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高考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选择从港大休学,回到高中母校复读,这一新闻让“高考状元”的“能力”再一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刘丁宁自己的解释是,她听不懂粤语,港大无法满足其研究国学的愿望。她希望回到北大,继续自己的理想。
有人认为她的选择太过草率,因为大学仅仅只是学习的一个很小的方面,从这点上说,港大和北大是一样的。更多的人对她表示理解和赞同,认为她遵从内心对北大的渴望,敢于放下世俗与功利的考量,这份纯粹与执着让人感佩。
这不禁让我想到自己当年高考的时候。班上大多数人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将来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究竟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多是听从老师或家长的建议,选择了一个有“前途”的专业,然后或煎熬或浑噩地上完大学。
也许,我们原本都和刘丁宁一样,有一个“桃花源”般的梦想,想学文学、学考古、学甲骨文、学哲学……但是,这些梦想,在这个纷繁复杂、珠光宝气的人间,却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于是,我们小心翼翼地掩盖内心的声音,假装淡定地迎向在他人眼中光芒万丈的未来。
问题在于,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会先到来。当“意外”来临时,刘丁宁最终选择了遵从自己内心的渴望,这是一种莫大的勇气,虽然她为此付出了太过高昂的代价。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时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我们,会不会在18岁时就已经死去?即使成功地跨过了高考这个人生节点,我们又是否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爱过的会变淡,想过的会忘记,会升温的就会冷却。对于青春,与其怀抱时光的灰烬回味它的余温,不如把握住现在,遵循内心的渴望,去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向,除了快乐,也包括不期而至的意外。
刘丁宁自己的解释是,她听不懂粤语,港大无法满足其研究国学的愿望。她希望回到北大,继续自己的理想。
有人认为她的选择太过草率,因为大学仅仅只是学习的一个很小的方面,从这点上说,港大和北大是一样的。更多的人对她表示理解和赞同,认为她遵从内心对北大的渴望,敢于放下世俗与功利的考量,这份纯粹与执着让人感佩。
这不禁让我想到自己当年高考的时候。班上大多数人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将来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究竟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多是听从老师或家长的建议,选择了一个有“前途”的专业,然后或煎熬或浑噩地上完大学。
也许,我们原本都和刘丁宁一样,有一个“桃花源”般的梦想,想学文学、学考古、学甲骨文、学哲学……但是,这些梦想,在这个纷繁复杂、珠光宝气的人间,却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于是,我们小心翼翼地掩盖内心的声音,假装淡定地迎向在他人眼中光芒万丈的未来。
问题在于,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会先到来。当“意外”来临时,刘丁宁最终选择了遵从自己内心的渴望,这是一种莫大的勇气,虽然她为此付出了太过高昂的代价。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时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我们,会不会在18岁时就已经死去?即使成功地跨过了高考这个人生节点,我们又是否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爱过的会变淡,想过的会忘记,会升温的就会冷却。对于青春,与其怀抱时光的灰烬回味它的余温,不如把握住现在,遵循内心的渴望,去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向,除了快乐,也包括不期而至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