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字理,提升识字效率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npfij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特别重要,如果没有做好识字教学,学生的学习便会受到影响。字理教学法是基于汉字的特点,围绕字理来析形索义,基于义来让学生记忆字形,从汉字的形和音、义的关系出发来展开识字教学。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学生的识字能力能得到提升。
  一、借助字理认识象形字
  教学象形字时,需要基于字的变化来展开。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相关实物图片,再展示古人所记录的图案,最后将字的演变过程展示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习了汉字的历史,他们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从而在课堂上高效地进行识字学习。
  例如,在教学“羊、鸟、兔”这三个字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的。
  师:在很古老的年代,当时还不存在文字,人类的祖先是怎样在生活中记录那么多事情的呢?
  生:我爸爸曾经和我讲过,人类的祖先是通过画画的方式来记录事情的。
  生:我看电视的时候发现,人类的祖先利用石头在墙壁上作画。
  师:说得非常好!很早以前并不存在文字,人类的祖先通过在兽骨、龟甲上刻画的方式进行记录,他们将东西依照样子画下来,这便是最初的文字。伴随时代的进步,人类刻的字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简单。现在,我们用课件(实物图—象形字 篆体字—楷体字)来展示一下“鸟”字的演变过程,同学们看看是如何变化的。
  师:(在學生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大家刚才学习了“鸟”这个字,学习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方法呢?接下来,同学们仍使用这种方法来对“羊”“兔”进行学习。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基于象形字所具有的特点,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鸟的图片和象形字,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了两者的关系,让学生从一开始的抽象感知变成了后来的具体感知。
  二、借助字理认识指事字
  指事字有着非常显著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指事字教学时不能使用追溯对比这一教学方法。例如,“上”“下”“左”“右”这几个文字有着非常强的符号性,教师在教学时仅对字形进行强调便可以了,有必要的话可以适当地演示字义。
  以“上”“下”两个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来让学生对“上”“下”的概念进行感悟。指事字其中的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提示性符号构成的。以“本”字的教学为例,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进行感知:该字是由象形字“木”延伸出来的,将一横添到下面便得到了“本”,它的原本意思即为树木的根。
  三、借助字理认识会意字
  利用构建组合关系,能够体现出会意字的音、形、义,会意字的结构具有可分性。所以,教师在对会意字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整体—局部—整体”的方式来展开。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炙热”时,是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的。
  师:“炙”这一字该怎么读?它可以分为几个部件?
  生:这一字的读音是“zhì”,它能够被分为“月”与“火”。
  师:这个字是上下结构,“火”在下面烤“月”,在古代“月”有“肉”的意思。“月”与“火”通过这样的方式放到一块意思即为——
  生:在火上面烤肉。
  师:“大地被太阳炙烤”,这种情况在什么时候发生,大家有什么感觉呢?
  生:通常发生在夏日的中午,这个时候人们会感到非常热,好像被火烤一样。
  教学中教师利用部件的组合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熟字来让学生对生字进行学习,这样便使学生已有认知得到了调动,获得了事物的形象,再结合文字符号的学习,来认识汉字。
  教师通过合理的字义分析,让汉字不再是复杂、抽象的符号,变成了非常有魅力的图画,将汉字以动态的视像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领略到我国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开展识字教学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便是合理地分析字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贾汪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只拣儿童多出行》被选编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作者冰心以儿童的笔触描绘了生机勃勃的儿童、竞相开放的花朵,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对儿童的喜爱。在解读中,我们应该与作者、编者对话,深刻领悟作者的情感。笔者从感受快乐、感受美、感受爱等三个方面,试着对本课进行解读。  一、多处行,感受儿童的乐  这一课从题目到内容,作者花费笔墨较多的就是儿童。在游园途中,到处都可以碰到儿童。在冰心的眼里,儿童是快乐的。如,
摘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职学校教师评价的意义及作用、教师评价的主体和教师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作了一番深入分析。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改革中的难点之一。在中小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长期以来被作为教师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而在中职学校,由于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之间难以比较等原因,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教师评价的标准难以操作,这种情况下,教师评价的难度很大。为了解中职学
统编本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课文篇幅加长,且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小学生而言,篇幅加长就意味着信息更多、难度更大、消耗时间更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长课文教学更有效呢?小学语文界一直都在积极倡导“长文短教”的理念,但究竟该指向何处、落脚在哪里呢?笔者结合统编本教材中一些典型的课例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彰显教材特点,利用语文要素把握长文关键点  所谓语文要素,就是构建语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统编本教材二年级语文园地的最后一个栏目都设置为“我爱阅读”,选编一篇以“爱”为旋律的阅读材料,正是实施这个目标的体现。“我爱阅读”是一年级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升级,旨在继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逐步让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好习惯。笔者就以《称赞》(二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谈谈依托“我爱阅读”栏目,享受阅读之乐的
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学中,将习作训练融入阅读教学,既能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又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理解力與表达力的双重提升。然而,在阅读教学中习作,教师普遍采用以“仿”为主的方式,学生思维不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其实,课文被编入教材时,大都被改编过,那么,教师能不能启发学生对课文也进行合理的改写呢?  循着这样的思路,教师不妨将读写结合的训练向改编课文的方向拓展,这样从“写”出发,把教材当作“实验品”
统编本教材采用“双线并进”的单元组织结构,单元目标清晰。每个单元的课文都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精心编排,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自读课文”重在“自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练习用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读写方法与策略去感悟交流、迁移运用,从而做到知识的巩固和提升。现实中许多教师难以放手,仍将“自读课文”当成“教读课文”一样执着地教。“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叶老的话指出了语文教学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识字教学曾明确要求“多认少写”,要求“会认”的字不一定要求“会写”。然而从目前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对这一教学建议较为忽视,对生字教学总是“认”“写”不分,这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统编本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一课共有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其中有2个是新偏旁的,4个是要求“会写”的生字,具体内容分别为:新偏旁为“冖”“灬”,要求会认的生字有“写”“诗”
近几年来,阅读教学倡导大语文观教学,由一篇向一类文本的拓展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趋势。如何引领学生以教材文本为基点,坚持“读”的教学主线,在不同课时、不同目标的支撑下,将课文读实、读活、读广?我以《掌声》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以“实”为基,在第一课时将课文读扎实  第一课时的閱读教学,学生依照自学要求进行朗读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初读展开检查与交流,包括对生字词的理解和对
教学主线,即课堂教学的思路,主要是指教师在反复钻研教材后确定下来的整体教学架构。在阅读教学中,课堂的成功与否,与教学主线是否明晰、是否能够贯串课堂始末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东抓一把、西搂一耙,课堂便会显得杂乱不堪,主次不明,教学效果甚微。然而,教师如果一切都放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闻不问,那么,学生的学习也就成了夹生饭,不利于阅读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关注对教学主线的优化,以提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然而,受到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在习作的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着较多问题:阅读量不够,语言积累薄弱,词语贫乏,缺少文采;过于注重外在形式,好说大话、空话、套话,滥堆词藻,语言表达粗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