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背景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技能性较强,本身就给人以“冰冷”的感觉,若处理不当,就容易落入单纯技法演练的教学套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人在课前指导学生复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了与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的习题,希望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片断
在实际教学中,本人发现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后,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但是,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却表现出了一脸的迷茫,特别是在做的练习和课后作业中漏洞百出,这让我陷入了深思……
为便于分析,下面给出当时上课的教学片断:
师:此时,我们肯定会有这样一个想法:本节课一开始我们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在这里我们也发现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中的移项是类似的,那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有没有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相类似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先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请学生们把黑板上的题目“解一元一次方程:■=■”抓紧做一下,一会找学生口述一下。
(学生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解:去分母,得:3(2+x)=2(2x-1)
去括号,得:6+3x=4x-2
移项,得:3x-4x=-2-6
合并同类项,得:-x=-8
系数化为1,得:x=8
师:那么这个解题过程对我们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会有帮助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例题:■≥■(分析一下),请同学说一下二者有什么区别?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把刚才解题过程中的等号改成不等号就可以了。
师:怎么改呢?我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除最后一个改为小于或等于号外,其它的改为大于或等于号。(此时,教师按照学生的口述直接在板书中用红色粉笔改动)
师:他说的对吗?为什么?你说一下?
生: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发生改变。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做个练习:■x≥3+■。
三、教学反思
1. 进一步认识学生
课前虽然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并辅以相关题目进行了训练,可是七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仅仅希望通过类比的方式使学生发生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显然是有难度的。
2. 重新设计板书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类比的方法,可是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很难给学生留下类比的痕迹,于是对板书进行了重新设计,以期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如下:
例1 解一元一次方程:■=■
解:去分母,得:3(2+x)=2(2x-1)
去括号,得:6+3x=4x-2
移项,得:3x-4x=-2-6
合并同类项,得:-x=-8
系数化为1,得:x=8
例2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解:去分母,得:3(2+x)≥2(2x-1)
去括号,得:6+3x≥4x-2
移项,得:3x-4x≥-2-6
合并同类项,得:-x≥-8
系数化为1,得:x≤8(不等式的性质3)
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
3. 重新设计的题目有明显梯度,降低了学生的思维负荷
上述例题是有难度的,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对相关练习梯度的要求,于是考虑在此之前加一个相对简单的题目,以降低学生的思维负荷。
4.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在上述例题讲解中,教师仅仅强调了类比的重要性,并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类比,忽略了对算理的介绍,即为什么这样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忽略了学生的探究过程。于是,在此处的教学中突出类比和化归这一数学思想的同时,更要告诉学生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在新设计的板书中有体现)。
5. 重新设计题组,强化解法
在设计课堂巩固练习时不要另起炉灶,最好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变式练习,为此我重新设计了练习题组,如下:
变式练习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
变式练习2:若不等式(a-2)x<0的解集为x>0,求a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1主要通过学生板演的方式进行,以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落实能力,此时还可以对其他同学的典型错误通过投影仪展示,进行重点讲解,加强学生的印象;变化练习2主要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着重对不等式的性质3进行考查。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技能性较强,本身就给人以“冰冷”的感觉,若处理不当,就容易落入单纯技法演练的教学套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人在课前指导学生复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了与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的习题,希望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片断
在实际教学中,本人发现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后,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但是,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却表现出了一脸的迷茫,特别是在做的练习和课后作业中漏洞百出,这让我陷入了深思……
为便于分析,下面给出当时上课的教学片断:
师:此时,我们肯定会有这样一个想法:本节课一开始我们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在这里我们也发现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中的移项是类似的,那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有没有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相类似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先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请学生们把黑板上的题目“解一元一次方程:■=■”抓紧做一下,一会找学生口述一下。
(学生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解:去分母,得:3(2+x)=2(2x-1)
去括号,得:6+3x=4x-2
移项,得:3x-4x=-2-6
合并同类项,得:-x=-8
系数化为1,得:x=8
师:那么这个解题过程对我们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会有帮助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例题:■≥■(分析一下),请同学说一下二者有什么区别?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把刚才解题过程中的等号改成不等号就可以了。
师:怎么改呢?我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除最后一个改为小于或等于号外,其它的改为大于或等于号。(此时,教师按照学生的口述直接在板书中用红色粉笔改动)
师:他说的对吗?为什么?你说一下?
生: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发生改变。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做个练习:■x≥3+■。
三、教学反思
1. 进一步认识学生
课前虽然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并辅以相关题目进行了训练,可是七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仅仅希望通过类比的方式使学生发生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显然是有难度的。
2. 重新设计板书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类比的方法,可是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很难给学生留下类比的痕迹,于是对板书进行了重新设计,以期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如下:
例1 解一元一次方程:■=■
解:去分母,得:3(2+x)=2(2x-1)
去括号,得:6+3x=4x-2
移项,得:3x-4x=-2-6
合并同类项,得:-x=-8
系数化为1,得:x=8
例2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解:去分母,得:3(2+x)≥2(2x-1)
去括号,得:6+3x≥4x-2
移项,得:3x-4x≥-2-6
合并同类项,得:-x≥-8
系数化为1,得:x≤8(不等式的性质3)
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
3. 重新设计的题目有明显梯度,降低了学生的思维负荷
上述例题是有难度的,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对相关练习梯度的要求,于是考虑在此之前加一个相对简单的题目,以降低学生的思维负荷。
4.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在上述例题讲解中,教师仅仅强调了类比的重要性,并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类比,忽略了对算理的介绍,即为什么这样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忽略了学生的探究过程。于是,在此处的教学中突出类比和化归这一数学思想的同时,更要告诉学生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在新设计的板书中有体现)。
5. 重新设计题组,强化解法
在设计课堂巩固练习时不要另起炉灶,最好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变式练习,为此我重新设计了练习题组,如下:
变式练习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
变式练习2:若不等式(a-2)x<0的解集为x>0,求a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1主要通过学生板演的方式进行,以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落实能力,此时还可以对其他同学的典型错误通过投影仪展示,进行重点讲解,加强学生的印象;变化练习2主要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着重对不等式的性质3进行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