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hecha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熊孩子”的话题一直以来很热,究其缘由,一方面,学校不敢管、教师不知道怎么管,导致“熊孩子”熊行为屡禁不止;另一方面,这些孩子的暴力倾向、灰色心理给同伴、班级、学校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引发教育的局部恐慌。“熊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教育者不可回避、也不得不面对的严肃问题。我们该如何化解“熊孩子”的教育问题?融合教育就是一种理智之举,融合各方教育之力,让孩子们感受爱、规范、宽容所带来的善举给人心灵的慰藉。
  [关键词] “熊孩子”;融合教育
  一、融合家庭教育,让爱在传递
  俗语说,“自家孩子自家养”。无论是学校中出现的,还是社区中出现的“熊孩子”。扭住这些现象家庭永远是主要力量之一。因此,学校教育要密切联系好家庭教育,用爱的力量束缚孩子的不端行为,用规范、秩序的意识影响孩子,使其在家庭中感受到爱,感受真善美的存在及其意义。
  1.允许“熊”,但要有度
  孩子是单纯的,也是任性的。面对孩子的“熊”,教师、家长不能一味地追求完美,就得留下更为适度的空间、时间,并通过家长的关爱,使其明白“熊”的行为是有界限的,一旦超过了上限就会遭受到应有的惩戒。同时,家长还得要率先垂范,不任性、不恣意妄为,给孩子留下“这种无法无天言语可以说、这样无拘无束的行为可以做”等不良印象,使其在观察家长的底线的过程中明白,凡事都是讲规矩的,守规范的,反之则会被别人责备,甚至是受到歧视的。
  如,面对孩子过度的物质攀比现象,家长要切实把握度,应努力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使他们明白过多的物质追求不是“幸福的源泉”,也不是地位与荣誉的证明。此时,家长就得为孩子们准备一些艰苦创业、勤俭持家以及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的数据信息等,指导孩子去阅读,去思考,使他们在比较中理解幸福、地位,甚至名牌物品等的真正含义,谨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古训,从而使“熊”性得以弱化。
  2.克制“熊”,但须坚持
  克制孩子们的“熊”性,家长可谓任重道远,更需要保持持久的警醒意识。首先,学着转移孩子注意力。就是通过其他的方式,化解孩子心中的戾气,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淡化其任性。
  如果你是个普通家长,请放下那种无法企及的希望,用最质朴的愿望去看待孩子:能够平安长大,能够健康成长,能够获得应有的幸福等。因此家长们把心愿放低,把要求降低,学会与孩子一起听听故事、唱唱歌、搞搞野炊、爬爬山等,让孩子们在你们真心呵护下走向正常、走向健康。同时,你还得真诚地把孩子的“熊”的一面告知与你与孩子熟悉的人,让大家一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努力。请谨记:做一只鸵鸟对你、对孩子、对大家都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对孩子甚至就是一种无声的伤害。
  二、细化学校教育,让爱在升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起着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在孩子的教育工程中学校教育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之职责,更担负着孩子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任。所以,在“熊孩子”教育与引导方面,教师、学校都责无旁贷,更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沉甸甸的教育之责。
  1.善待“熊”,用爱感化
  教育的本身就是爱的结晶,没有爱的教育是灰色的。面对“熊孩子”,学校、教师都应该给予火焰,而不是冰山。教师就得学会用爱感动孩子,用爱引领孩子。善待孩子,用最纯洁的目光注视着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真心,领略到纯洁的善意,从而是那“熊”性渐渐淡化,理性逐渐回归。
  如,保持一份宁静的心态去引领,在循序渐进中把“熊孩子”引向理想的彼岸。当孩子出现出格的举动时,要学会冷处理,不要当面或当众训斥、体罚他们,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应有的保护。而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一同进餐的时候,一块打球的时候等,和他悄悄地说说那些过分的举动,提出真诚的希望,让我们的教育在静静的氛围中开花,让我们的爱在默默中绽放。同时,也要做到赏罚分明,批评要委婉,但不是没有,因为没有惩戒教育会更虚假,更不利于“熊孩子”的好转。奖励要及时适当,哪怕是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式的掌声等,都会给他们一种无声的榜样,一种强劲的正能量。
  2.巧育“熊”,活动感化
  其实,很多时候“熊孩子”们初始时的表现不是恶意的,而是一种天性的过度释放,如好奇的夸张举动、像吸引他人关注的举动等。针对于此,教师应理性分析,冷静面对,多想想完美之策,去感化、引领、纠偏。组织必要的活动就是最明智的举措,也是最便捷的途径。
  如,组织排演一些情景剧,把一些“熊孩子”的行为改变成一种小话剧、小表演等,让孩子们在排演中、观看中做出反思,从剧中人物的行为体会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荣誉,什么是规矩以及遵守规矩对人的作用等,从而得到启发,得到教育。
  再如,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平时注意孩子的爱好,如打乒乓球、篮球、书法、写字的、画画、七巧板、航模等,用兴趣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削弱他们的精力,并让他们在动手、动脑活动中感受到兴趣活动的乐趣,使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融入人群活动之中,长此以往,孩子的戾气会淡化,“熊”性会弱化,快乐的性格、阳光的心理自然逐渐养成。
  三、引入社会教育,让爱在扩容
  生活中、教育中永远都不缺少“熊孩子”,面对他们的种种行为也许会是莞尔一笑,然而留给我们教育人的更多的是反思,我们该如何进行必要的干预和精准的引领呢?引入社会力量,共同营造氛围,一起协同努力,用全部的爱去感染他们,引导他们,使之逐步向善。
  人的成长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性,也具有较强的抗压耐挫性的。因此,当碰到一个“熊孩子”时,不能有狼来了的紧张神情,而应该学会换一个视角去看看。过于表现自己的孩子,他也许就是一个善于指挥的管理者;一个动辄愤怒的孩子,也需他的内心中藏着疾恶如仇的因子……这些都需要我们整合各种资源,科学地进行评估,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干预与引导。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审视“熊孩子”的“熊”行为,这可能并不是什么坏事,还可能是成长中一次不可或缺的磨砺,是一件促使他们不断完善自我发展的好事。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情商教育和智商提升同样重要。为此,我们要利用社区的活动园地、德育基地等公共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在这里感受到人间百态、社会的形形色色等,从而帮助孩子们逐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人格,学会正确面对身边的人和事。
  同样,碰到一个“熊孩子”也许就是一则独特的教育范例。如果到处都是听话的孩子,那么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群温顺的小绵羊。当一个“熊孩子”进来时,宛如羊群中进来一只狼,他会给这个群体带来挑战。当羊与狼经历必要的争斗后,情形也会变了,羊有了斗气,狼少了戾气。由此看来,必要的社会纷争,也许对“熊孩子”和其他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这种情商的锻炼、人格和性格的养成,实在是机会难得。
  其实,“熊孩子”可以成为成长的磨刀石。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提供一种正能量,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们都转变观念,“熊孩子”不都是灾星,有时碰到“熊孩子”反而是一种幸运。因为这种情形中孩子会受到挑战,会刺激他走向更好、更美、更强的境地。不管怎样,他们都是孩子,需要教育的愛、社会的爱,让爱形成洪流,让“熊孩子”也一样幸福的健康的生长着。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射阳湖小学)
其他文献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知识快速更新的现代社会,很多职场人士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都会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接受成人教育,取得自考学历,但是在正式报名之前,培训机构的招生人员都是口甜如蜜,一旦交了培训费,就会发现已经落入了培训机构设下的层层陷阱。  对此,调研发现,很多接受培训者在选择培训机构的过程中都会遭遇退款难的问题,在机构课程销售人员的推销下,很多经济实力有限的消费者还会通过分期付款的
在很多人眼里,我儿子很优秀,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全面发展,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南大学毕业后,被保送到浙江大学直接读博士研究生,享受国家全额奖学金。优秀的学业、积极的心态、健全的人格,使儿子成为了生活的赢家。作为父母,回忆起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一、身教胜于言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在社会、单位和家庭中做好表率至关重
在一所学校里,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还是课堂改革,无论是学校规划发展还是学生养成教育,都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的处事态度、工作方法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工作质量。而长时间单调、繁重的教学生活,或多或少的都会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如何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就成为每一位学校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  一提到调动教师积极性,很多学校管理者马上会想到通过多发奖金和物质奖品的方法来激发教
近几年,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发生,媒体报道的仅是冰山一角,在我们附近的学校,就发生过多起校园欺凌事件,例如:2013年4月的一天,某乡村小学校门口,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小邓被人用一把水果刀插入了心脏,当场死亡。事情的原因很简单,小邓和小林在上厕所时发生了矛盾,两人打了一架,结果小林吃了亏,小林跑到中学告诉了正在上课的哥哥大林,大林拦住放学回家的小邓,让小邓向小林道歉,可是小邓不肯,并且骂了大林,大林一气之
——读者来信选登  《现代家长》编辑部:  我是你们的忠实读者,怀着一颗感激的心,给你们写下这封信,算是对贵刊调查问卷的一个答复吧。  我是偶然遇到你们杂志的,随手翻阅间就被吸引住了。里面的每一篇文章,不管是素材选取的角度,还是推荐的理论观点,都显得与众不同。与其他省市的家教杂志比较后,我最终选择了贵刊,并把它推荐给了同事。  我对家教一直非常关注。作为一名家长,随着孩子的成长,我日益感到家教知识
[摘 要] “择校”是指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家长或者学生选择一个“大家”认为“好”的学校,或者在当地有“名气”的学校去就读。“择校”现象,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以下简称安定区)表现非常明显,在幼升小、小升初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笔者亲身经历和调查,认为“择校热”这种现象在安定区还会持续,且会越来越“热”,虽然安定区2018年已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但“择校”这股风气依旧劲吹不减。
高考临近,高三各教室里备考气氛浓厚。我穿过高三教室外的走廊去开水房打开水,每次都看到同学们趴在桌子上,把头埋在小山一样的书本和资料里苦学。即便是课间休息,教室里也很少有嬉戏打闹声,大部分同学都待在自己座位上,或看书或做题,沉默而用功。  但最近几天,我注意到有个女生有些异样。她是高三(2)班的学生,靠窗坐。每次我穿过走廊去开水房时,她都盯着我,似乎想喊我。但当我用目光探寻地望过去,她似乎又丧失了勇
[摘 要] “三师制”管理教学模式下的“导师制”,运行顺利,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导师的选择上,部分学生想到了校长,准备请校长做他们的“导师”。在精心的“设计”下,他们达成了目标。校长也确实没有让他们失望,他们也没有让校长失望,得到了共同的提高。   [关键词] 三师制;导师制;校长;情怀  “三师制”管理实施以来,在教师和学生中做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学师”教学克服了诸多困难,才得以顺利推行;“
在河南省各级妇联的大力支持和广大读者的踊跃参与下,“追寻红色足迹”征文比赛活动圆满结束。截止2011年9月15日,共收到有效稿件1200多篇。经慎重评选,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100名和优秀组织奖7名。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    一等奖10名  《那面鲜红的旗帜》  (赵波,信阳市新县职业高中高一种4班。指导教师:易文静)  《亘古不变的情》  (毋云彩,焦作四中高
[摘 要] 教育即生活。在这个特殊的假期,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把延期开学期间的居家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以疫情期间真实社会事件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立足实际,寻找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和信息,依托互联网进行与疫情相关的各类研究。推进项目化学习要考虑项目的价值引领、责任担当、问题解决、教师引导、外在表征、内化觉察、物化成果等。项目化学习不仅仅是学生参与战“疫”,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跨学科学习的载体,也是学校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