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新声颂回归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的北京,春风和煦,百花盛开。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由音乐家邓诗绵先生领队、邱少彬先生指挥的香港新声国乐团一行120余人,于4月18日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情归祖国”音乐会。这是一台洋溢着民族音乐美和时代精神的演出,为首都百花缤纷的音乐舞台增添了熠熠光彩,展示了香港广大音乐工作者喜庆香港回归祖国的爱国、爱港的赤子情怀。
  
  新声国乐团是香港音乐界的一支劲旅。自1987年正式成立以来的20年间,在音乐总监兼指挥邱少彬先生的主持下,多次参与阵容庞大并且高素质的演出。演出400多场,合作过的音乐家80多人(包括海外、内地及台湾音乐家)、团体50余个。乐团曾出访广州、深圳、珠海、福州、厦门、澳门、台北及温哥华等地,广获好评。
  新声国乐团是香港最活跃的民间非职业乐团之一。乐团有一部分是以音乐为职业的乐师,也有一些是在读的大学生乐手。也就是说,参加这个业余乐团的人都是不为名利,只追求国乐理想的音乐“发烧友”。没有演出时,乐手们各忙各的,专注自己的工作事业,一旦有任务便召之即来,投入排练和演出。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业余团体,专业精神”。以“雅俗共赏”之目标作为发展方向。在多年的严格训练中,乐团水平日益提高,演出质量达到了专业水准。这场“情归祖国”音乐会的演出,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久久萦怀。
  新声国乐团演奏的全部作品出自香港作曲家的手笔,是这台音乐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八首合奏曲及协奏曲中,不论是李家华的幻想曲《过零丁洋》、邱少彬的合奏曲《祭》及《速写四幅》、陈锦标的合奏曲《弦外之音》、卢亮辉的合奏曲《春》,还是陈添寿的管子与乐队《河山恋》及唢呐与乐队《腾飞》、阎惠昌的古筝协奏曲《潇湘水云》,作曲家们都有机地将传统的、现代的、古典的、时尚的、东方的、西方的不同音乐艺术元素加以整合,化成浓厚的地方色彩,体现了作曲家们的深厚文化底蕴。
  说来颇有意思,对中国的民族音乐,在现今华人世界的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称谓,内地叫“民乐”,香港和澳门称“中乐”(或“国乐”),台湾谓之“国乐”,新加坡、马来西亚则叫“华乐”。尽管名称不同,角度和层面不同,但都是对中华民族音乐事业发展进行的探索。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汇地香港的音乐家,在创作和演出实践中,颇善捕捉时潮的涌动,发现适宜中乐表现的题材,同时,他们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强的演绎能力,这使他们的作品往往兼具有多元性和地域性的个性追求,始终洋溢着一种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觉。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写照,情感的抒发。这台“情归祖国”音乐会演奏的作品均得益于作曲家们丰富的生活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艺术修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曲家将反映香港生活的题材写出了新意。如邱少彬的合奏曲《速写四幅》,由四首器乐小品组成:第一幅《马场即景》、第二幅《雾》、第三幅《日落》、第四幅《新年》。这部《速写四幅》突出的特点是富于情趣。作曲家从香港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以洞幽烛隐、见微知著的眼力,抓住普通的日常生活景象,发现生活的情趣、生活的美,然后加以艺术创造,巧妙地将“意”与“神”糅合,构成乐曲。《马场即景》是作曲家根据新声国乐团多年参与马场演出时,他对马场赛事及近距离观察“马迷”高涨情绪获得的印象写成。乐曲中吸取了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片断,又有机地将民乐《得胜令》《丰收歌》等音调融入其中,通过各种节拍变化的运用,增加了一种摇曳、飘浮之感。《新年》以清新流畅的旋律、富于动力性的节奏,塑造了香港人在喜庆中国传统节日时的朝气蓬勃形象和乐观性格。在香港颇为西化的社会里,作曲家感到许多香港人对祖国春节活动依然十分喜爱,他在乐曲中穿插了人们熟悉的《春节序曲》《新春乐》《财神到》《喜洋洋》等旋律变形,把香港人办年货、买新花、接财神等情景表现得十分生动。邱少彬的另一首合奏曲《祭》也是反映香港人生活情景的作品。作曲家创作此曲是缘于纪念他的母亲去逝10周年。乐曲运用简洁的织体结构和富于歌唱性婉转悠扬的旋律色彩变化,通过对灵堂里烟火缭绕、烛光闪动,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快乐、奋斗、哀愁、挣扎,浮想联翩,扣人心弦。特别令人感佩的是,这两首乐曲是作曲家本人指挥演奏,强弱相宜,浓淡有致,卓尔不群,耐人寻味。
  这台音乐会的作品风格各异,有的清丽,有的严谨,有的淡远,有的浓郁,有的以构思精巧见长,有的则以感情跃宕取胜。李家华作曲的幻想曲《过零丁洋》,是一首由多个幻想色彩的戏剧性描写段落组成的合奏曲。作曲家受宋代名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七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启示,发思古之幽情,驰骋丰富的想象力,从各个侧面揭示文天祥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从乐曲中,可以听出高大庄严的英雄形象,忧国忧民的满腔愁绪,金戈铁马奔驰沙场的呐喊,身陷囹圄壮志未酬的遗憾,最后在情绪高涨的激昂气氛中结束。全曲的音乐语言、曲式结构及音乐风格都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陈添寿的管子与乐队《河山恋》、唢呐与乐队《腾飞》,都是难得的好作品。《河山恋》通过管子与乐队的协奏,表现人民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乐曲波澜起伏,峰回路转,丝丝入扣,令人回肠荡气,让人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不由让人联想到中华民族正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腾飞》中唢呐与乐队的结合自然谐和,作曲家的笔触驰骋自如,旋律有时如行云流水,有时豪情激荡,有时雄伟壮丽,前后形成一松一紧、一张一弛、一扬一抑的强烈对比,表达了宏图大展,人民对前景充满信心的景象。这两首管子、唢呐与乐队协奏的乐曲之所以生动感人,不仅由于曲情十分引人入胜,还在于乐器的特性发挥得很充分。因为作曲家本人又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管子、唢呐、箫演奏家,他对这些独奏乐器的表现性能及与乐队的配合驾驭得十分得心应手,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惋惜的是,这位才情横溢的作曲家兼演奏家10年前因突发脑溢血不治而逝。虽然他未看到香港回归祖国的盛况及10年来的繁荣发展,但他的乐声却一直回响在回归祖国的香港,如今又在首都乐坛上奏响。作曲家若九泉有知定会感到欣慰不已。
  艺术的力量在于形象。这台音乐会的作品都呈现出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为人称道。古筝协奏曲《潇湘水云》是作曲家兼指挥家阎惠昌根据同名古琴曲改编创作的。古琴曲《潇湘水云》为南宋浙派琴师郭楚望作。当时元兵入浙,琴家迁居衡山附近潇湘二水合流处,常泛舟江上,欲望九嶷山头而为白云所蔽,遂作此曲以抒写其远离故土之痛与身世之感。阎惠昌以这首琴曲为素材,构思新颖,不落俗套,充分发挥了古筝左右手的演奏技巧。乐曲表现的是水光山色,却又凝聚着人的丰富感情。古筝演奏家张美玲以娴熟的弹奏技巧演绎得意气纵横,使人感到沉重,但又感到充满了希望。作曲家陈锦标的合奏曲《弦外之音》也别具新意,是他受新声国乐团为举办“岭南音乐讨论会”及“岭南群英会”音乐会的委约之作。作曲家撷取广东音乐的特色,全曲素材简练集中,结构严谨有致,配器精巧活泼,在句法、调性、音色对比等方面精雕细琢。作曲家将此曲命名为《弦外之音》,意思是在固定的音乐织体或旋律中引进一些附加声音,可能是乐音或乐器音,不失为民族管弦乐的创新之作。像水潭中投入了一块石头,余音悠然,激起层层涟漪。
  合奏曲《春》是这台音乐会的压轴之作。作曲家卢亮辉的这首作品由《春晨》《春游》《春颂》三部分构成,表现了对春天景色的赞美和歌颂,同时对未来充满憧憬。乐曲像一首细腻的抒情诗,或婉转悠扬,隽永遥邈;或如歌如诉,淬砺奋发,无不充满了作曲家内心真挚的深情。这股不绝如缕的情思沁入听众的心田,流溢着对春天和美好生活的赞颂。正是:国乐新声颂回归,新声国乐系祖国。
  
  冯光钰辅仁音乐学院院长,原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3月10日下午,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联共同主办的《国乐飘香——徐沛东广东音乐新编》作品集、CD专辑首发式暨作品音乐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室内乐厅举行。   广东音乐是具有浓郁岭南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清新明快,优美流畅,雅俗共赏,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中,广东音乐在国内乃至海外被称作“国乐”。徐沛东表示,自己从1979年就开始积累广东音乐的原始素材,20多年来,他不但是从一些已故的广东民间老艺人口传心
[美]马克·邦兹/文 钟子林/译    这篇译文选自[美]哈佛大学马克·伊文·邦兹于2004年出版的《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本)中的两段文字,它们各有标题“现代主义”(第355—357页)和“后现代主义”(第440—444页)。鉴于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涉及对西方音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国内对它又有不同理解,特别是对约翰·凯奇,有人认为他是现代主义者,有人认为他是
(一) 胡琴之革沿  “胡琴”这个名称,在现代是所有民族拉弦乐器的统称。如常见的高胡、二胡、中胡、京胡等都可归于胡琴之列。而传统的胡琴是指丝弦的二胡。它以木(竹)做成圆形的琴筒,插上琴杆和榫,在琴筒上蒙上蟒蛇皮。用幼竹拉上马尾为弓,再张上两根丝弦便可拉出声音来。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是这样记载胡琴的:“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元史《礼乐志》叙述了它的形制,“胡琴制如火不思(乐器)卷颈龙首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带着竹山教育工作者如何坚守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初心、怎样担负起推进贫困山区教育现代化的使命这两个问题,竹山县教育局党组带领54名乡镇中心学校和县直学校校长、机关股室及内设二级单位负责人,走进清华大学,举办了为期5天的竹山县中小学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  “本次研修活动旨在解放思想、
那是1998年的初冬。王品素先生的女儿瞿晓丹在电话那头传来了低沉的声音说:“我妈妈在12月11日8点30分去世了……”12月28日,我们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告别大厅送了王先生最后一程,这么多年过去了,那被哈达和菊花簇拥着的她的遗容、大厅的庄严和凝重仍历历在目。     王先生早年学习西洋美声唱法,多年从事传统美声唱法教学。遵照文化部指示,上海音乐学院在1958年开设了民族班,从此开始为少数民族培养声乐
我的一生似乎都与陶行知有某些缘分。  我的祖籍是浙江湖州,但出生地是安徽芜湖,与陶公的家乡同属于皖南美丽水乡,是为先天的乡谊。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就非常仰慕这位乡贤,晓庄师范、小先生普及教育、山海工学团乃至孩子剧团,等等,都是我们谈兴甚浓的话题,堪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陶公是金陵大学20世纪10年代的高材生,我于1946年也就读于金大,虽然资质鲁钝而且相隔30多年,但多少已产生若干学谊情结。当
2005年8月,北京,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美国美声国际歌剧中心联合举办了卡罗·贝尔冈齐北京2005美声国际歌剧大师班。卡罗·贝尔冈齐是我国有史以来邀请讲学知名度最高的世界级声乐专家,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男高音的典范,被誉为“威尔第歌剧的权威解释者”、“世界意大利美声唱法大使”。在近二周的时间里,贝尔冈齐大师毕其55年的舞台演唱所积累的歌唱经验,从声音的运用、乐句的处理、作品人物的感情分析、
4月1日,黄冈市首家县级少先队名师工作室“蕲春县满天星少先队名师工作室”在蕲春县实验小学举行授牌启动仪式。据了解,这是黄冈市首家县级少先队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主持人由“湖北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县少先队总辅导员胡胜林担任。蕲春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县少工委主任王瞻和团县委副书记、县少工委主任李响向胡胜林授發工作室匾牌。胡胜林介绍,工作室承担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培养和少先队小骨干培养、少先队学科建设、
丙戌年元宵节,首都北京迎来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及专场表演。  这次活动一改过去完全以实物见证展览主题的做法,而请出当代活态的传统文化扮演主角,并让观众透过图片、图表、文物、实景、演示等的“物质性”感受体验到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中积累下来的知识技能、表现形式、审美习惯、民俗礼仪等“非物质性”的文化含量。展览以宏大的规模、宽广的视野、丰富的内容十分集中地展示了
全国首届“音乐评论学会奖”评奖结果揭晓  本刊讯2007年6月10日,全国首届“音乐评论学会奖”评奖结果在安徽省黄山市揭晓。评奖结果于6月13日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的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第二届年会上宣布,并予以两周的公示。  本次评奖活动收集到来自海内外的各类稿件共计100篇。为了办好首次评奖活动,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组织了由11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评委会主席:王次炤。评委会成员:王次炤、王安国、伍国栋、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