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片断分析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背景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技能性较强,本身就给人以“冰冷”的感觉,若处理不当,就容易落入单纯技法演练的教学套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人在课前指导学生复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了与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的习题,希望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片断
  在实际教学中,本人发现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后,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但是,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却表现出了一脸的迷茫,特别是在做的练习和课后作业中漏洞百出,这让我陷入了深思……
  为便于分析,下面给出当时上课的教学片断:
  师:此时,我们肯定会有这样一个想法:本节课一开始我们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在这里我们也发现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中的移项是类似的,那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有没有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相类似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先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请学生们把黑板上的题目“解一元一次方程:■=■”抓紧做一下,一会找学生口述一下。
  (学生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解:去分母,得:3(2+x)=2(2x-1)
  去括号,得:6+3x=4x-2
  移项,得:3x-4x=-2-6
  合并同类项,得:-x=-8
  系数化为1,得:x=8
  师:那么这个解题过程对我们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会有帮助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例题:■≥■(分析一下),请同学说一下二者有什么区别?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把刚才解题过程中的等号改成不等号就可以了。
  师:怎么改呢?我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除最后一个改为小于或等于号外,其它的改为大于或等于号。(此时,教师按照学生的口述直接在板书中用红色粉笔改动)
  师:他说的对吗?为什么?你说一下?
  生: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发生改变。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做个练习:■x≥3+■。
  三、教学反思
  1. 进一步认识学生
  课前虽然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并辅以相关题目进行了训练,可是七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仅仅希望通过类比的方式使学生发生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显然是有难度的。
  2. 重新设计板书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类比的方法,可是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很难给学生留下类比的痕迹,于是对板书进行了重新设计,以期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如下:
  例1 解一元一次方程:■=■
  解:去分母,得:3(2+x)=2(2x-1)
  去括号,得:6+3x=4x-2
  移项,得:3x-4x=-2-6
  合并同类项,得:-x=-8
  系数化为1,得:x=8
  例2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解:去分母,得:3(2+x)≥2(2x-1)
  去括号,得:6+3x≥4x-2
  移项,得:3x-4x≥-2-6
  合并同类项,得:-x≥-8
  系数化为1,得:x≤8(不等式的性质3)
  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
  3. 重新设计的题目有明显梯度,降低了学生的思维负荷
  上述例题是有难度的,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对相关练习梯度的要求,于是考虑在此之前加一个相对简单的题目,以降低学生的思维负荷。
  4.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在上述例题讲解中,教师仅仅强调了类比的重要性,并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类比,忽略了对算理的介绍,即为什么这样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忽略了学生的探究过程。于是,在此处的教学中突出类比和化归这一数学思想的同时,更要告诉学生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在新设计的板书中有体现)。
  5. 重新设计题组,强化解法
  在设计课堂巩固练习时不要另起炉灶,最好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变式练习,为此我重新设计了练习题组,如下:
  变式练习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
  变式练习2:若不等式(a-2)x<0的解集为x>0,求a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1主要通过学生板演的方式进行,以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落实能力,此时还可以对其他同学的典型错误通过投影仪展示,进行重点讲解,加强学生的印象;变化练习2主要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着重对不等式的性质3进行考查。
其他文献
通过对图形形态与意蕴之间关系的理解,把握,从而更好的实现图形信息清晰准确的传播。 By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ape and the meaning
随着报业集团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集团规模迅速扩张,集团间的资产重组力度进一步加大.为适应市场经济运作机制,应当采取财务核算新办法,以保障报业集团生产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巴尔扎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将提问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根据课程内容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在困惑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寻的能力,也是组织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锻炼,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提问并非盲目的设疑。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更加喜爱语文学习。但是,若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有利于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好的课堂提问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提出如何改进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首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有的太过浅显、直接,有的则又过于深奥、迂回,产生不了课堂提问的积极效果。太简单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课堂教学领域的改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收获?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如何看待课堂教学的近期收获和长远收获?诸如此类问题,成为新课改的热门话题。在此,笔者就教学的三大要素:文本、方法与学生,探讨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问题。  一、文本  笔者这里所指“文本”是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之类的教学文字材料,也可看做是教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与结果的价值判断,是描述评价教与学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化的科学方法。课堂教学评价在对学生学习行为方式、学习效果评定的同时,还具有导向、鉴定、改进、启发、激励等作用。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这一方面有些思考,现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原则作简要阐述。  一、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及时性  教学评价应当伴随
近几年来,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型的课堂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以为“高效课堂就是少讲,甚至于不讲”。于是有的教师常采用“课堂讨论法”或“课堂交流法”进行课堂教学,他们常常给学生一个问题,不管难还是易都让学生探讨,所以有的学生一看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就在讨论时混水摸鱼,自由聊天,如果问题难,学生无从下手,小组长也不知道如何组织学生讨论,讨论五分钟和一个小时的效果是一样的。一时间,课堂
初中阶段是培养初中生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现代教育对人才的需求更侧重于科学知识素养的培养,而人的科学知识培养多半部分是靠课堂教学途径实现的。因此,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若要培养新型知识人才,就必须增强课堂的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是连接初中各个学科知识的重要桥梁,既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而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大的现代以及古代文字阅读信息量,往往考验着初中学生的学习耐受性。有的学生产生无奈学习心理甚至厌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产生疑问的有效方式。学生没有质疑精神,不主动发问,是让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发问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实践谈一点初浅认识。  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出来。在教师所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公开课中发现这样的现象:在一个数学教学情境中,每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便很快地回答了出来,并且回答得很流畅,整个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但是热闹过后我们重新来反思这节课,却发现并没给学生留下多少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在数学课堂上,是不是老师提出了问题,就等于设置了“问题情镜”?是不是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得学生踊跃发言就算是设置了有效的情境?答案显然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