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趣的数学课堂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90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成为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课程内容本身就要求有意义的、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那我们教师应当怎样做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呢?
  
  一、寓“乐”于课堂
  
  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谜语激趣、故事激趣、儿歌激趣、直观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戏激趣、悬念激趣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其中直观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我们有效地借助干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如学习24时记时法,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描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二、寓“疑”于课堂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才更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知识。如笔者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大胆地尝试了和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自学,然后提出一些有疑惑的问题。学生看完后纷纷提出以下问题:①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半径?②所有的半径和直径为什么都相等呢?③直径和半径为什么是2倍关系?④画圆的方法有哪几种?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经过思索提出的,也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虽然课堂开始时的气氛并不活跃,但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教学呈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场面。
  
  三、寓“争”于课堂
  
  争论能体现学生当前学习的状态,使思维高度运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我直接画了一个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马上一学生举手说:“我家的苍蝇拍上有这样的图形。”我接着问:“知道它叫什么图形吗?”聪明的学生回答说它是平行四边形。此时一学生禁不住喊出来:“老师,我有问题。我们的电视机也是两组对边平行的,可它是一个长方形呀?”就这样,学生从自己提供的材料中、从自己提出的问题中不断地探讨。最终,学生深刻地了解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见,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由地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有极大好处的。它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从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寓“动”于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生活化”合作模式为主,把课堂学习置入一个宽松、自然、充满平等、充满竞争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环境中。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的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发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趣味横生。
其他文献
The customer value, the key problem in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was studied to construct a gap model for dual customer values. A basic descrip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