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ue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历史教育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责任意识教育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历史课堂的教育受一周内授课时数的限制,教师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构建历史高效课堂。
   关键词:历史教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学校教育必须落实以德树人的教育目的,鉴于目前学校的教育课程体制,历史课堂教学不能和其他基础课程相比较,教学时间少内容却相当复杂,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历史教育核心素养的落实,就必须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联想式教学方法
   历史知识是真实的、具体的,也是过去的真实存在,内容纷繁复杂,具有跨越性和不可篡改性。孤立地看待某一历史知识,将会是机械的、毫无兴趣的。但是若能发挥想象,利用发散思维,联系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活生生的画卷。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日本的明治维新”课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回忆人教版九年上册教材中的“日本的大化改新”,让学生在学习日本近代通过改革的方式使自己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也因此摆脱了沦为美国殖民地的命运的同时,学生理解日本在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候也是通过改革的方式实现的。同时也能区别出日本两次学习的对象有所不同:大化改新时向强盛繁荣的中国隋唐学习,而明治维新时日本不再向落后的中国学习。
   二、编口诀加强识记
   “前世之事,后事之师。”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史,这为后来社会文明发展的进步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是经过筛选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是“浓缩版”的人类历史。虽然如此,对学生而言,认为历史中的人物、事件、时间、背景及影响(结果)太多了,记忆的任务太烦琐了,这也是事实,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除了给学生整合教材,提炼精炼的知识线索之外,借鉴心理学中“蔡戈尼效应”的兴趣记忆规律,还可以就历史中的那些难以记忆,但又不得不记忆的东西,运用有趣、朗朗上口且充满情趣的口诀联系谐音记忆,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学生记住了必须记住的历史知识,另一面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如老师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秦王朝的统一”时,学生对教材中提到的秦国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鉴于各类历史考试中考查这一部分内容时,对于被灭亡的各国,面临即将被秦灭亡的形势,犹如秋冬季节到来一般,立刻就会有“寒(韩国)潮(赵国)未(魏国)起(楚国)烟(燕国)齐(齐国)”的悲凉感觉。这句里面提到的这六个国家恰好就是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只需几秒钟的诵读,便能应对一切涉及此类问题的试题形式。
   三、补充恰当动态影视频资料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人们获取知识的载体越来越丰富,过去单纯的书本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同时日益丰富的媒体技术手段也为动态知识的传播及教学提供了可能。历史知识本来就是活生生的事例,是具有动态变化的规律,但是,前人通过文字的记载就显得僵化和枯燥。所以我们要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课前认真备课,剪辑一些恰当的音频、视频资料,在课堂导入、问题的提出、情感的培养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极大地提高学生历史课堂上思考的积极性及探寻历史线索的趣味性,为构建历史高效课堂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给学生以真实的历史事件,身临其境感受过去的存在,以历史的真实感培养学生担负历史时代使命的意识。
   四、借鉴具有本土气息的史料
   学生接触到历史课本中的历史知识是站在全国范围角度筛选出来的重点知识,基本上按照编年体例编写的。我们在历史课的教授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就教材教教材,只是机械地要求学生记住课本中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无可厚非,但这样的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感觉,尤其相当一部分知识就可能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因此失去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历史中以德树人教育目标无法很好地实现。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教授的历史知识没能与学生所处的区域同一时期知识联系起来,所以古代的、世界的与自己本土的似乎没关系,学生就会失去兴趣,老师的这种教学犹如神话一般。
   五、整合教材中的历史人物事迹
   一般来说,历史书籍的编写采用编年体或纪传体两种体例,如果追求一件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往往采用纪传体形式,如司马迁的《识记》;若要体现历史的时间线索性,就得采用编年体体例,如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似乎这两种体例不具兼容性,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历史教材在编写章节内容的时候,基本上大体以时间编年为顺序,在具体到一节课内容的时候,又采用纪事本末体的方法,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时间与事件比较混亂。头绪乱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绝不会是高效的,这就给历史老师提出了整合教材内容的客观要求。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历史老师在每一节课之前做大量的探索、学习及科学的准备,一定能构建出高效的历史课堂,更好地实现历史学科以德树人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月刊,2015(10).
   [2]高艳.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8).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人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也形成了世界观的初步框架,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学自然也要基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适当地调整。政治与法治教材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做出了一定的调整,贴合学生的阶段特点,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但再好的教材也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使其发挥最大作用。以政治与法治的内容为基础,探讨该教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政治与法治;课程资源  
市新秀评委工作结束了,听了几天的课,感触颇深,有关课前设计的,有关课堂驾驭的,有关课后自评的,认真整理了一下,希望对更多的老师有所帮助。   一、课前教材挖掘与设计   1.虽然教师在文本的细致处理上做得到位,但忽略了文本多元而深度的解读   这次的比赛内容主要是人教版Go for it教材七年级上Unit 2 和八年级上Unit 3的同课异构。拿七年级的讲授内容来看,大部分参赛老师扎实地练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政治教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些教师并没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时忽视了高中政治学科的特点和意义。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拓展并丰富学生的知识来源,让学生在高中阶段真正获得知识。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政治;教学方法   高中政治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结合教材中的内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利用数形结合教学方法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可以切实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提升其实践能力以及数学核心素养。就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提出有效的渗透策略,旨在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发展。  关键词:数形结合;小学数学;渗透策略  在小学的教学发展中,教师应切实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认识,正确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
摘 要:部编版教材语文园地板块的“日积月累”这一内容,彰显着编写的良苦用心。首先分析了部编版小学语文园地“日积月累”的编排特点,然后从语文积累、语文实践、阅读拓展等三方面,论述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日积月累”内容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加强教学设计,以助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升。   关键词:“日积月累”;语文园地;部编版;编排特点;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母语,是一门对实践要求很高的课程。新课标提倡让学
摘 要:现如今,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数学这门学科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也受到了极为广泛的关注。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大部分教师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根本依据,提出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并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合理的应用,以此让学生更加充分地感受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乐趣,并能够熟练地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由此可见,这个方法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有效提升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
摘 要:探究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适时点拨,引导探究方向;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设开放课堂,发掘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得到激发。   关键词:自主探究;开放课堂;合作交流;创新素养   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
摘 要:高中数学课讲究知识的识记和应用,把数学文化引入高中数学课堂可以有效提升课堂的广度和活跃度,让数学真正进入思辨和理性。从作用上,这种引入可以培养数学思维、数学美育,同时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课堂;作用   数学课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函数运算、解题证明,还应该是一种哲学思辨、一种科学。在新课改的高考数学命题中,蕴含数学文化的高考题不断出现,再一次证明了数学文化的重
摘 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分层次的指导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了分层教学的优势。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分层教学策略符合数学学科发展和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四年级学生为例,分析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有效应用   四年级小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数学知识并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和能力,学生数学成绩、能力出现
摘 要:三维立体评价视域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主要以多维度教学评价为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重在建立多层级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和问题导出意识。将三维立体评价作为培养学生数学学科能力的主抓手,并且强调评价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并且以评价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构建三维立体的数学评价课堂,从而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高效课堂的建立。   关键词:三维立体评价;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