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行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同时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激趣;趣引
兴趣,是一种带着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的去观察、研究和探索。针对他们和这一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用好这本新教材,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宗旨来使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会学数学。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时,创设合作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并且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单独动手能力还不急弱,比较乐于和同伴共同来做一件事情。这个实践活动我一般是采用变“单独学习”为“集体学习”。例如,在教学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时,我让学生分成前后四人一组,然后让其中的一个学生按要求圆片。先放四个,再放两个,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时,分歧就来了,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三个圆,右边有两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3+2=5;而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两个圆,右边有三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2+3=5。为什么同一幅图,却会得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呢?这个问题一下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有的甚至走下座位,说要看看对方的小朋友是不是看错了,后来通过自己的观察,学生发现原来是因为看图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才会得到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当学生自己得出这个发现以后,对老师下面要教的例题,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就不仅仅是只停留于怎么写,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能写出两个算式。是真正地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课中,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所以,针对以年级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每节课的开始,都会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它就存在与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针对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日记得特别牢这一特点,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分别来了那些客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说道:“大象伯伯今天也要过生日了,请小朋友看一下,他家来了多少客人?”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这时,我抓住时机又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因为这情景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又提出了许多问题,课堂气氛显得尤其热烈。对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后面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课尾、创设游戏情境,体验成功喜悦
小学生一般都好表现,如果你让他展示一下学会的新本领,他的积极性会很高。如果在表现过程中他获得了成功,那他以后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这种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又能再次激发起他的探究欲望,探究的成功又再次促进兴趣的萌生,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因而,在每一堂课尾,我都安排了“精彩表现五分钟”。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以各种可爱小动物为载体,让学生来充当助人为乐的小英雄。例如,给蜜蜂引路,送小鸟回家,帮帮小熊吧,请你做裁判等各具特色的游戏环节,使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既检查了学生对本段内容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使他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总之,我觉得“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组成部分,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好的基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遵守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初步养成努力学习、艰苦朴素、孝敬父母、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文明守纪、诚实守信、爱护环境的良好品德;初步养成自理、自强、团结协作、辨别美丑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直、坚强、热情向上的心理品质,最终达到“知”与“行”的完整统一。课堂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测量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知识技能的培养情况,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必要的评价。强调检测与反馈是基于信息化教学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原则。课件中的练习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重要环节,通过检测反馈的信息可以及时调整并予以指导。教学课件对于练习的编写也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的步骤进行设置。在进行网络教学课件的设计时,我们对练习的设计作了以下处理:在练习题的题型上分为基本类型题、提高类型题、综合应用型三类编排。基本类型题针对全体学生设计,严格控制难度,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题量较多,以有利于后进生练习。提高类型题也针对全体学生设计,主要体现知识的相对系统和综合,题型上求全求新,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题量多,前部分习题较易,而后部分难度则逐渐提升。
总之,综合应用型练习针对中上等学生设计,除这部分知识外,还涉及其他章节的相关知识,题型要力求新颖灵活,能力成分明显,综合性强,难度较高。学生在学习完后要采用及时反馈的形式自己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可以及时知道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也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进行相应知识点的补救。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激趣;趣引
兴趣,是一种带着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的去观察、研究和探索。针对他们和这一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用好这本新教材,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宗旨来使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会学数学。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时,创设合作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并且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单独动手能力还不急弱,比较乐于和同伴共同来做一件事情。这个实践活动我一般是采用变“单独学习”为“集体学习”。例如,在教学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时,我让学生分成前后四人一组,然后让其中的一个学生按要求圆片。先放四个,再放两个,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时,分歧就来了,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三个圆,右边有两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3+2=5;而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两个圆,右边有三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2+3=5。为什么同一幅图,却会得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呢?这个问题一下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有的甚至走下座位,说要看看对方的小朋友是不是看错了,后来通过自己的观察,学生发现原来是因为看图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才会得到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当学生自己得出这个发现以后,对老师下面要教的例题,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就不仅仅是只停留于怎么写,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能写出两个算式。是真正地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课中,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所以,针对以年级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每节课的开始,都会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它就存在与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针对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日记得特别牢这一特点,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分别来了那些客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说道:“大象伯伯今天也要过生日了,请小朋友看一下,他家来了多少客人?”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这时,我抓住时机又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因为这情景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又提出了许多问题,课堂气氛显得尤其热烈。对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后面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课尾、创设游戏情境,体验成功喜悦
小学生一般都好表现,如果你让他展示一下学会的新本领,他的积极性会很高。如果在表现过程中他获得了成功,那他以后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这种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又能再次激发起他的探究欲望,探究的成功又再次促进兴趣的萌生,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因而,在每一堂课尾,我都安排了“精彩表现五分钟”。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以各种可爱小动物为载体,让学生来充当助人为乐的小英雄。例如,给蜜蜂引路,送小鸟回家,帮帮小熊吧,请你做裁判等各具特色的游戏环节,使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既检查了学生对本段内容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使他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总之,我觉得“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组成部分,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好的基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遵守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初步养成努力学习、艰苦朴素、孝敬父母、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文明守纪、诚实守信、爱护环境的良好品德;初步养成自理、自强、团结协作、辨别美丑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直、坚强、热情向上的心理品质,最终达到“知”与“行”的完整统一。课堂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测量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知识技能的培养情况,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必要的评价。强调检测与反馈是基于信息化教学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原则。课件中的练习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重要环节,通过检测反馈的信息可以及时调整并予以指导。教学课件对于练习的编写也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的步骤进行设置。在进行网络教学课件的设计时,我们对练习的设计作了以下处理:在练习题的题型上分为基本类型题、提高类型题、综合应用型三类编排。基本类型题针对全体学生设计,严格控制难度,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题量较多,以有利于后进生练习。提高类型题也针对全体学生设计,主要体现知识的相对系统和综合,题型上求全求新,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题量多,前部分习题较易,而后部分难度则逐渐提升。
总之,综合应用型练习针对中上等学生设计,除这部分知识外,还涉及其他章节的相关知识,题型要力求新颖灵活,能力成分明显,综合性强,难度较高。学生在学习完后要采用及时反馈的形式自己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可以及时知道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也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进行相应知识点的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