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女性社会角色与社会参与的中日韩三国比较研究(下)

来源 :湖北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ai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东亚女性社会角色与社会参与的中日韩三国比较研究》(上)的基础上,下篇尝试对20世纪后中国和日本在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现代国家进程中,对女性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参与变化进行研究。将现代国家进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现代国家建设的萌芽时期,日本自1868年结束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至1945年二战结束。中国自1912年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至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阶段是现代国家建设的成熟期,日本自二战结束1952年恢复主权国家,导入美国式政治制度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开始。中国自1949年开始导入
其他文献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创刊.以“知识”为资本,一代学问家以“舆论家”的身份起家.在经济困窘的情况下,陈独秀依靠创办刊物的“点子”所流布的“金字”
[摘 要]社区是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环境系统。本研究探讨在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有效增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感与自我效能感,持续优化社区服务路径并构建完善的社区老年心理服务体系。通过查阅中国知网、WebofScience中英文数据库,以“积极老龄化”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为关键词,检索2013年1月—2020年12月相关研究论文,发现积极老龄化视域下对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路径的研究尚有欠缺,存在国
小说写作虽是创作者个人情思在文本世界里的舒展,然而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仍不免受到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的影响.20世纪中叶是中国当代小说话语转型的关键时期,新的政治话语开始逐
[摘 要]从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东北近现代文学发展历史角度,梳理了新时期对于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的进展,在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的借鉴与突破,以及研究沦陷区文学与文化的学术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殖民化语境,对东北沦陷时期的话剧创作与演出进行了具体分析和阐论,指出东北沦陷区话剧既受到殖民化环境的限制,也在压迫中曲折生存和生产,一度出现大批话剧团体和较大的剧团,以及专门的话剧作家和新的话剧形式。沦陷区话剧具有
[摘 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对于民生建设、全面建設小康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采用差异系数和生均资源对比,对2009年到2018年东北三省义务教育资源的生均配置进行分析,试从三个维度评价东北三省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根据数据分析,东北三省十年来教育资源配置总量有显著发展,但是因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导致的教育失衡问题亟待解决。此研究可以发现教育资源省际分布的差异及特征
文人的日常生活与日常交往,鉴于其特殊身份很容易与创作、学术研究等职业活动混在一起.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在普通人看来不过是没有意义的单调和重复,却能触动文人内心甚至
[摘 要]清代帖学的书论,是建立在创作实践之上的,总结了中国传统帖学的基本原理。伴随着清代金石学的勃兴,刻石书法也融入了帖学领域中,这是前代所不曾出现的。新的金石学发达后,渐而形成碑学一脉。清代书论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碑学理论的兴起,碑学理论在中国书论上是一个新的内容,影响了清代以来的书法创作。以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三家为代表的碑学思想在清代有着重要影响,一直影响到近代。另一
反腐倡廉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机制构建的重点和难点。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和“三不”体制机制耦合性研究角度出发,以提取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要素维度和“三不”体制机制框架维度为基础,应用耦合性分析验证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要素与“三不”体制机制框架的契合性,并结合新加坡及中国香港地区一体化反腐倡廉经验,构建融合“三不”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耦合机制以及一体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机制。研究发现: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与“三不”体制机制之间存在较强的耦合性,且反腐败法制体系、专门反腐败机构、制度建设能力、惩戒震慑效果、思想教育
当前关于新媒体语境下文学理论教学问题的讨论,主要从技术的层面展开,这显然没有切中要害,因为新媒体对文学的影响,决不是简单的工具、载体意义上的影响,而是直接关乎文学的根本性问题。新媒体文学乃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样态,现有的文学理论已无力对新媒体文学做出有效的解释,对新媒体文学的偏见和误解反映了文学理论的深层危机。文艺学要恢复其相对于其他文学学科的“元学科”地位,就必须基于当前新媒体文学的现实,对文学进行重新定义,并建构一种历史化的、反本质主义的文学理论。
腐败治理已成为一项国际共识并进入全球议程设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腐败治理与廉政合作实践正构筑起一个互“廉”互通的世界。近四十年中国反腐与廉政的国际合作先后经历了“萌芽期”和“接轨期”,如今已迈向日益成熟的“加速期”。“廉实力”的塑造、廉洁公共产品的供给和中国“国家廉政体系”的建构,分别构筑起中国特色反腐与廉政国际合作的理论逻辑、行动逻辑和制度逻辑,共同推进国家腐败治理的现代化。反腐与廉政的国际合作正面临“廉洁拐点”的机遇和“议题挂钩”的挑战,加快制度创新和增强制度韧性是中国国际反腐败事业不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