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同孩子“玩”科学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ishaba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纲要》科学领域中指出:“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让孩子学科学,首先要激发孩子对周围世界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这是科学启蒙的关键所在。
  一、通过引导幼儿亲历生活来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
  幼儿在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特质告诉我们: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被内在的好奇心驱使,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周围世界。成人眼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成为孩子关注的问题,如有的孩子喜欢蹲在地上看蚂蚁,能看一个多小时也不累;有的孩子喜欢下雨天在积水处跑来跑去,其乐无穷;有的孩子喜欢抓小虫子玩,一点也不害怕……教师作为孩子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应关注孩子们的兴趣所在,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让孩子进行观察、探索、操作,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如孩子对“神州六号”上天非常感兴趣,我适时地引导孩子制作小火箭,探索如何让小火箭上天,孩子们积极操作实验,互相比赛,兴趣高涨。这样既保持了孩子的好奇心,也使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通过支持幼儿尝试操作来帮助构建知识经验
  “听了我会忘,看了我记得,做了我理解!”这是蒙台梭利的教育名言,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尝试操作是至关重要的。
  孩子们曾经在“剥了皮的大蒜长的快还是不剥皮的大蒜长得快”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休,于是,我让他们种出来看看。浇水、施肥、晒太阳,孩子们每天都关注着大蒜的变化,最后,当剥了皮的大蒜首先露出嫩芽时,孩子们欢呼雀跃。这样的活动结果让他们记忆深刻,孩子们种下去的是植物,收获的是知识和经验。
  在《哪只小船先下沉》中我利用幼儿熟悉的餐巾纸、报纸、折纸、宣纸折成的小船,让孩子们猜测、操作、验证哪只小船在水中先下沉,孩子们在操作中兴致勃勃。瓶子、纸船、水等孩子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品成为孩子学习科学的材料,引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与关注,有益于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会使孩子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这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前提和可能。
  三、通过鼓励幼儿自主探究来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探究是幼儿的天性,幼儿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周围的世界,构建自己的认知。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创造机会让幼儿自己探究。
  “老师,土豆苗开花后为什们不长土豆啊?”我们种在地里的土豆苗,叶间开出了粉紫色的小花,但是花上并没有结出土豆。“是不是我们没有施肥,土豆就不长了?”“不是,是长出来后被野猫叼走了!”“不可能,猫只吃鱼”。我的支持鼓励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他们直接奔到地里观察起来,拽起整棵土豆苗,小小的没有成熟的土豆就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哦,真的长在地里!”“怎么这么小?”“还没有长大,我们把它种好!”但是,第二天蔫掉的土豆苗让孩子们相当自责。孩子们需要的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他们更需要通过亲身的经历来构建自己的认知。
  四、通过关注幼儿的小组讨论来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哪只小船先下沉》活动中,我让孩子猜想哪只小船第一沉下去、哪只第二沉下去、哪只第三沉下去、哪只第四沉下去,并记录(写上顺序号)。幼儿每四人一组,我接着引导幼儿“你们怎样将小船放进水里?”根据小组讨论结果:有的组是大家一起喊123就放;有的组是请一人指挥喊,大家一起放……讨论中孩子们统一了放纸船的方法。到底是哪只小船第一沉下去、哪只第二沉下去、哪只第三沉下去、哪只第四沉下去?验证的结果证实了一些孩子的猜想,但也证实了一些孩子猜想的错误。我根据孩子操作的结果让他们互相交流,然后集体记录验证的结果。在验证交流过程中,让孩子形成要动手做才能知道事物的真相的科学思维习惯,使孩子获得了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也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
  五、通过引导幼儿记录来经验的整合
  以表现和记录为基础的交流和分享能培养幼儿客观描述事物、尊重事实的意识,使结论和观点建筑在事实之上。由于幼儿还不能用文字来记录他们的探究和发现,绘画和以绘画为主的简单图便成了他们表达和记录的主要方式。
  在《看谁喷得远》活动中,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经验对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如有的认为上面洞里喷出的水柱远、下面洞里喷出的水柱近;有的则相反;也有的认为一样远);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画图的方式);然后带着问题通过亲自动手做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再记录);最后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下面的水柱喷得远。操作过程中不仅让孩子们体念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也让孩子感受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还有在生物角,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记录着他们的发现,如他们用绘画和数字日期来记录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用标明日期的相片记录黄瓜的生长过程。他们还学会了对比的观察和记录:种在塑料花盆里的植物为什么能比种在瓦盆里的植物里的植物活得更久呢?为什么瓦盆里的泥土更容易干呢?他们用猜测——记录——实验——观察——记录这样一个过程来验证问题,发现猜测有时候和结果并不都是一样的,从而养成了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作者单位:常州武进区戴溪幼儿园 江苏】
其他文献
一、课标中关于评价的内容简述  1、评价指导思想及目的  “新课标”中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的评价就要让我们注意到:1、评价主体要多元化;2、评价内容的全面化;3、评价方法要多样化;4、评价时机的全程化。在我们的思想中关于对学生的评价要一切有利于学生个体的素养发展,有利于学生对科学
进入新一轮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的课程,以其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形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开展、深人推进。我们必须在评价学生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互相称赞带来的快乐。  2、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小刺猬、小獾互相称赞的话,体会称赞的神奇力量。  2、像小獾那样,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点滴进步。    教学难点:  1、知道称赞为什么能增强自信,消除疲劳。  2、感受到称赞的巨大力量。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就是对学生课前好习惯
小学科学综合性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性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是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阵地,是提高小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有效载体。    一、拓展教材,延伸课外。    陶行知先生这样说过:“教人的人不可死教课本,他
ABB集团成立于1988年.由瑞典的阿西亚(ASEA)公司和瑞士的布朗,勃法瑞(BBC Brown Beveri)公司合并而成。ASEA公司成立于1983年.BBC公司成立于18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