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的北京,春风和煦,百花盛开。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由音乐家邓诗绵先生领队、邱少彬先生指挥的香港新声国乐团一行120余人,于4月18日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情归祖国”音乐会。这是一台洋溢着民族音乐美和时代精神的演出,为首都百花缤纷的音乐舞台增添了熠熠光彩,展示了香港广大音乐工作者喜庆香港回归祖国的爱国、爱港的赤子情怀。
新声国乐团是香港音乐界的一支劲旅。自1987年正式成立以来的20年间,在音乐总监兼指挥邱少彬先生的主持下,多次参与阵容庞大并且高素质的演出。演出400多场,合作过的音乐家80多人(包括海外、内地及台湾音乐家)、团体50余个。乐团曾出访广州、深圳、珠海、福州、厦门、澳门、台北及温哥华等地,广获好评。
新声国乐团是香港最活跃的民间非职业乐团之一。乐团有一部分是以音乐为职业的乐师,也有一些是在读的大学生乐手。也就是说,参加这个业余乐团的人都是不为名利,只追求国乐理想的音乐“发烧友”。没有演出时,乐手们各忙各的,专注自己的工作事业,一旦有任务便召之即来,投入排练和演出。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业余团体,专业精神”。以“雅俗共赏”之目标作为发展方向。在多年的严格训练中,乐团水平日益提高,演出质量达到了专业水准。这场“情归祖国”音乐会的演出,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久久萦怀。
新声国乐团演奏的全部作品出自香港作曲家的手笔,是这台音乐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八首合奏曲及协奏曲中,不论是李家华的幻想曲《过零丁洋》、邱少彬的合奏曲《祭》及《速写四幅》、陈锦标的合奏曲《弦外之音》、卢亮辉的合奏曲《春》,还是陈添寿的管子与乐队《河山恋》及唢呐与乐队《腾飞》、阎惠昌的古筝协奏曲《潇湘水云》,作曲家们都有机地将传统的、现代的、古典的、时尚的、东方的、西方的不同音乐艺术元素加以整合,化成浓厚的地方色彩,体现了作曲家们的深厚文化底蕴。
说来颇有意思,对中国的民族音乐,在现今华人世界的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称谓,内地叫“民乐”,香港和澳门称“中乐”(或“国乐”),台湾谓之“国乐”,新加坡、马来西亚则叫“华乐”。尽管名称不同,角度和层面不同,但都是对中华民族音乐事业发展进行的探索。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汇地香港的音乐家,在创作和演出实践中,颇善捕捉时潮的涌动,发现适宜中乐表现的题材,同时,他们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强的演绎能力,这使他们的作品往往兼具有多元性和地域性的个性追求,始终洋溢着一种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觉。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写照,情感的抒发。这台“情归祖国”音乐会演奏的作品均得益于作曲家们丰富的生活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艺术修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曲家将反映香港生活的题材写出了新意。如邱少彬的合奏曲《速写四幅》,由四首器乐小品组成:第一幅《马场即景》、第二幅《雾》、第三幅《日落》、第四幅《新年》。这部《速写四幅》突出的特点是富于情趣。作曲家从香港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以洞幽烛隐、见微知著的眼力,抓住普通的日常生活景象,发现生活的情趣、生活的美,然后加以艺术创造,巧妙地将“意”与“神”糅合,构成乐曲。《马场即景》是作曲家根据新声国乐团多年参与马场演出时,他对马场赛事及近距离观察“马迷”高涨情绪获得的印象写成。乐曲中吸取了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片断,又有机地将民乐《得胜令》《丰收歌》等音调融入其中,通过各种节拍变化的运用,增加了一种摇曳、飘浮之感。《新年》以清新流畅的旋律、富于动力性的节奏,塑造了香港人在喜庆中国传统节日时的朝气蓬勃形象和乐观性格。在香港颇为西化的社会里,作曲家感到许多香港人对祖国春节活动依然十分喜爱,他在乐曲中穿插了人们熟悉的《春节序曲》《新春乐》《财神到》《喜洋洋》等旋律变形,把香港人办年货、买新花、接财神等情景表现得十分生动。邱少彬的另一首合奏曲《祭》也是反映香港人生活情景的作品。作曲家创作此曲是缘于纪念他的母亲去逝10周年。乐曲运用简洁的织体结构和富于歌唱性婉转悠扬的旋律色彩变化,通过对灵堂里烟火缭绕、烛光闪动,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快乐、奋斗、哀愁、挣扎,浮想联翩,扣人心弦。特别令人感佩的是,这两首乐曲是作曲家本人指挥演奏,强弱相宜,浓淡有致,卓尔不群,耐人寻味。
这台音乐会的作品风格各异,有的清丽,有的严谨,有的淡远,有的浓郁,有的以构思精巧见长,有的则以感情跃宕取胜。李家华作曲的幻想曲《过零丁洋》,是一首由多个幻想色彩的戏剧性描写段落组成的合奏曲。作曲家受宋代名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七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启示,发思古之幽情,驰骋丰富的想象力,从各个侧面揭示文天祥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从乐曲中,可以听出高大庄严的英雄形象,忧国忧民的满腔愁绪,金戈铁马奔驰沙场的呐喊,身陷囹圄壮志未酬的遗憾,最后在情绪高涨的激昂气氛中结束。全曲的音乐语言、曲式结构及音乐风格都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陈添寿的管子与乐队《河山恋》、唢呐与乐队《腾飞》,都是难得的好作品。《河山恋》通过管子与乐队的协奏,表现人民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乐曲波澜起伏,峰回路转,丝丝入扣,令人回肠荡气,让人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不由让人联想到中华民族正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腾飞》中唢呐与乐队的结合自然谐和,作曲家的笔触驰骋自如,旋律有时如行云流水,有时豪情激荡,有时雄伟壮丽,前后形成一松一紧、一张一弛、一扬一抑的强烈对比,表达了宏图大展,人民对前景充满信心的景象。这两首管子、唢呐与乐队协奏的乐曲之所以生动感人,不仅由于曲情十分引人入胜,还在于乐器的特性发挥得很充分。因为作曲家本人又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管子、唢呐、箫演奏家,他对这些独奏乐器的表现性能及与乐队的配合驾驭得十分得心应手,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惋惜的是,这位才情横溢的作曲家兼演奏家10年前因突发脑溢血不治而逝。虽然他未看到香港回归祖国的盛况及10年来的繁荣发展,但他的乐声却一直回响在回归祖国的香港,如今又在首都乐坛上奏响。作曲家若九泉有知定会感到欣慰不已。
艺术的力量在于形象。这台音乐会的作品都呈现出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为人称道。古筝协奏曲《潇湘水云》是作曲家兼指挥家阎惠昌根据同名古琴曲改编创作的。古琴曲《潇湘水云》为南宋浙派琴师郭楚望作。当时元兵入浙,琴家迁居衡山附近潇湘二水合流处,常泛舟江上,欲望九嶷山头而为白云所蔽,遂作此曲以抒写其远离故土之痛与身世之感。阎惠昌以这首琴曲为素材,构思新颖,不落俗套,充分发挥了古筝左右手的演奏技巧。乐曲表现的是水光山色,却又凝聚着人的丰富感情。古筝演奏家张美玲以娴熟的弹奏技巧演绎得意气纵横,使人感到沉重,但又感到充满了希望。作曲家陈锦标的合奏曲《弦外之音》也别具新意,是他受新声国乐团为举办“岭南音乐讨论会”及“岭南群英会”音乐会的委约之作。作曲家撷取广东音乐的特色,全曲素材简练集中,结构严谨有致,配器精巧活泼,在句法、调性、音色对比等方面精雕细琢。作曲家将此曲命名为《弦外之音》,意思是在固定的音乐织体或旋律中引进一些附加声音,可能是乐音或乐器音,不失为民族管弦乐的创新之作。像水潭中投入了一块石头,余音悠然,激起层层涟漪。
合奏曲《春》是这台音乐会的压轴之作。作曲家卢亮辉的这首作品由《春晨》《春游》《春颂》三部分构成,表现了对春天景色的赞美和歌颂,同时对未来充满憧憬。乐曲像一首细腻的抒情诗,或婉转悠扬,隽永遥邈;或如歌如诉,淬砺奋发,无不充满了作曲家内心真挚的深情。这股不绝如缕的情思沁入听众的心田,流溢着对春天和美好生活的赞颂。正是:国乐新声颂回归,新声国乐系祖国。
冯光钰辅仁音乐学院院长,原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 张萌)
新声国乐团是香港音乐界的一支劲旅。自1987年正式成立以来的20年间,在音乐总监兼指挥邱少彬先生的主持下,多次参与阵容庞大并且高素质的演出。演出400多场,合作过的音乐家80多人(包括海外、内地及台湾音乐家)、团体50余个。乐团曾出访广州、深圳、珠海、福州、厦门、澳门、台北及温哥华等地,广获好评。
新声国乐团是香港最活跃的民间非职业乐团之一。乐团有一部分是以音乐为职业的乐师,也有一些是在读的大学生乐手。也就是说,参加这个业余乐团的人都是不为名利,只追求国乐理想的音乐“发烧友”。没有演出时,乐手们各忙各的,专注自己的工作事业,一旦有任务便召之即来,投入排练和演出。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业余团体,专业精神”。以“雅俗共赏”之目标作为发展方向。在多年的严格训练中,乐团水平日益提高,演出质量达到了专业水准。这场“情归祖国”音乐会的演出,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久久萦怀。
新声国乐团演奏的全部作品出自香港作曲家的手笔,是这台音乐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八首合奏曲及协奏曲中,不论是李家华的幻想曲《过零丁洋》、邱少彬的合奏曲《祭》及《速写四幅》、陈锦标的合奏曲《弦外之音》、卢亮辉的合奏曲《春》,还是陈添寿的管子与乐队《河山恋》及唢呐与乐队《腾飞》、阎惠昌的古筝协奏曲《潇湘水云》,作曲家们都有机地将传统的、现代的、古典的、时尚的、东方的、西方的不同音乐艺术元素加以整合,化成浓厚的地方色彩,体现了作曲家们的深厚文化底蕴。
说来颇有意思,对中国的民族音乐,在现今华人世界的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称谓,内地叫“民乐”,香港和澳门称“中乐”(或“国乐”),台湾谓之“国乐”,新加坡、马来西亚则叫“华乐”。尽管名称不同,角度和层面不同,但都是对中华民族音乐事业发展进行的探索。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汇地香港的音乐家,在创作和演出实践中,颇善捕捉时潮的涌动,发现适宜中乐表现的题材,同时,他们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强的演绎能力,这使他们的作品往往兼具有多元性和地域性的个性追求,始终洋溢着一种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觉。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写照,情感的抒发。这台“情归祖国”音乐会演奏的作品均得益于作曲家们丰富的生活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艺术修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曲家将反映香港生活的题材写出了新意。如邱少彬的合奏曲《速写四幅》,由四首器乐小品组成:第一幅《马场即景》、第二幅《雾》、第三幅《日落》、第四幅《新年》。这部《速写四幅》突出的特点是富于情趣。作曲家从香港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以洞幽烛隐、见微知著的眼力,抓住普通的日常生活景象,发现生活的情趣、生活的美,然后加以艺术创造,巧妙地将“意”与“神”糅合,构成乐曲。《马场即景》是作曲家根据新声国乐团多年参与马场演出时,他对马场赛事及近距离观察“马迷”高涨情绪获得的印象写成。乐曲中吸取了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片断,又有机地将民乐《得胜令》《丰收歌》等音调融入其中,通过各种节拍变化的运用,增加了一种摇曳、飘浮之感。《新年》以清新流畅的旋律、富于动力性的节奏,塑造了香港人在喜庆中国传统节日时的朝气蓬勃形象和乐观性格。在香港颇为西化的社会里,作曲家感到许多香港人对祖国春节活动依然十分喜爱,他在乐曲中穿插了人们熟悉的《春节序曲》《新春乐》《财神到》《喜洋洋》等旋律变形,把香港人办年货、买新花、接财神等情景表现得十分生动。邱少彬的另一首合奏曲《祭》也是反映香港人生活情景的作品。作曲家创作此曲是缘于纪念他的母亲去逝10周年。乐曲运用简洁的织体结构和富于歌唱性婉转悠扬的旋律色彩变化,通过对灵堂里烟火缭绕、烛光闪动,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快乐、奋斗、哀愁、挣扎,浮想联翩,扣人心弦。特别令人感佩的是,这两首乐曲是作曲家本人指挥演奏,强弱相宜,浓淡有致,卓尔不群,耐人寻味。
这台音乐会的作品风格各异,有的清丽,有的严谨,有的淡远,有的浓郁,有的以构思精巧见长,有的则以感情跃宕取胜。李家华作曲的幻想曲《过零丁洋》,是一首由多个幻想色彩的戏剧性描写段落组成的合奏曲。作曲家受宋代名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七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启示,发思古之幽情,驰骋丰富的想象力,从各个侧面揭示文天祥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从乐曲中,可以听出高大庄严的英雄形象,忧国忧民的满腔愁绪,金戈铁马奔驰沙场的呐喊,身陷囹圄壮志未酬的遗憾,最后在情绪高涨的激昂气氛中结束。全曲的音乐语言、曲式结构及音乐风格都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陈添寿的管子与乐队《河山恋》、唢呐与乐队《腾飞》,都是难得的好作品。《河山恋》通过管子与乐队的协奏,表现人民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乐曲波澜起伏,峰回路转,丝丝入扣,令人回肠荡气,让人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不由让人联想到中华民族正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腾飞》中唢呐与乐队的结合自然谐和,作曲家的笔触驰骋自如,旋律有时如行云流水,有时豪情激荡,有时雄伟壮丽,前后形成一松一紧、一张一弛、一扬一抑的强烈对比,表达了宏图大展,人民对前景充满信心的景象。这两首管子、唢呐与乐队协奏的乐曲之所以生动感人,不仅由于曲情十分引人入胜,还在于乐器的特性发挥得很充分。因为作曲家本人又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管子、唢呐、箫演奏家,他对这些独奏乐器的表现性能及与乐队的配合驾驭得十分得心应手,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惋惜的是,这位才情横溢的作曲家兼演奏家10年前因突发脑溢血不治而逝。虽然他未看到香港回归祖国的盛况及10年来的繁荣发展,但他的乐声却一直回响在回归祖国的香港,如今又在首都乐坛上奏响。作曲家若九泉有知定会感到欣慰不已。
艺术的力量在于形象。这台音乐会的作品都呈现出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为人称道。古筝协奏曲《潇湘水云》是作曲家兼指挥家阎惠昌根据同名古琴曲改编创作的。古琴曲《潇湘水云》为南宋浙派琴师郭楚望作。当时元兵入浙,琴家迁居衡山附近潇湘二水合流处,常泛舟江上,欲望九嶷山头而为白云所蔽,遂作此曲以抒写其远离故土之痛与身世之感。阎惠昌以这首琴曲为素材,构思新颖,不落俗套,充分发挥了古筝左右手的演奏技巧。乐曲表现的是水光山色,却又凝聚着人的丰富感情。古筝演奏家张美玲以娴熟的弹奏技巧演绎得意气纵横,使人感到沉重,但又感到充满了希望。作曲家陈锦标的合奏曲《弦外之音》也别具新意,是他受新声国乐团为举办“岭南音乐讨论会”及“岭南群英会”音乐会的委约之作。作曲家撷取广东音乐的特色,全曲素材简练集中,结构严谨有致,配器精巧活泼,在句法、调性、音色对比等方面精雕细琢。作曲家将此曲命名为《弦外之音》,意思是在固定的音乐织体或旋律中引进一些附加声音,可能是乐音或乐器音,不失为民族管弦乐的创新之作。像水潭中投入了一块石头,余音悠然,激起层层涟漪。
合奏曲《春》是这台音乐会的压轴之作。作曲家卢亮辉的这首作品由《春晨》《春游》《春颂》三部分构成,表现了对春天景色的赞美和歌颂,同时对未来充满憧憬。乐曲像一首细腻的抒情诗,或婉转悠扬,隽永遥邈;或如歌如诉,淬砺奋发,无不充满了作曲家内心真挚的深情。这股不绝如缕的情思沁入听众的心田,流溢着对春天和美好生活的赞颂。正是:国乐新声颂回归,新声国乐系祖国。
冯光钰辅仁音乐学院院长,原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