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_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生为本”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成为最热的话题。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进一步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需要较高的“点拨”艺术。点拨什么、何时点拨应该成为教师研究的重点。结合教学实践,从点在新知关键处、点在学生疑惑处、点在新旧联系处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点拨 释疑 沟通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41
  叶圣陶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说“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在关键地方、关键问题、关键时候给学生以启发;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用生动、明确的语言或规范的动作告诉学生,使他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如何引领学生进一步把探究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点拨”艺术。点拨什么、何时点拨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
  一、点在新知关键处
  知识内容的关键处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最重要之处,是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些关键处适时进行点拨,有益于重难点问题的突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深,理解得透,掌握得牢。
  在教学三年级“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时,借用“63÷3”这一素材,让学生摆小棒后结合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计算方法。学生有以下四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面对课堂生成资源,我引导学生观察每种算法有什么共同和不同之处,对于①和②这两种口算方法,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在③和④这两种算法的选择上,学生出现了分歧:
  师:③和④都是竖式写法,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生1:他们的结果都对,我觉得③简单,④复杂。
  师:有不同意见吗?(学生一片沉默,或许是他们都认为简单的好,抑或是因为刚才发言的是班上的尖子生)
  师:④复杂在什么地方?
  生2:④需要一步步地写,麻烦。
  师:那有没有必要一步步地写?请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再想想。
  生3:④这种方法清楚,因为每一次分的过程都表示出来了!
  (当学生对④这种方法达成共识后,教师又重点讲解了竖式的算法,和学生一起明确算理。)
  ……
  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算理,才能真正掌握竖式算法。我借用分小棒这一直观工具,将分的过程与竖式紧密联系起来,让竖式的每一步都能找到支撑点,在新知关键处、学生思维受阻处适时点拨,学生就会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点在学生疑惑之处
  在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时会“拐弯”,有时会“分岔”,有时会“堵塞”,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设计合适的坡度,架设过渡的桥梁,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排除疑难,解决困惑。
  三年级“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解决问题”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学会画线段图”。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创造表示的方法,再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碰撞和交流,让学生认识到画线段图的优点,感受数学的简约之美。
  师:请看这两位同学的方法。胡彦斌同学用点代表人,整理信息变得简单了。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呢?
  生1:没有标明一年级有多少人。
  师:对呀,一年级有多少人可是个关键量,这是标准,不能少。那我们看左婉彤的方法,用圆圈代表人数,一、二年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表示得很清晰,可有一点缺憾,是什么呢?
  生2(经过短暂思考后):没有标注问题!
  师:看了他们的作品,你是不是受到了启发?有没有更直观、简单的表示方法呢?先小组讨论,再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学生马上投入到积极的小组讨论中,不一会就形成了基于小组交流基础上的个人作品。)
  最后引导学生对几幅作品进行比较、评价,大家达成共识:画线段图呈现信息最简单。那么如何用线段图准确、清晰地呈现信息和问题呢?这样就自然进入教师教学画线段图环节。学生经过了前面的探索,非常想学习线段图的画法,此时教师再教学,学生会学得格外认真,教学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点在知识沟通联系处
  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所以教师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进行点拨,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地进行迁移,使新课顺利地展开。
  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由于学生已有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基础,所以教师可布置学生先进行自学。本以为这部分内容会很简单,其实不然。从课堂上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于笔算方法还是有疑问的,而这些疑问正是学习竖式的重点。所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非常有必要,只有学生学会自觉进行知识的迁移,才能称之为会学。
  以“246÷2”为例,小组上台讲完竖式算法后,学生开始提问:
  生1:2-2下面为什么不写0?
  小组:因为这道题还没算完,还要算十位和个位,写上这个0不是很多余吗?
  小组(补充):再说0不能在最高位上,写上这个0就变成“04”这个数了,没有这个数。
  生2:为什么不把十位的4和个位的6一起落下来,用46除以2?
  小组:因为十位没除完,个位不能着急落下来除。
  生2(不依不饶):用46÷2也能得出23啊?
  小组:因为我们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时候,老师说要一位一位地去除,先除完十位,再除个位。
  师(点拨):说得好!为了清楚呈现计算的过程,我们需要像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那样,一位一位地计算。
  生3:为什么把1写在百位上?
  小组:因为百位上的2除以2得到1个百,所以把1写在百位上。
  师(点拨):这正是我们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总结的计算方法——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在汇报交流环节,学生对竖式的算法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此时教师就要及时沟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要使学生能在这动态情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教师的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禁想起了孔老夫子千年前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揣摩,不断总结,熟练运用。只有让学生经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只有教师适时的点拨,才能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完善的、科学的知识体系,这才是对学生成长发展最有益的事!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沿阵地,科学地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张扬个性、激励创新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个性和创新总是相伴而行,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没有特色,学生个性
兴趣就像一把钥匙,学生的知识宝库、智慧之门都等待它去开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教学素材,采用设疑、猜谜、讲故事、表演小品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主探索,习得新知。下面,我以“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伊始,趣即生  学生对新课有一种神秘感、好奇感,课始的新课导入如果处理得当,不仅能够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激发求
[摘 要]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教师教学“认识小数”一课,在巩固练习中都设计了同一道“在数轴上填合适的小数”的习题。同样的习题,由于两位教师处理的方式不一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大不相同,尤其是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如果教师在各课中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就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用好、创造出更多和更好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数轴 数感 数形结合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越位”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课前所做预设的一种超越。以“认识100以内的数”的第一课时“数数 数的组成”教学片段为例,从家长、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发生假“越位”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越位;数数;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17-03  【案例背景】  “越位“
[摘 要]面积单位——公顷,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所以这个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助学在起点处、探究在要点处、体验在疑难处三个策略,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公顷这个概念。  [关键词]助学 探究 体验 公顷 起点 疑难 要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28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
数学是具有高度思维性、抽象性的学科,所以学生的厌学和怕学现象常常出现。假如可以让数学知识成为一颗颗“诱人的苹果”或是其他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也许教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而“比拟”本应是语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数学教学中可以加以运用吗?学科有区别,但无绝对界限,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所以应打破学科限制,只要有利于教学就应该加以研究和应用。本文将介绍自己在平时数学教学中使用“比拟”手法的点滴做
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我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了以下三则错例。  为此,我展开错例分析,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错例1,学生认为92除以30要从最高位除起,所以要先看被除数的第一位,因为第一位表示9个10,90除以30商是3,除到了十位,商写在十位上,个位的2不够除了,商就是0;错例2,学生认为92里面有3个30,所以商3写在十位上,余数是2;错例3,学生认为30乘3的积是90,所以只要在十位下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自学在前,自学为主,自学为纲”的主导思想及“以生为本”的课堂已经成为时代强音,依托于生本理念的前置性学习也应运而生。是否认同并且推行前置性学习已经成为评估一个教师是否具备现代化教学理念的重要标志。在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单时,应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关键词]前置性学习; 简约;不简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问题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问题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教师应以问题为基点,通过充满悬念、贴近实际、富有趣味、体现开放性的问题,优化数学教学,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 情境 优化 实际 趣味 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游戏为载体,以思维为核心,以整合为路径全面开发适合儿童学习的数学游戏课程。在数学游戏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寻数学游戏教学策略,知趣共生,寓学于玩,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快乐地探究”,努力达成启智创新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数学游戏 知趣共生 寓学于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