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来源 :启迪与智慧(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s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核心素养背景下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分析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探究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优化策略,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其他文献
<正>厦门市海沧区东孚中心小学有幸成为海沧区“发展中学校提升工程项目”小学英语基地校。两年来,学校共开展了12次专场活动。这些活动有别以往,名师与种子教师同台异构,种子教师回校后通过集中研修的形式组织本校学科组开展研究活动。因疫情缘故,我们还探索出线上与线下双线研讨结合的新模式,教师参与面广、研讨深入、
期刊
“教—学—评”一体化即对教师教、学生学、课堂评三者统一设计,立足共同学习目标,让教学活动建立在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新课标对英语课程明确提出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教师需贯彻落实课标精神,积极构建高效英语课堂。本文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为落脚点,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构建要求,提出精准教学目标,完善课堂教学内容,科学优化教学设计,全面实施教学评价四个教学策略。
期刊
“教学评”的一致性有助于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以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教学评”理念进行深入阐述,并基于小学英语学科特点,从“教”“学”“评”三个维度解读深化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这对构造良好的生态学习环境,强化英语教学成效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突破了局限性,更加考验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创新能力。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而言,单元整体教学是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整体规划的一种教学模式。单元整体教学突出语言运用的整体性,并以促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更利于突出英语学科的语言属性,为教学模式和课堂效率的优化提供了准确方向。本文就以单元整体教学为依托探究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实
期刊
目的 探讨脑络欣通(NLXTD)含药血清对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焦亡及血管新生的影响和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BMECs体外培养,分别经OGD/R诱导、NLXTD含药血清处理及si RNA转染caspase-1,设置Control组:BMECs+10%空白血清;OGD/R组:BMECs+OGD/R+10%空白血清;NLXTD组:BMECs+OGD/R+10%N
期刊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是基于新课程改革趋势而出现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它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学评价的统一整合,有助于落实新课改的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文聚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探索了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建构路径,以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6“In a nature park”的Story Time部分为例,把教学评价嵌入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期刊
英语是小学阶段教育体系中的关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想要有效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总体质量和水平,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词汇、语法、句型”等知识点的教学外,还要立足“教学评”来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良课堂样态,使学生能够形成新课标所提出的“英语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是当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路径之一,教师
期刊
<正>《春江花月夜》源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的“古诗词诵读”专栏,它是一首由初唐诗人张若虚所创作的乐府诗,清代沈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它为“孤篇盖全唐”,闻一多先生以“诗中的诗”盛赞了其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而这一首“诗歌中的诗歌”究竟有何独特之处?本文以《春江花月夜》为例,从诵读、意象和诗歌中的矛盾等为主要方面,对高中语文诗歌中的审美教育策略展开探索,让学生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感知其自
期刊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成功塑造了“月”这一经典审美意象,也为唐诗中如何建构典型意象提供了重要启发。从唐诗意象的密度来说,这种成功主要依赖于对同一个意象在全篇中疏密相济地安排;从意象本身的属性来说,得益于对其动态特征出神入化的运用。“月”作为统摄全篇的核心意象,与“春”“江”“花”“夜”形成“五位一体”的和谐共生之貌,共同建构“孤篇横唐”的基础。
期刊
《春江花月夜》作为张若虚的“孤篇横绝”之作,千百年来因其绝美之境、深沉之思、和谐之韵为世人所称颂。全诗由自然壮丽之实景转向沉思渺远之虚境,用虚实相接的艺术构思,表现了诗人由美景之乐转为内心之孤的情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