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歌之母”陶晓清真诚和创意是我对音乐的标准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zj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晓清


  台湾资深广播人,作家亮轩(本名马国光)之妻,音乐人马世芳之母。从1975年开始陆续在自己的节目里播放年轻人的原创歌曲,引领了1970年代台湾民歌运动,被誉为“民歌运动之母”。从广播圈淡出后,她在2010年取得了加拿大海文学院的谘商证书,成为合格的心理谘商师,是海峡两岸心理谘商课程的领头人物。
图/七七

  1975年6月6日,台湾歌手杨弦和胡德夫在台北中山堂举办新作发布会暨“中国现代民歌之夜”演唱会,上半场都是台湾当时流行的西洋各国民谣,进入下半场,杨弦开始唱自己的歌——将余光中的诗填入自己写的曲中,《乡愁》《江湖上》《民歌》等歌曲在这场演唱会上推出。
  在当时的台湾,“旧上海”式风花雪月的歌曲、日本及西洋的翻译歌曲、琼瑶“三厅式电影(客厅、饭厅、舞厅)”的相关歌曲大行其道。杨弦的创作跳脱出原有框架,余光中的诗纯美简单,杨弦曲调甘美清丽。歌手、乐手的通力配合使得这场民歌演唱赢得了两千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余光中事后评价:“至于杨弦的歌曲自命民歌,也无非是向往其清纯天然,有意表示与当代的流行歌曲划清界限而已———正如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借乐府民谣来重振唐诗一样。”
  时任中国广播公司主持人陶晓清是台下鼓掌的观众之一,她向杨弦要来了卡带,在自己的节目《热门音乐》中播放了三首歌。此前,《热门音乐》只介绍西洋流行音乐。陶晓清一度担心遭听众非议,没想到来信都是赞美,也有听众分享自己写歌的经历。陶晓清意识到台湾社会已经有一股创作音乐的能量在酝酿,她邀请听众寄来自己的作品,开始推廣本土民歌。作为民歌最早的推广者,陶晓清被称为“民歌运动之母”。
  19岁时,还没毕业的陶晓清已经在中国广播公司担任主持人,是当时最年轻的电台主持。她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爸爸拉胡琴,妈妈弹风琴,平时的家庭活动是全家一起唱歌。妈妈喜欢西洋歌曲,常常放着黑胶唱片教陶晓清英语。读书时,西洋歌曲排行榜每周必看,有同学问这周第一名是什么,她一定能唱出来。她进入校园电台主持节目,凭借超过同龄人的经验和声音掌控力进入中国广播公司,主持介绍西洋音乐的《热门音乐》。正式工作后,她开始系统学习西洋音乐知识。电台提供原版唱片,也可以买外国杂志,她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唱片渐渐堆满了家里三面墙。
  听众大多不是专业的歌手,寄来的卡带甚至连合格的demo都算不上。有的曲子不错,陶晓清会拿给会写词的人,有的词不错,她会找能谱曲的人,“你看看这个词会不会有灵感。”有的词曲都有了,声音不好听,她会去找歌手唱。“在民歌时期,我就像一个媒婆,在民歌还没有那么多唱片给我们用的时候,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推广),每个环节都是一种创意。”
  1976年,陶晓清在淡水文理学院组织了“民谣演唱会”。歌手李双泽扛着吉他,拎着可乐瓶,上台便说:“从国外回到自己的土地上真令人高兴,但我现在喝的还是可口可乐。”他转向舞台上刚唱完英文歌的同学,不客气地问:“你一个中国人,唱洋歌,什么滋味?”他怒砸可乐瓶,唱起1948年李临秋作词的《补破网》。这首歌因“传播灰色消极思想”在当时已被禁唱。当晚过后,台湾大学校园开始了关于“唱自己的歌”的讨论,民歌运动愈演愈烈。草地上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抱着吉他轻声弹唱,成为1970年代末台湾校园中的一个缩影。《再别康桥》、《雨中即景》、《阿美,阿美》、《兰花草》等歌曲风靡一时。
  1977年5月6日,新力公司、新力文教基金会与台北市阳明扶轮社合办的“金韵奖青年歌谣演唱大赛”开始接受报名,商业化正式进入民歌运动。尽管只举办了五届,但陈明韶、齐豫、王梦麟、苏来、邰肇玫、李建复等民歌中坚力量都因此脱颖而出,成为台湾乐坛的重要人物。
  在推广民歌的过程中,陶晓清和众多民歌歌手成了朋友。她家的客厅也成了台湾民歌的“重要集散地”。吴楚楚、苏来、彭国华、李宗盛、蔡琴、邰肇玫都是客厅的常客。陶晓清的儿子、电台主持人马世芳记得,民歌运动时期,陶晓清创办了很多串烧形式的演唱会,歌手都还是大学生,在他家客厅商量,谁有新作谁来唱,每次演出结束会复盘找优劣,分析这是环境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原因。
  苏来在这里遇到了席慕蓉,女诗人口头授权他演唱自己的诗,苏来出了张席慕蓉诗的专辑。读中专的李宗盛在一群台大学生中并不自信,还曾找陶晓清聊过许久,离开时留下了全是红字的成绩单。多年后打扫房间,陶晓清才发现。
  成为广播人后,马世芳才明白了陶晓清推广民歌的意义。他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民歌运动最珍贵的地方在于提供了一块土壤,让所有人有了交集。张艾嘉和李宗盛,张大春和李寿全,若非民歌运动,他们的名字绝不会出现在一张唱片上。其实这些歌曲的制作班底和当年邓丽君、刘文正的班底是一样的,只不过原创为音乐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让产业升级。
  在堆积成山的卡带中,陶晓清不时惊讶于台湾青年对情感的表达。她听到了赖西安作曲,马兆骏、洪安达作词的《散场电影》:“我们因不了解而相识/我们因了解而分离/在人潮中不必说些什么/因为我们再也听不见……”陶晓清说:“在恋爱之中,要向别人说再见了,用这样的场景去写当下的心境,这是从前台湾流行歌曲里没有过的。”她也喜欢邓禹平写的《下雨天的周末》,“喜欢下雨天、喜欢周末,因为这样可以撑一把小伞,可以和你走得好近好近。讲初恋的甜蜜,至少在当时的台湾,我们在流行歌曲里没有感知到这样的真诚。”
  在陶晓清看来,真诚和创意至今仍然是她判断音乐好坏的一个标准。但什么是真诚、什么是创意,“这个东西是一种直觉。音符就是这么七个,从古到今却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人写过那么多好听的歌了,而且仍然有那么多好歌源源不绝地继续出现。”
其他文献
杨临风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曾就职于波士顿咨询公司(BCG)。  起初,他以哈佛数学学霸的认知带着一群毕业于世界知名院校的学霸回国做公益,帮助中国农村的学生体验人机交互的学习方式。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他发现这种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设备并不能改变课堂的形式和教学模式,更不能改善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社会问题。杨临风意识到核心问题是要帮助中国的孩子在适应中国教育体系的情况下,既学
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对一些可能发生的失去。未经“充分悲伤”的失去,人们往往难以释怀,而那些重大的挫折和丧失,若没有被充分哀悼,常常在人们内心滋生创伤与忧郁的种子。  我一直很喜欢小动物,小时候父母不让养大型、难养的猫狗,我只好在每年开春的时候,在街边买下那种1元一只的小黄鸭。那时候,我并不清楚,从幼仔开始被单独饲养的鸡鸭,很难存活到成年。单纯出于对小动物的热爱,我每年都会买两只回去。  于是,
父亲1922年10月出生于山东海阳,1942年参军,参加过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多次立功受奖。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撰的《开国将士风云录》中,有一篇是专门写父亲的。  解放后,父亲转业到江西省公安厅,那时我三四岁,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厅里放电影,如同过年。每个干部家庭只有两张票,处里的票由父亲负责分发,但他并没有把好位置留给我们。我们总是坐在很远的地方,根本看不见银幕,只能带着小马扎跑去坐在前排过道两旁
从左到右:张淑贞、刘东风、谢云峰、樊其扬 图 / 北京乐退族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这一天晚上是个例外——65岁的张淑贞拿过手机,打开抖音。过去,在这样从凌晨1点开始就没再睡着的失眠夜,她会从床上坐起来,望着窗外,思维异常活跃。生命的时间线浮现,她逆流而上,回忆年轻的往事,触碰那些不愉快的记忆留下的疙瘩;顺流而下,她想到了衰老与死亡,一阵恐惧感袭来。而这次,她没有多想,径直找到公司的抖音账号。  她最
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读本科时,瞿骏隔三差五搬个小板凳到老校区的大门口坐上一小时,看着门口熙熙攘攘的人流,听上海爷叔、老阿姨们在那里吵架拌嘴、吹牛皮。  老校区靠着苏州河,沿河一带是老上海的棚户区。到深夜,他有时会顺着河岸兜马路——光线昏黄的路灯下,形形色色白天看不到的景象从各自隐藏的角落里冒了出来。    “你对生活越有感知,你对历史也越有感知。”忆起学生时代的自我训练,这位39岁的历史学教授津津
吴彦姝 1938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国家一级演员。18岁考取山西话剧团,成为话剧 《刘胡兰》 的主演,多次进京汇演。退休后重新进入电影圈,因 《搬迁》 获得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凭借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 《相爱相亲》 两度入围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图/本刊记者 姜晓明  优雅和侠气在80岁的吴彦姝身上合二为一。  母亲是民国时期的大学生,主修中国文学,兼修家政,课堂上教的是“怎么做一个
沈复乘舟登场  从苏州三元坊附近的人民路转入沧浪亭街,石板路与葑溪傍行。傍晚将近6点的光景,沧浪亭与可园的游人已散,偶尔有几人徘徊,不甘心地询问还能否参观。穿制服的人在关闭的可园门外架上灯光,攀在高处调试。两三个保安在桥头百无聊赖地抽着烟,顺便同水果摊老板闲话:“你怎么把别人的位置占啦?”载着青梅、黄梅、乌梅的车子靠停在桥头,旁边是一架旧式骆驼担子。沧浪亭的门不时打开,工作人员进进出出。上了妆的男
“你也被普雷纳神父摸过吗?”一次老友聚会,朋友的发问让少年时期被性侵的阴影又漫上亚历山大的心头。  年少的亚历山大自我消化了好几年才鼓起勇气将遭遇告知父母,而家人的反应是:你都17岁了。现在,他成了一位成功的银行家,看报时发现普雷纳依然在里昂教区任职。愤怒与恐惧驱使他向教会申诉,并幸运地得到了妻儿的支持。普雷纳与他会面后,爽快承认了当年的性侵行为——不止一次、不止一人,但没有歉意,反而诉说恋童的痛
让英拉滞留国外,才是对军政府最有利的选择  1月5日,泰国前总理英拉·西那瓦被拍到现身英国伦敦著名的Westfield商场,并与一名女顾客合影。英拉当时身穿杏色外套、手挽粉红色名贵鳄鱼皮手袋,笑容满面,看起来心情不错。显然,英拉已经逃亡到了英国,至于她是以何种身份待在英国则没有定论,有说是申请政治庇护,最新的说法是申请了英国的企业家签证,这份签证足以支撑她在英国停留3年零4个月。  英拉是泰国前总
“哦原来面包师傅很累”  人物周刊:回过头看,从出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至今,有哪些角色对你的表演产生过决定性影响?  张震:拍《牯岭街》时才13岁,表演是什么,那时其实并不是很清楚。但其中有几场戏令我印象非常深,自觉这是表演,并且表演是很有乐趣的。  之后是《爱神》。在那之前,我的拍摄经验不多,心思也不在当演员上,整个人是比较年轻、浮动的状态。拍《爱神》之后,开始对演戏有了目标,心想如果将来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