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抒情与自我教诲r——重审昌耀的语言和诗歌形式

来源 :当代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bbccdd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昌耀是中国当代新诗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以往的昌耀研究多集中在文化、政治现实对诗歌的加持性阐释上,本文与之展开对话,强调回归文本,进行对诗歌形式的考察.本文聚焦于昌耀诗歌的语言质地、寓言性以及散文诗形式等几个重要却被忽视的方面,重现昌耀内倾的、热衷于自我教诲的诗人形象.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本期推出的两篇论文,关于贵州小说群体的挖掘是当代中国小说史的重要环节,在当时远离文化中心的荒僻高原,竟然出现了对整个中国来说都具有先锋意味的艺术追求,这究竟应该如何解释呢?“地方路径”在这里是否具有某种我们尚未发现的意义?杨洋的论文不能说完全解决了这个疑问,但却可以促使我们一起来深入思考。苟健朔、李永东的论文从作家行走这一基本现象入手,提出“多重地方路径”的问题,这似乎是拓展了我们对于地
“文艺与群众”是周扬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体会最深的问题之一.他根据自己从上海到延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不仅在观念上着力阐释“新时代”里“新群众
一rn徐可:张老师,综观您近些年的文学批评和研究,可以发现您对短篇小说情有独钟.不仅在《长城》杂志写作“短篇的艺术”专栏,还出版了《穿越叙述的窄门》《简洁与浩瀚》《小
期刊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何其芳具有京派作家、川籍作家与延安作家这三重身份,并以多重地方经验建构成渝形象.他首先以京派情愫加工故乡万县,创造真实记忆与幻想糅合的梦景,“梦”
当下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了新的文化实践模式,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提供的交流便利突破了设计者与消费者固有的界限,在技术支持下,大众得以参与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在文化消费实践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实践模式,其中食物成为了新的趣味消费符号。食物逐渐与味觉消费分离,转而更倾向于符号消费,被设计的食物成为了文化消费的一部分。
延安文艺是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富有精神魅力的文艺形态.延安文艺中歌词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特征,歌词中所表达的对于普通劳动者和劳动之美的颂赞,以及其所具有的信仰性
《棋王》不仅奠定了阿城文学史地位,也被追认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而相较于并非先在的文化寻根意识,阿城小说的独到之处和不可复制性与其自身的修养、积淀及经历的关联更为密
期刊
格非的小说《迷舟》充满了荒诞的悲剧色彩,“荒诞既视感”表现为人类“本我”与“自我”“超我”的分离,个人同现实和外界的疏离;悲剧性集中体现在“跌宕的命运之桨”“破碎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今天,微课教育模式逐渐应用于初中科学教学中,为课堂教学的革新提供了机遇。互联网技术在初中科学课堂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有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