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回归常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li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纠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奇招异术,语文课堂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这些新理念牵动着我们的每一节课,课上如不采取各种花哨的手段,似乎就不足以体现这些新理念。殊不知,为了这些新理念,许多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抛弃教学中一些比较好的做法,致使语文课堂中出现顾“此”失“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走向另一个极端。
  1.气氛热烈——顾了“活跃性”,失了“沉默性”。许多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公开课、优质课、赛课等以“秀课”、表演为主的活动中,人们总是在为热烈的气氛、活跃的场面而大加赞赏,认为这就是好课、成功的标准。大多数教师一般不愿意看到“沉默”现象的,而是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特别是采用讨论式教法的课堂,沉默更是令人担心。其实,沉默并不表明教学的“卡壳”,也不表明讨论活动的失败。但往往课堂上一出现沉默现象时,教师便产生急躁情绪。
  2.本位颠倒——顾了“艺术熏陶”,失了“语言训练”。为了展示课堂教学魅力,显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标榜自己的多才多艺,许多教师把不同学科的内容引进语文课堂,有画画、有唱歌、有跳舞、有操作、有实验……表面上可算是五彩纷呈了,而扎实的语文训练却无法顾及,忽略了语文的魅力在于优美的语言陶冶情操。
  3.表扬并非是良药——顾了“表扬称赞”,失了“批评指正”。在赏识教育不断提倡的今天,常有教师不假思索地树起大拇指脱口而出:“你真棒!”“回答得真好!”“你比老师读得还好!”“你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了!”“你真是奇才,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大设计师的!”课堂上鼓掌之声不绝于耳,表扬和激励的手段层出不穷,即使学生的答案错了,教师也不直接指出,还要言不由衷地称赞一两句。岂不知,这种泛滥的表扬对于学生来说起不到任何的激励作用,反而滋长了学生不按要求去思考、胡乱发言的恶习。其实学生的这种信口胡说,随意应付的态度,实际上是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过多的表扬和奖励的后遗症。所以,教师一味地注重表扬和奖励,而疏于批评和指点的做法,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表扬和批评一样,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恰如其分。除了口头表扬外,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都是对学生的激励、鼓舞,只要老师根据不同场合,采取恰当的表扬方式,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释然:繁华殆尽,峰回路转,回归朴实,这样的风景独好。
  在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有幸欣赏了孙老师的一节语文课《金子》。孙老师的课可以用“原生态”来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淳朴自然,每一个环节都没有刻意的修饰,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听者赏心悦目,耳目一新。一起听课的老师几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原来课也可以这样上啊”。听课的教师无不深受启发和鼓舞。从中,我们也不得不反思我们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观摩课),有的要事先上两三遍,甚至更多,把课堂作为表演作秀的舞台。总是一味地借助课件、多媒体等手段,而忽略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精华做法。
  1.朴实的课堂教学以真实为境界。崔峦先生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这正是当前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很好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方向,做到“面向现实,课堂真实,教得朴实,学得扎实”,让语文教学回归常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朴实的课堂应以求简务本为风格。简单不是肤浅,而是厚积薄发,是以简单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与学生对等言说,是教师钻研教材和学生认知后的精彩生成。简单是一种境界,不追求表面形式的冗杂,而要挖掘内里的厚重。我们应采用剪枝的学问,以达到化难为易,在深入上下功夫,在浅出上做文章。平时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钻研学生,在课后下功夫。针对教材和学生,精设教法,以务本求真为原则,养成习惯,形成风格。
  3.朴实的课堂应以高效为支撑。目前,不少语文课为了体现教学开放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安排了过多的非语文活动,课堂教学盲目追求活动化,内容庞杂,喧宾夺主,直接造成语文课的低效和质量的下降。这些弊端,我们要予以摒弃,在有限的课堂上,我们必须充分抓住有效的时间,引领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要读进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情感,读出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自我构建、自我生成。在充分“读好文本”的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突破文本的限制,回归鲜活的生活,调动切身体验,发挥创造才能,提高认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吴桂军,教师,现居江苏东海。
其他文献
生命的姿态千变万化,让人难以捉摸。然而,就在这或卑微渺小或高大雄壮的众生百态中,总会释放出一些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声音萦绕在我们的心靈深处,让我们对生命肃然起敬,让我们从这生命的某一时刻迸发出的强大的力量中参透生活的真谛,那是牵动心灵的天籁。  无论是“清泉石上流”抑或是“鸡鸣桑树巅”,无论是“穿林打叶声”抑或是“惊涛拍岸”声,它们都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牵绊,它们所散发出的宁静恬淡或激
每年一届的张家港市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在金秋时节如期进行,成了港城教师学习他人、发展自身的一次盛会。正如第十九届“发现教学智慧,发展学生学力”这个主题,在课堂上,我们随时可以在师生的和谐交流中,感受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产生的闪亮火花,感受到学生在智慧的碰撞中的满满收获。  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沈周霄老师借班上的一堂《小说悬念制造的秘密》就是让我们见证智慧的语文课堂。  整合:教学选择的
苏轼的《游沙湖》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的推荐作品。作为选修教材中的选文,而且还是推荐篇目,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得不到重视。通常都是学生读读,教师简单地提提文言重点字词,就不了了之了。  但苏轼的《游沙湖》,如果教师不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要想深层次地理解是比较困难的。  凡文章皆有主旨,或传情,或说理,或言志。游记散文也如此。我们学过的《游褒禅山记》告诉我们做事要尽
《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正因为这样,有道德之人,皆效仿水的柔性,温良谦让,广泛施恩却不奢望报答。我曾经一直试着给教育找一份感觉,找一个定义,能用自己的独特感受去阐述教育的内涵,而“水”给了我思考的方向。   作为老师的我们是否能带着这份柔性,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呢?   之前看过这样一个案例,给我很深的印象。教室里,同学们紧张地进行期中考试。突然,最尴尬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小
教学行为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人格特征、教学技能、教学实践知识与智慧,应对具体教学情境与问题的诸多因素所采取的教学操作方式的总和。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以下三种教学行为较有效,列举出来以供同仁参考。  一、发挥备课组集体优势,彰显老师个性风采  教研组是学校学科教学的一个专业性基础组织,是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学科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科研成果的基本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明代最有名的文学家之一,世人称其散文“明文第一”,他的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那些怀人散文。这些作品清新质朴,感情真挚,流传甚广。有《亡儿孙圹志》《女二二圹志》,有《思子亭记》《畏垒亭记》《世美堂后记》,有《王氏画赞》《先妣事略》《项脊轩志》等,写到了祖孙情、夫妻情、母子情、父子(女)情等人间至情。钱基博先生指出,归有光突破前代大家,独树一
一、低学段学生写话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学段写话教学的要求明确,强调学生写话的兴趣和个性化的感悟体验。但是,低学段写话教学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目标不清、训练方式不多等问题,改进写话教学势在必行。低学段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句子,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挖掘教材的“训练点”设计写话教学,提升学生写话水平。   二、写话教学基本策略   写话训练从一年级下
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最忌讳“一窝蜂”“一刀切”,也不可能“复制不走样”,如果一味借鉴而不知变化,常常会徒有其形,“内里走样”。事实上,如果没有精心的教学安排,没有科学的小组划分,没有适宜的明确任务,没有研讨的养成氛围,所谓的“小组合作”反而会令严密的课堂出现“空洞”。“讨论”只是一种表象,而我们有时候又为了这“表象”,扼杀了学生思考的力量。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从“形闹”走向“神聚”?
俞平伯在《重印〈人间词话〉序》中说:“(《人间词话》)虽只薄薄的三十页,而此中所蓄,几乎是深辨甘苦、惬心贵当之言,固非胸罗万卷者不能道。读者宜深加玩味,不以少而忽之。其实书中所暗示的端绪,如引而申之,正可成一庞然巨帙。”由此可见,《人间词话》蕴含着庞大的学术理论。《人间词话》被誉为近代最具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2018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
课堂展示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回答问题、提交作业、个性演绎、集体讨论等,都是课堂展示的重要形式。展示是学生探知、分析、归结、醒悟的学习活动,学生会在具体展示过程中获得更深刻学习认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搭建课堂展示“大秀场”,给所有学生提供实践、巩固、创造的机会,让他们秀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一、课堂展示一个都不能少,让学生秀出自信  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需要端正教学身份,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