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区域经济合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呈现出了几个特点:
第一,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有统计称,WTO成立后组建的区域经济组织就占了区域经济组织总和的1/4。
第二,区域内的投资和贸易随着区域经济组织的建立出现了内部化的趋势。
第三,跨区域的经济合作成为新的热点。过去凭借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或地区组成区域合作组织,现在,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转向跨区域的国家或地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欧盟与墨西哥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据WTO统计,20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以来,约有1/3的区域贸易安排发生在跨洲国家之间。
第四,亚洲成为众国瞩目的焦点。放眼全球,欧洲地区已有欧盟,发展已经至高峰,美洲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也由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只有亚洲,特别是东亚,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可以谈得上具有主导地位的区域经济组织。面对着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加快,加上亚洲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的上升,亚洲各国也在纷纷摩拳擦掌,启动若干个区域经济合作谈判。
第五,作为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也在积极加入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以积极的姿态加入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在加快:中国已参与了贸易投资便利化、优惠贸易安排和自由贸易协定等层次不同、各有侧重的区域经济合作安排,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紧锣密鼓的组建、10+3的谈判热火朝天。在APEC 、亚欧会议等机制下,中国定期参加首脑会议、部长会议、高官会议和工作层会议。在加强政府间合作的同时,民间交流、学术机构共同研究等合作机制也已经逐步建立,所有这些,都昭示着中国正努力在区域经济合作中争得一席之地。
而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如果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外经贸人才队伍,会促使中国更好地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因此,围绕中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高度重视各类外经贸人才的培育和使用,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支能胜任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商务谈判等的外经贸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企业反映,招聘的许多高校外经贸毕业生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的方法落后、呆板;过于强调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社会实践。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外经贸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策划、商务谈判、熟悉世界经济和贸易运行规律,能胜任代表现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等的专门人才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因此,应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结合当前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向,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展“三创新”,创新性地培养具备国际经贸知识和市场经济基本知识、懂外经贸业务、懂法律、会外语的国际经贸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合作的需要。
一、宽视野——教学内容的创新。
对于教材的选取,应改变过去一本教材用十几年的习惯。要知道,外经贸与世界经济的现实关系十分密切,一本教材用到老,会造成人才培育知识老化,因此应该注重及时更新教学大纲和教材,讲授的时候,一方面需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另一方面也应从社会和实际生活中搜集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在精选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多结合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同时,通过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相关知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项目导向——教学方法的创新。
对于外经贸人才的培养,应强调教学和实践的互动,通过推行项目导向型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外经贸人才的培育。具体来说,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法,实现“互动式”、 “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结合参与的外经贸业务流程,将相关的业务内容组合成一个项目,培训学生熟练处理信用证、准确地填制全套外贸业务单证,具有报关、外销等多种外贸业务从业资格。同时,具有一定的开拓市场、组织管理与协调配合能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法律手段能力,公关社交能力。
三、多层次——教学手段的创新。
推广多媒体技术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形成具有丰富信息流量和生机活力的教学环境。通过综合运用授课辅导型、自学复习型、知识测验型、模拟实验型、趣味游戏型等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师生双向交流,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和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国际经济和贸易系)
第一,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有统计称,WTO成立后组建的区域经济组织就占了区域经济组织总和的1/4。
第二,区域内的投资和贸易随着区域经济组织的建立出现了内部化的趋势。
第三,跨区域的经济合作成为新的热点。过去凭借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或地区组成区域合作组织,现在,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转向跨区域的国家或地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欧盟与墨西哥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据WTO统计,20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以来,约有1/3的区域贸易安排发生在跨洲国家之间。
第四,亚洲成为众国瞩目的焦点。放眼全球,欧洲地区已有欧盟,发展已经至高峰,美洲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也由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只有亚洲,特别是东亚,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可以谈得上具有主导地位的区域经济组织。面对着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加快,加上亚洲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的上升,亚洲各国也在纷纷摩拳擦掌,启动若干个区域经济合作谈判。
第五,作为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也在积极加入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以积极的姿态加入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在加快:中国已参与了贸易投资便利化、优惠贸易安排和自由贸易协定等层次不同、各有侧重的区域经济合作安排,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紧锣密鼓的组建、10+3的谈判热火朝天。在APEC 、亚欧会议等机制下,中国定期参加首脑会议、部长会议、高官会议和工作层会议。在加强政府间合作的同时,民间交流、学术机构共同研究等合作机制也已经逐步建立,所有这些,都昭示着中国正努力在区域经济合作中争得一席之地。
而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如果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外经贸人才队伍,会促使中国更好地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因此,围绕中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高度重视各类外经贸人才的培育和使用,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支能胜任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商务谈判等的外经贸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企业反映,招聘的许多高校外经贸毕业生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的方法落后、呆板;过于强调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社会实践。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外经贸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策划、商务谈判、熟悉世界经济和贸易运行规律,能胜任代表现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等的专门人才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因此,应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结合当前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向,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展“三创新”,创新性地培养具备国际经贸知识和市场经济基本知识、懂外经贸业务、懂法律、会外语的国际经贸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合作的需要。
一、宽视野——教学内容的创新。
对于教材的选取,应改变过去一本教材用十几年的习惯。要知道,外经贸与世界经济的现实关系十分密切,一本教材用到老,会造成人才培育知识老化,因此应该注重及时更新教学大纲和教材,讲授的时候,一方面需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另一方面也应从社会和实际生活中搜集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在精选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多结合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同时,通过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相关知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项目导向——教学方法的创新。
对于外经贸人才的培养,应强调教学和实践的互动,通过推行项目导向型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外经贸人才的培育。具体来说,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法,实现“互动式”、 “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结合参与的外经贸业务流程,将相关的业务内容组合成一个项目,培训学生熟练处理信用证、准确地填制全套外贸业务单证,具有报关、外销等多种外贸业务从业资格。同时,具有一定的开拓市场、组织管理与协调配合能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法律手段能力,公关社交能力。
三、多层次——教学手段的创新。
推广多媒体技术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形成具有丰富信息流量和生机活力的教学环境。通过综合运用授课辅导型、自学复习型、知识测验型、模拟实验型、趣味游戏型等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师生双向交流,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和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国际经济和贸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