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华汪氏通宗世谱》之构建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t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修《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各位亲宗已各抒高见。我不再赘述,现在就直奔主题,谈一谈我个人对《中华汪氏通宗世谱》构建的建议。
  从整体上讲,《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应由译编和续编两个部分构成。前部份就是对清朝时期汪玑、汪嘉祺等先辈编修的《汪氏通宗世谱》进行译编,后部分是现在我们即将要续编的《中华汪氏通宗世谱》。
  对清朝时期汪玑、汪嘉祺等先辈编修的《汪氏通宗世谱》,我们是把她进行译编整理,应按照“译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最大限度地保留她的“古香古色”,给我们的后代留下历史的痕迹和较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从内容上,一方面对《汪氏通宗世谱》进行了标点断句,用现代规范的简化汉字替代繁体字和异体字,对偏字、偏词、古地名、封号等在页脚上分别注上拼音和注释,以便我们当代宗亲和后代看得懂家谱。另一方面,填补漏记的祖眿世系。对列祖列宗的生卒记载、生平简介和繁衍迁徙等,有讹错的或有不同版本异说的,应从各地的家谱中或者其他史料中选择可信度较高的史料进行校正,做到正本清源。
  从形式上,对《汪氏通宗世谱》的封面设计(包括颜色)、题字、内容篇幅及编排顺序等,可不必修改,而是复制,尽量保持原貌,让我们看上去现在译编的《汪氏通宗世谱》就是珍贵的清朝老谱模样。
  至于对现在要进行续编的《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由于她是清朝《汪氏通宗世谱》的延续,其命名还是用原谱名《汪氏通宗世谱》为妥,只是注明续编。此外,续编还要妥善处理两项工作。
  第一,妥善处理处理同一支系的差异。
  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异地支谱在汇集、比照时,同一支祖世系有时会出现异同情况。我把这些情况归纳起来,有:世序错乱、先祖漏登、讳名不一、记载不详、年号与干支不符等。我觉得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正常的,因为历史的条件有限,我们的先辈在没有电话、没有车辆、没有网络的时代编谱,宗亲之间很难联系或无法联系,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问题是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去面对和解决这些情况。这些情的解决,历史地落到了我们当代汪氏后裔的身上,我们既不能回避问题,也不能草率了事。祖脉世系是族谱的核心,我们要尽力解决核心问题。我觉得要做到:
  一、坚持“四个原则”,即:依据史料,寻宗合源,有错必纠,理清世系。
  1、依据史料的原则。这是合谱续谱的基础,离开了史料这个基础,合谱续谱就会成“空中楼阁”,无源之水。这个史料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个地方的家谱记载上,一定要扩充到相关的“家传、家书、碑文、地方志、历史图片”等等史料上。只有开阔视野、广泛收集各种有关史料,才能把异地的支族联系到一起。
  2、寻宗合源的原则。这是合谱续谱的途径。由于各种原因,历史上迁徙到各地的支族,相互之间长久失去联系,或者说想联系而无法联系,时过境迁,祖脉世系搞不清楚了,留下了“后遗症”。现在,有了家族信息,加上人们固有的家族情感,汪氏众后裔都盼望团圆,回归到汪氏大家庭中。这就牵涉到如何回归,各支族只有上溯找到自己的支祖或始迁祖,才能准确无误的异地汇源合谱,这是目前众族人合源的唯一途径。我们不能凭空想象、主观臆断、随意接序,否则,会讹传后代,贻误子孙。
  3、有错必纠的原则。这是合谱续谱的态度。过去,很多的支谱是手抄本,有的甚至是口传到一定的时期才开始有文字记载,这样的家谱承传到现在,难免出现一些差错,给我们现在合谱续谱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当我们在合谱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同时又找到了正确答案时,必须有理有据地加以纠正。特别是近代主修过支谱已年迈还健在的宗亲,要正确面对现实,解放思想,尊重事实,不能固步自封,不要因后顾之忧、顾虑颜面而固执己见。即使你主修的家谱,再现了历史的差错,这不是你的错,宗亲们不会责怪你的。有错必纠才会更受人尊敬,尽力完善才是修谱的最髙宗旨。
  4、理清世系的原则。这是合谱续谱的目的。现在续修族谱,除了承传宗族文化、续写家族历史外,还应该消除族谱世系中的混乱或模糊之处,还原家史的本来面目,力争最大限度地把族谱撰写完美。完美的族谱才能让我们的后裔明昭穆、辨尊卑、别长幼,族谱才是真正意义的家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理顺“三个关系”,即:本地支谱与通宗世谱的关系,本地支谱与异地支谱的关系,已校支谱与待校支谱的关系。
  1、理顺本地支谱与《汪氏通宗世谱》的关系。以现有保存的《汪氏通宗世谱》为蓝本,校正各地支谱的讹错。这是对截止《汪氏通宗世谱》面世而言。譬如:汪玑总编的汪氏《通宗世谱》是清乾隆40年(公元1775年)问世的,记事的时间比我们现在早238年。相对而言,对家史记载的内容,特别是对200多年前发生的事件的记载,可信度要高一些。这就是我们现在续谱的蓝本。但它也不一定完整。譬如:汪氏世系中,62世祖元瑞公的后支脉系,在《通宗世谱》中就缺乏记载,而我们汪氏华容支族就是元瑞公支系,这就需要补充进去,完善族谱。由此可见,支谱和通谱之间就有两种关系,即支谱服从通谱的关系和支谱与通谱相互补充的关系。
  2、理顺本地支谱与异地支谱的关系。在同一祖脉世系出现异同之处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可靠的史料佐证时,宗亲们要用开明的思想,服从主流支谱,修正本地支谱的疏漏或异同之处。应该是少数版本的家谱服从多数版本的家谱,或者说服从可信度较高的支谱。譬如:我华容支谱对63世支祖、64世支祖的记载分别是63世祖千八公和64世祖伯七公。经考核,与四川省尖山地区的支谱对比,应为63世支祖千七公,64世支祖伯一公。华容支谱应更正过来,理由是:四川省尖山地区支谱的史料,可信度要高于华容的支谱史料。我们华容的宗亲就要依据家史事实,毫不犹豫地修正华容支谱的异同之处。
  3、理顺已校支谱与待校支谱的关系。这里则重是指要借鉴和吸收已校支谱的优秀成果。澄清待修支谱的差错,消除待修支谱的混乱和模糊之处。譬如:华容、监利、公安和石首四个县(市)的支谱,对同一先祖文秀(绣)公的记载,差别可大,华容记为73世文绣,监利、公安和石首均记为69世文秀,同一个先祖相差4代,讳名不一。经考证,文绣公(不用“秀”字,是和50世祖文秀公避讳)为72世。这一成果的产生,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当代宗亲直面和接受,那就是辈分的升降,华容的文绣公后裔升一辈,监利、公安和石首的文绣公后裔降三辈。为了解决这个现实而残酷的问题,我和公安的宗亲汪大品,石首的宗亲汪模章进行了沟通,并且于2011年11月2日,专程去石首市小河镇与汪传斌等众宗亲面对面的进行了沟通,以他们为代表的宗亲都非常开明,表示愿意尊重家史,接受客观事实。在处理这一关系时,需要我们宗亲思想开阔,通情达理。
  综上所述,我们在合谱续谱的工作中,如果做到坚持“四个原则”,理顺“三个关系”,就会有助于我们妥善处理“世序错乱、先祖漏登、讳名不一、记载不详以及年号与干支不符”等问题,就会创造和谐的氛围,产生良好的效果,就会顺利对接合并支谱,就会为续修《汪氏通宗世谱》添砖加瓦作贡献。
  第二,妥善处理各地支系的对接。
  各地支系与《汪氏通宗世谱》的对接点应为本地支系离现代最近的始迁祖。各地支系要以译编的《汪氏通宗世谱》为标准,理清本地始迁祖的世序,进行无缝对接,统一中华汪氏的世序。家谱本身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明昭穆、记世系、辩尊卑、别长幼,在没有考证理清支系始迁祖世序的情况下,切莫想当然,胡编乱接,对此现状,宁缓慢待考,不可主观臆造对接,以免世序混乱,违背伦理道德。宗亲们应该相信,认祖归宗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没有时间的限制,只有回归的先后。只要我们全国的宗亲团结一致,相互交流家谱,互通有无史料,我们一定会圆续编《汪氏通宗世谱》的“家族梦”。
  以上愚见,不妥之处,敬请宗亲批评指正。
  颖川汪侯93世裔孙 汪双杰
其他文献
一、重视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解题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细致深入地审题是成功解题的必要前提。尽管审题对解题的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很多学生却恰恰相反,不愿认真审题,考前试卷发下来,有的同学连看也不看整卷就忙于做第一题,力争“第一个做题”。结果解题过程中障碍重重,甚至错漏百出。半天也弄不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来。有些同学虽也审题,但粗糙之极。实属走马观花,造成解题误入岐途,失误累累,呜呼!“
为了加快《新编汪氏通宗世谱》编修进度、确保编修工作质量,并将修编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汪氏宗亲网、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共同决定,于六月中旬在武汉召开《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首届研讨会。现拟定会议筹备方案如下:  一、会议名称  首届《新编汪氏通宗世谱》编修研讨会  二、举办时间、地点  时间:2013年6月16 日  地点:武汉市江汉假日酒店  三、会议主要任务  总结前期工作,研究和安排下阶段工作
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呢?许多任课教师上完了课却不能有效评估自己的课,客观上影响了教师授课水平的提升和进步。其实,教师上课中通过若干问题的“检索”,可以逐步达到教者高效课堂教学追求。  问题之一:课堂上让学生获得什么?  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什么与信息量,要从备课开始,结果如何课授完了,在深入的反思后便可知道。作为一名教师,备课应该是最熟悉的事情。备课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决定着学生的成效如何,
摘要:信息技术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与实践经验出发,泛谈信息技术对大家的受益处。  关键词:信息技术 互联网 教学 成长  我毕业于重庆教育学院,所学专业为体师。1989年毕业后被分到江洲职业高级中学任教。在2000年参加了本科函授学习,并于2003年6月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证。  我从1998年开始上计算机专业课,当时的江洲
珩相连公之子,囗部侍郎,接父遗玉帛置业于四川省内江县,卜居于千秋里清流河天生池东岩。妣卞氏,生子一 —— 崇端。公为分支二世。  本系现已发展到贵州赤水、习水(尤其二郎)、仁怀、桐梓、遵义、黔西、铜仁、贵阳、云南彝良、四川合江、乐山、重庆、广西、新疆、台湾等地。  二、对寻根资料的解读与推测  (一)寻根资料的解读  清乾隆最早家谱记载:汪华祖以来至“泽”字辈,七十七代,后世居上路上江、徽州歙县城
前不久,陕西省长武县中学6名高三学生因不满教师制止其撕书行为,将一名教师打成重伤。新闻一出,众人震惊,引为教育界的耻辱。6名学生打断的不仅是3根拖把棍,更是数千年来中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不仅要问,教师这个曾广为人们尊重、羡慕的职业怎么了?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当社会变得愈来愈功利、浮躁,对金钱的追逐变成唯一的价值追求时,比拼物质财富和银行存款有多少位数成了人们更加关注的话题。而在经济收入方
中德教育合作与交流是中德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支撑,是中德人文交流的重点领域。自2011年首轮中德政府磋商以来,教育部与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就教育领域全方位合作展开了密集磋商,收效显著、成果丰硕。  2018年7月8日至10日,李克强总理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柏林共同主持了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和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长卡利切克分别向李克强总理和默克尔总理汇报了两年来中德教育合作主要成果及
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教授早在1988年的上海全国思想教育研讨会上就说过:“行为是品德的外在表现。”故后来就有品行不分家之说。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就要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有效的教育资源。老师的言传身教、家长的身体力行是最好的活教材;教科书中的感人故事,对学生品行也有很好的教育效果。然而,教科书内容极其有限,且宣传正面的多,揭示负面的少,不利学生全面认识社会生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求真,教育的状态是本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归真,真实的教育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追求真理的教育。但由于世俗觀的偏差、利益的驱动等多方面因素,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均置教育的本真和宗旨不顾,在施教或求学过程中常常扭曲了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下,教育工作者应怀揣教育的良知,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立在育人的终极目标上,付诸真实的教,期待真实的学,让教育回归常态,
摘要:方法和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大理学院在校的177名学历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为: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躯体化﹥恐怖﹥其他﹥焦虑﹥敌对﹥精神病性。中小学生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敌对等4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常模,焦虑因子得  分与常模相仿,其他5个因子的得分高于常模。与常模比较,中小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