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历史情感教育的探讨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478435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情感,情感教育,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9-0029-03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作为一门提升人生活质量的科学,体现出强烈的生命性与未来性。成功者的品质,不仅仅表现在聪明才智上,情感与心理因素、毅力与追求都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重视人才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多的关注认知因素,对情感则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下降,身心健康扭曲,个性片面发展等现象日趋严重。教学改革的视线不能再只局限于认知领域,而应拓宽到包括情感因素在内的教育目标。历史课程是人文学科,历史教育中的情感因素不仅多于自然学科,而且,较之思想品德课程有更多的优势。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历史教育,在历史课程中渗透国家的价值观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在新课程中虽然也提出了情感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的历史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行为目标,也提出了过程性目标——发展性领域目标,由此构成了完整的目标体系,其中情感目标的提出和定位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标准详尽阐明了情感领域的课程目标,赋予情感目标以丰富的内涵,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意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情感不仅指审美情趣、进取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也是核心要求;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自然价值与人类价值的统一,更强调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目标与过程目标是相互交融、互相渗透的,没有体验就不能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情感教育的目标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渐得到落实。
  根据心理学理论,情感作为人的一种心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外显到内化的过程。情感教育目标应该是一个按不同心理等级层次排列的连续体。布卢姆把情感领域分为五个水平层次: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组织、性格化或价值的复合。借助他的理论,我认为,注重构成过程的层层递进,注意衔接情感心理的内化和升华,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动态的情感目标系列,即: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经过内心体验,最终达到性格化,完成由外显到内化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情感目标的层次结构反映了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过程的心理变化,这应是历史课程情感目标体系构建的依据。因此,情感目标的设计也应体现并适应这种层次结构。
  情感目标的层次分类是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的。各目标层次不是孤立的,后一类目标层次是建立在已达到的前一类目标层次基础上的。设计情感目标的层次结构是教学的需要。课程目标提出的是整体目标,在各个学习阶段能够达到什么层次,应该有大致的界定,应该分解总体课程目标,为教师教学设计合理的情感目标,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然,这样的设计是否符合当代学生的心理特征还有待实验证明。
  
  三、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1、历史情感教育包含的层面。
  思想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学会思考,学会反思,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时必须首先予以关注的重要问题。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必须要做到两条:一是带着思想、带着真挚去教,教师要有思想、有感情,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不要将教师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要注意培育有思想的学生,不要以教师的情感代替学生的情感,要培育有情感的学生;二是要让学生从所学的历史中——或者说是从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思想,学会思想,也就是真正地走进历史,走进真实。惟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的魅力,走进历史的精神与文化的氛围之中,才能真实地触摸历史,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人类优秀精神与品质的传承。齐健老师将历史教育作了这样一个形象的解读,即“历史教育=思想之旅 情感体验”。历史情感教育应包含社会生活、人文精神和学生情感三个层面。
  
  2、历史教学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的理念中,对教育价值的定位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教育的本质功能。 加强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自身素质。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必定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情感教育所起的作用包括:形成新的、积极的情感,使情感趋于丰富完整,推进情感的高层次化;对消极情感加以预防、控制,使情感保持健康状态。不良情感的存在,是人格缺陷的诱因和表现。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就十分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感与智商》一文中指出:“现在,许多孩子都缺乏处理烦躁情绪的能力,不认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抑制冲动,没有工作责任心,不爱学习,一旦孩子的这些问题有所改观,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就这个意义上讲,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情感教育不仅对儿童的学习大有帮助,而且似乎对儿童的整个人生也有帮助,有助于他们广交朋友,做老师的好学生,做父母的好孩子,在将来更可能成为好丈夫或好妻子,成为好工人或好管理者,当好父母及好公民。”他还指出:“我们必须积极致力于培养和提高自身及下一代的情感智商及社会能力,我对中国读者也提出同样的建议。中国的父母向来擅长督促子女在学习与事业上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在现代社会中,人生成功所需的不仅仅是学业优异,还有更多其他方面的能力,高情感智商将帮助人们在成功之路上遥遥领先。”他的忠告值得我们深思。
  
  四、历史教学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1、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原则。
  情感和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性基础。认知越丰富,情感也越丰富;认知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厚;认知越肤浅,情感也越肤浅;认知的错误,甚至还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推动、强化和调节的功能。积极健康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能起到积极的、发动的作用;反之,则起到阻碍和抑制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兴趣盎然、热情饱满地进行学习。
  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达到师生感情的和谐。赞可夫认为:“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够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固有的作用。”魏书生老师也向自己提出了“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课堂上 教师要以亲切、热情、平等的态度,生动、幽默、形象的语言,努力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民主的、舒畅的学习气氛,还可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容易使学生进入情感氛围的方法,让学生受到感染。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十分重要。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接受知识较快,记忆力也比较持久,成功的欢乐往往是学生学好功课的动力。为了使学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历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要认真对待,给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使学生不断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和学习上的鼓励。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尤其是差生),要让他们:“始终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这种心理上的成功感、充实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会成为诱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产生积极的继续学习的热情。
  
  2、情感与意志相互转化的原则。
  意志是人们按照既定目标,克服困难,调节内外活动的心理过程。一方面情感激励意志,另一方面意志调控情感。历史教师要善于以历史故事激励情感和意志。司马迁受腐刑后,忍辱负重,写就史学巨篇《史记》;李时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27年时间完成《本草纲目》;曹雪芹在贫病和饥寒中创作文学巨著《红楼梦》。很多史实本身就含有情感因素,学生从中能够得到情感的陶冶,意志也受到鼓舞。学生一旦具备良好的意志品德,就能更好地调控自己的情感,使内心情感外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情感与意志的相互转换形成良性循环,才有可能提高历史情感教育的质量。
  
  3、通过史实进行情感教育的原则
  情寓于史,情随事迁,离开了历史史实,历史情感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教师的情感应随着史实的讲授而及时表达出来,不要过后补遗,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教学中应尽量根据记载、展现文物图片,说明历史的真实,引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进入历史情景。不仅应该展现爱国英雄人物的事迹,一些对历史有突出贡献的统治者,也是情感教育的素材。比如康熙皇帝维护统一的事迹,教学可以先用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个人,然后用地图展现亲征噶尔丹的路途,带领学生想象进军中的艰难。左宗棠收复新疆也同样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手段。那种仅仅局限于“正面人物”的情感教育是一种狭隘的历史观,事实上,学生对各种历史人物、人物的各方面都有兴趣,历史人物也不是完人。不要以为只有英雄人物才是情感教育的素材。
  
  4、教师的情感表达要掌握适度性原则。
  教师情感的表达要平和、适度,既不可毫无表情,冷若冰霜,也不可以热情过火。历史教师要依据历史材料展现历史情景,首先要让学生感知你讲的是史实,然后才是你自己的情感表达。历史课不同于语文课,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历史是讲究证据的。历史教师要当柔则柔,应刚则刚。教师毫无情感难以萌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过分偏激,适得其反。历史是一门思考性的学问,情感教育的目的也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适度的表达是营造课堂气氛的关键。当然,情感的“度”难以用一种标尺去衡量,因为教师的个性特征差异很大,但是,大致上把握情感的分寸很重要。千万不要以为你激动了学生也会激动,他们生活在现实世界,对遥远的历史情景如果没有比较准确的理解,不会随着你的感情而动。比如你讲“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性,如果没有很好的铺垫,没有使他们理解那个时代,他们的真实感受也许是千奇百怪的。历史的情感教育特别需要冷静的表达。
  总之,忽视情感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认知和情感统一的教学,会给教师和学生双方带来同样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是一种新的心理能量,激励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以,认知和情感统一的教学,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教学胜景,也是历史教学健康发展的方向,是历史教师应当追索的目标。只有充分重视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
  
  [责任编辑:陶亚敏]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