料仓库”,写作时才能“言之有物”,而观察正是积累素材的第一步。尤其是留心捕捉那些最重要的现象、细节,而细节正可以将观察对象的特点、个性再现出来。
  写作环节就象语文教学中的一块“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只有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才能叩开心灵之门,在作文中写出自己动人的心声——大胆些,走过去,前面是片蓝天!
  
  胡杰,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民族,中国妇女向来聪慧好学,才气横溢,在文学史上誉为“扫眉才子”者屡见不鲜。  扫眉才子,指有文才的女子。“扫眉才子笔玲珑,蓑笠寻诗白雪中;絮不沾泥心已老,任他风蝶笑东风。”(王鸿《柳絮泉》)诗中的“扫眉才子”系指李清照。她是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能诗善词,擅长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诗的前两句赞其文才,后两句评其人品:“清丽其词,端庄其品。”不愧一代文宗作女师,
怎样提高作文教学效果,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同时又是最不容易找到现存答案的课题。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做过这样或那样的尝试与摸索,下面就作文教学内容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兴趣入手  1.命题情趣的培养  俗话说得好:“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好题目能盘活全文,照亮全文。例如:悬念设置法:《三个人一双眼睛》(一个双眼健全的儿子牵着盲人父母走路)。巧用修饰:《时间使记忆开花
小说《项链》入选中学或大学的语文教材已经许多年了,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总是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其中的主要人物身上,对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即次要人物则很少提及,事实上,《项链》这篇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他们是作者莫泊桑精心安排的角色,是小说主要人物的非常重要的陪衬,他们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命运的变化和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的作用。  先说佛来思节夫人。
“读写结合”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的大趋势。“读”即对文本的研读,“写”即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他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结合尤为重要。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教学实践中,“读”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诗歌教学课堂往往书声琅琅,读中理解,读中品味
有一句广告语说:“人靠衣妆,美靠靓妆”,我要说考场作文得高分要靠精彩语言妆。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考场作文的语言靓起来呢?其实,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就是使语言靓起来的一条途径。因此,我们在考场作文时,要有意识的运用修辞手法。  一、比喻,打造语言形象美  比喻,最大的好处是使语言具有形象性,使读者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对所写的人或物有一个鲜明生动的印象,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如,我在指导学生写以“潇洒”为话
文言文往往只着重于字词串讲,句句翻译,而不去正确把握文章文意,分析文章内容,更谈不上评价和鉴赏。根据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和《全国统一考试说明(语文)》的要求,广大师生对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越来越明确,本文仅从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出发,简谈一下《孔雀东南飞》对写作的几点借鉴。  一、学习珠玉之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品味着这“珠
一、营造民主氛围,进入文本情感世界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几乎成为学生的“保姆”,课堂的每个环节几乎都由教师包办替代。学生很少有主动思考的机会,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发挥。实施小学语文绿色课堂理念,要求教师要大胆放手,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驰骋想象,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探究知识的生命诉求,展现生命的对话,使课堂更具生命的活力。例如,教学《借生日》一文,笔
现代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化,通过对这些具有时代气息的诗歌进行赏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在对现代诗歌进行鉴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认真投入,并具备活跃的情感,否则就只能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而缺乏美感的体验。进行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在它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文本作为它的重要载体,在实现教学目标上具
作为中国动画专业的一流高校,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自2016年起,为纪念美术片导演阿达(原名徐景达,代表作有《三个和尚》),创立了阿达实验班。阿达实验班是动画学院重点培养的班级,学院每年从招收的本科学生中进行专业筛选,优中择优。筛选标准很严格,从专业成绩到性格、爱好、知识面等综合素质都有要求,最后从当年招收的100名学生里挑选出15~16名学生,进入阿达实验班,集中最优师资进行重点培养。北京电影学院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能为教师顺利进行语文教学创造积极的条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探究知识,使得知识、能力、情感、思维等不断增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那如何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呢?对于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教师的教学艺术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气氛。  一、采用充满殷切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