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请”七纵解浮力七惑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94668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浙教版八上“水的浮力”是初中科学教学中疑难点最集中的,它既有概念又有原理,有教师也因疑难点太多而讲不透彻,因而效果不佳.现在仅借用一套学生设计的装置就能直观、形象地解决他们在浮力学习中七处疑难点,真正起到七“请”七纵解浮力七惑之功效.
  关键词: 浮力;概念原理;解惑
  尽管“水的浮力”在小学科学里学过,但因认知水平的原因,他们还是一知半解.所以,如何讲清、讲透疑难点是这节课的核心.剖析教材,笔者发现疑难点所在处.一是对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难理解?二是浮力大小可以用“称重法”测出,为何还要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三是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四是物体浸入越深,弹簧秤的示数越小,为什么说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的深度无关?五是物体排开的是液体体积,为什么想到测的是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六是排开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体积有何关系?七是重1N的水能否产生比1N还大的浮力?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的学习.因此,这节课通过“七请”装置图来理清这些问题,这一情景好比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不过现在是“请”非“擒”,而“纵”可理解为消化.并且“请出”的是同一套由学生自己设计的装置,这对学生理解和领悟疑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一“请”一纵解下沉物体有浮力之惑
  众所周知,漂浮在水中的物体是因为受浮力作用.那下沉的石块呢?若有浮力,它为何还会下沉呢?请设计方案来证明.
  方案一:“请出”学生设计的装置图,图1(b)与图1(a)读数不同,说明了物体除受到重力和拉力外还有一个力,因为读数减小,所以另一个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方案二:借助于受力分析,它受重力、拉力和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浮力,而在其他液体中呢?把图1(b)杯中的水换成酒精,读数也是比空气中小.可见,物体下沉在酒精中也受浮力作用.因此,在液体中,不仅浮着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这样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评价,讲透了这一疑点,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2 二“请”二纵PK“称重法”与“公式法”之优
  根据上述情况,下沉的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就是弹簧秤减小的读数,也就可以计算出浮力的大小,F=G-F1(F1表示物体在水中的读数).而漂浮着的物体呢,当然可以用二力平衡来解决,只要测量其重力,即可得出浮力大小.这时,又一个疑点产生了——为什么还要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呢?
  大家知道,原理、定律等往往是普遍适用的,而上述“称重法”是否可以解决所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呢?此时,让我们“再请”图1(b)中的烧杯,将手指插入水中,你能测出受到浮力大小吗?显然,“称重法”无法测出手指浸入水中时受到浮力的大小.当然,也无法测量人在水中露出头部时所受到的浮力大小.而“公式法”能算出大小,其优势很明显.
  为了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接下来要探究浮力跟哪些因素有关?这样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有非搞清不可的趋势和动力.正如布罗姆所说的,“学习的动力,在于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其实,学习科学最重要的是揭示本质和规律.
   3 三“请”三纵猜想浮力影响的因素
  浮力大小会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让我们“三请”装置图1(b),将物体慢慢浸入水中,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首先,观察上面弹簧秤读数的变化情况.显然,读数的变化就是浮力大小.再观察下面烧杯中,变化的物理量有:杯中水的体积,物体浸入的体积,物体浸入的深度.当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也有可能是物体的密度.然后,把杯中的水换成酒精,发现在浸入相同体积时,弹簧秤读数发生了变化,可见,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紧接着,将烧杯中水倒掉一部分,再重做上述实验,观察发现,浮力大小与杯中水的多少无关.然后再将物体换成同体积的其它物体验证(与物体的密度无关).通过验证猜想因素,得出影响因素有物体浸入的体积、物体浸入的深度、液体的密度.这些因素真的都会影响浮力大小吗?这还有待于检验.
  因为观察对象明确,方案可行,恰当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体现了新课程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理念.
   4 四“请”四纵排除影响浮力的因素
  上面排除了液体的质量和物体的密度两因素,还剩下了深度.让我们“四请”装置图1(b)的实验,用手托住杯子,缓慢地向上抬起,仔细观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情况,发现弹簧秤读数是不断减小.同时观察烧杯中物体浸入水中的情况,浸入的深度不断增大.于是得出:物体浸入水中的深度越深,浮力越大.但当我们继续把杯子向上抬起,直到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即使继续增加深度,弹簧称的读数也不再发生变化.于是又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浸入的深度无关的结论.疑点再次产生——到底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浸入的深度有无关系呢?学生认为,物体浸没前浮力与深度有关,物体浸没后浮力与深度无关.这一结论可能因没有抓住本质问题而导致的错误.
  请看图2,当物体(空心的)浸入水中过缺口位置时,深度断续增大,此时的浮力反而先减小后增大,最后保持不变.那么,除了液体密度外,影响浮力大小本质的因素是哪个呢?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为我们解决了这个核心问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从而找到了求浮力更普遍的规律,这为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扫清了障碍.
   5 五“请”五纵解开称量V排重力之谜
  当排除了干扰因素,得出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时,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定量关系呢?疑点再次暴露——为何在实验时要称出排开水的重力呢?“五请”装置图1(b)(将烧杯换成溢水杯),当再次把弹簧秤下挂着的物体慢慢浸入水中时,上面弹簧秤变化的读数就是浮力,而下面变化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上面变化的是力,而下面变化的是体积;且上面和下面均只有一个量在发生变化.根据分析推理,自然会想到它们变化的力有什么关系?所以要测杯中排开水的重力,发现两者相等.即: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这样分析、引导使学生在解决疑点问题的过程中产生顿悟,大有忽然开朗之感,使疑点彻底消除,不留后患.
   6 六“请”六纵明辨V與V之别
  阿基米德原理得出后,好象所有的疑点都解决了似的.其实,学生在运用过程中还是分不清V与V的区别.让我们“六请”装置图1(b)来解答一下这个疑点.仔细观察图1(b),把物体慢慢浸入,发现V小于V.当把物体恰好浸没在水中时V=V,当把物体浸没后再往下时V=V.若把物体换成图2空心的,当物体浸入到缺口之前时,V就可能大于V.这正如物理学家朱光正先生所说的,“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
   7 七“请”七纵验浮力比水总重还大
  在新课教学时,只用一套装置,经反复使用取得了“一图解六惑”的效果.且这方案是来自学生的设计,他们兴趣更浓.正如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所说,学生学习是一个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而同一图式比较稳定牢固,为有效和高效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为浮力复习时产生新的疑点(1牛的力能否产生比1牛大的浮力?)解决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我们只需“七请”装置图1(b),取一比杯内径稍小一些的圆柱形物体,悬挂在弹簧秤下面,缓慢浸入盛少量水的杯中,观察到水也竟然被排出来.所以,1牛顿水能产生比1牛大的浮力.
  图书,图在先,图最大的亮点是当知识淡出脑海时,它却能唤起你的记忆,将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七请”装置图不仅只是解决了7个疑点,并且通过“七纵”让学生对疑点得到充分的消化.七“请”七纵是一种教学智慧,它还达到了“深度学习[1]”带来的功效.这样的方法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开启学生想学的欲望,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白孝忠.促进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的策略探索[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9):9-11.
其他文献
摘 要: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物理实验要更关注低成本实验的开发,本文列举了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纸设计实验或将一些不明显的实验现象进行改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做好实验,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物理实验 ;纸 ;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
摘 要: 焦耳定律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实验之一,一直以来教师们都对电热与电阻和电流的关系进行着各种实验改进的尝试.从利用电阻丝对煤油加热,通过比较液体温度的变化来比较电阻丝产生热量的多少.到用电阻丝给密闭空气盒内的空气加热,看U型管中液面的高度差.除了无法定量研究以外,还出现了由于实验器材的复杂,导致学生理解上出现困难.为此,笔者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尝试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定量关系.  关键词: 自制教
学生在长度测量过程中提出:能不能直接测量硬币的半径,无法测量下水管残片直径,生活中的半径测量仪太贵等具体问题,利用数学: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任意三点决定一个圆,游标卡尺方
摘 要: 硬币翻转是生活情境中值得探究的物理现象.把一枚五角硬币夹在两枚一元硬币之间,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着,水平放置,让下面两枚硬币下落到另一只手的手面上,落下后发现硬币发生了翻转.通过实验对比,分析数据发现,释放方式和释放高度影响硬币下落时的翻转.  关键词: 硬币翻转;科学探究;力矩;情境学习  国际科学教育专家Derek Hodson[1]认为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学习科学(learning
美国中学物理教科书STC/MS是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cepts for Middle Schools(中学科技概念)的缩写形式,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思想武器,结合美国STC/MS教材的目标,就STC
设计一种能够测量烧杯固有频率和共振频率的系统,以实验烧杯为研究对象,结合传感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对受迫振动的理
本文对2018年全国高考理综Ⅰ卷物理部分分析整理,通过高考题折射出的信息为今后复习备考提供参考.
2018年北京物理高考压轴选择题,给出自由下落和竖直上升过程水平方向等效力方向不同,以及下落过程向东偏移距离6cm,学生直接运用给定条件求解即可.但学生并不清楚为什么水平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创建于风雨如磐的1919年,前身是一所英化私立学校。学校1980年被确立为江苏省重点中学,1997年成为南通市区首家通过验收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4年,
纵观江苏十年高考中关于“万有引力与航天”的考查,从考查的内容、形式、方法、结果视角去研究不难发有一个一致明了的规律,即年年要考且以选择题为主、难度定位不高、形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