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普法工作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0003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律作为我国人民的生活准则,具有崇高而又圣神的地位;但只有人民都懂得法律之后才能运用法律,依法行事。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法律的逐步完善,我国法律在理论界已经取得辉煌成绩,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民众的法律知识还很少、法制观念淡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意识还不强,这些都造成我国法律在实践层面上的贫瘠。实践上的贫瘠必然造成理论上的空洞,以至造成法律的发展远远不及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从而发生更多的纠纷、侵权事件。所以,法律的成熟是实践层面上的成熟,实践对理论具有反作用,只有这样,我国法律理论的建设才会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我国人民的权利不受侵犯。
  关键词普法 法律知识 法律理论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200-01
  
  其实普法教育跟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少有些相通的地方,只不过由于不是主流意识形态而对其重视不够;表现在政府进行普法教育时大多都是走过场,没有认真调查当地人民的法律知识、意识水平,只是发发传单,顶多再派几个工作人员在现场解解疑,但也只有12.4宪法日两天的时间而已,实际上是雷声大雨点小,拿着芝麻当西瓜;还有就是普法工作的一刀切,普法的内容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而采用不同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带给人们有用的法律知识,人民都是乐于接受能维护自身权利的法律的。
  那么普法工作到底应该怎么来做呢?以下是我的观点。
  首先,普法工作应该有明确的责任单位。现在进行普法教育工作的主要单位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各级政府机构当中的司法工作部门,比如司法局,其次就是一些志愿者机构和法律讲师团体。这么多的单位机构来进行普法,显然都会敷衍了事,因为我这个单位干得好不好又没有适当的奖励,相反功劳还有可能被其他单位抢去,那我又何必呢?抱着此种心态进行普法,最终会使普法工作陷入形式化,领导说说话,开个大会就算是普法工作了,这样的工作纯粹是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其实,只要把普法共作落实到具体单位来,实行归责制,那么普法工作的效果和程度都会好很多。那么,该由那个单位机构来主持普法工作呢?我的意见是司法局最好,因为人民法院由于其特殊性,要保持工作人员尽量少接触社会人员,并且人民法院自身的工作任务也是相当繁重的,所以不再适合承担普法工作。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案件进行追诉、监督,并且对政府的各级官员也进行着监督审查,可以说工作任务也是相当繁重的。而司法局则不然,司法局主管律师以及主持司法考试等,可以说机构齐全但任务较少,由司法局来担任普法工作的主要责任单位是合情合理的。
  其次,实行适当的奖励机制。即使普法工作不由司法局来承担主要责任单位,实行必要的奖励制度也还是非常必要的,大赏之下,必有动力。如果把普法工作的效果纳入单位领导的政绩考核之内,如普法工作做好了的对其优先考虑升迁等,那么各单位必定会更加重视普法工作,从而认真做好普法调研,了解老百姓的真实情况,并且跟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途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教育工作,这样普法工作才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第三,反对形式化,反对远离生活。现在很多老百姓都这样形容我国的普法工作“来时一阵风,去时影无踪”,过去我国的普法工作大都形式化,最明显的表现是“拉大旗,作虎皮”现象,把普法的横幅往那里一拉,派几个人发一大堆传单,大喇叭一吼,就算是普法教育了,这样的普法教育可以说一点效果也没有。与这个现象相连的是普法教育没有贴近生活,离生活太远了,对老百姓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样的普法,势必最终遭到老百姓的厌倦。在各个地方,进行普法工作之时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把枯燥的法律知识蕴藏于丰富通俗但不媚俗的娱乐文化活动当中,这样贴近生活之后,老百姓爱看了,也乐于接受普法宣讲了,达到普法的效果,当然贴近生活得方法有很多种,这里不一一例举。所以,我们在进行普法工作时一定要注意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联系老百姓,因为老百姓才是普法工作的主体。
  第四,建立完善的普法工作反馈机制。这个上海前些年做的比较好,他们是通过“一听、二看、三询、四评”的方式来进行普法工作的效果反馈的。听,主要是听取被检查单位就本地区、本单位开展法制宜传教育工作情况的汇报以及典型经验介绍;看,就是查阅、观看被检查单位的法制宣传资料、专题片和典型材料;询,就是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被检查单位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情况;评,就是根据检查验收的标准对被检查单位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普法工作效果的全面反馈。其他地方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普法反馈机制,但一定要较为全面地反映普法工作的效果。
  第五,制定普法标准。长期以来,对于普法工作一直没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出台,使普法工作在不同的地方实施时会大相径庭,制定一定得标准即实施细则,有利于各地方更加有序地开展普法共作。制定标准不代表一刀切,这个标准只是一套完整的普法实施细则而已,对各地方普法工作的具体事宜不会干预,是普法工作普遍与特殊的结合。这个标准可以包括全国人民都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法律知识,对各个特别行业的普法,什么样的程度叫做“普及”法律等。这样,更加方便了各地方普法工作的开展。
  总之,普法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想做好很不容易。虽然前人已经开拓出一些普法的途径,但这与我国的的实际情况比起来还是远远不够的;普法工作没有较为完善的工作案例可循,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多来探索一套完整有效的普法工作方案,推进我国普法工作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其他文献
摘要在呼声日高的中国政治参与中,政府处于怎样的位置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本文简述了市场经济与政治参与的关系,并将政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过渡到政治参与,指出我国应该走政府主导下的政治参与之路。  关键词市场经济 政治参与 政府主导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156-02    肯尼斯·阿罗指出,政治参与与市场机制是民主制度中社会选择的两种基本方式。
摘要在宗教学领域里,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宗教观中的优秀成果,并克服了其旧有的本体论思维方式,科学地阐明了宗教产生的根源及本质,从而实现了宗教批判的革命转向。本文试从二者宗教思想的区别中,说明马克思在宗教批判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从而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异化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81-01   
摘要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本文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教学、学生认识等多方面剖析了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探索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223-02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
摘要应收账款质押是应收账款融资的一种形式,具体是指应收账款债权人将其对债务人的应收账款之债权向银行等信贷机构提供质押担保的行为。2007年颁布实施的《物权法》增设了此种新型的权利质押,无疑成为我国《物权法》的一大亮点,同时也为应收账款融资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制度土壤。本文试在分析应收账款质押相关基本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其在我国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应收账款质押制度的有关建议。  关键词
摘要对刑事诉讼中的审前羁押实行监督,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监督职权,但无论是理念还是制度层面,都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本文以“躲猫猫”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看守所非正常死亡事件切入,从“民主”与“法治”的视角,提出了当前检察监督审前羁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建议在现有机制下,从观念、立法、制度等层面加强对看守所的监管力度。  关键词躲猫猫 事件审前羁押 检察监督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
一、我国刑罚制度改革    恩格斯曾说:“法不仅必须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还必须是不因内在矛盾而自己推翻自己的内在和谐一致的表现。”因此,我国刑罚制度也须在自我否定中不断完善。我国刑罚制度改革的基础有以下几方面:    (一)刑罚目的  关于刑罚目的的学说有三种。一是报应论,主张刑罚应单纯作为对犯罪危害社会的一种报应。二为功利论,主张刑罚目的应着眼于未来,预防罪犯再次犯罪并预防其他犯罪。我国采取第
摘要哈特教授作为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开创人,创立了法律概念规则说。他在保留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基本观念的同时,创新性的将当时英国盛行的牛津日常语言分析学派的语义分析方法运用到法理学中,认为法体系的核心是两种规则——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的结合。他的理论批判了奥斯丁的“命令说”,将承认规则引入其中从而完善并发展了法律实证主义。本文将从哈特的承认规则展开,分析法律的外部视角到内部视角的转化以及相关的内容。 
摘要本文结合冯某举报禾丰村截留青苗补偿款上访案,就检察机关如何彻底做到罢访息诉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以期为相关司法工作的开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罢访息诉 检察机关 司法工作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288-02    一、案情  2007年12月10日,举报人冯永祥持四张共104万元由增城市永和镇禾丰村出具的收据复印件,到我院控告禾
摘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状和渎职侵权案件的客观特点内在地要求渎职侵权检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指出发现难、取证难、处理难、阻力大的“三难一大”困扰着渎职侵权检察的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破“三难一大”的窘境要求对法治宣传教育机制、案件渠道机制、考评机制等渎职侵权检察业务机制进行系统创新。  关键词科学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渎职侵权检察  中图分类号:D926
摘要中国国内伦理学界自20世纪80年以来逐渐达成了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共识,即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本文目的在于重新确立伦理学终极价值,廓清伦理学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自由选择伦理学公正国家  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09-01    伦理学,同哲学一样起源于人类对自身存在及对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