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呼唤出来的经济理论家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一位东欧经济学家,以其独树一帜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瞩目。此人便是匈牙利科学院通讯院士、匈牙利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亚诺什·科尔奈(YánosKornai,一译柯纳伊)。
  
  科尔奈的学术经历和主要著作
  
  科尔奈教授生于一九二八年,是一位在青年时期就显露出其出众才华的学者,也是匈牙利首先倡导改革的经济学家之一。他长期从事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和数理规划的研究,论著颇丰,在学术上很有建树,对匈牙利经济改革也有相当贡献。早在一九五七年,他还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就对中央集权管理体制提出了尖锐批评,并提出了改革方案,不幸,却横遭指责,被抨击为“新经济体制下的修正主义”。然而经过其后十多年的检验,科尔奈的真知灼见终于得到实践的首肯,他的名字也被载入当代匈牙利经济改革的史册。
  科尔奈在学术上的建树,不仅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方面的,也有数学规划方面的。他既反对极端的“中央计划指令”观点,也不同意“市场社会主义”制度。他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应当是“国家计划工作、数学方法以及有选择地使用市场机制的复杂综合”。在这种认识指导下,他与另一位学者于一九七七年设计了一个有名的“多层规划模型”,以用于最优计划。
  然而要说科尔奈最有影响的理论贡献,却还当属他对社会主义经济矛盾的集中表现形式——短缺现象的独到研究。在社会主义国家内,尤其是在经济改革前,从家庭主妇、企业采购员直至企业领导人,无不痛切地感到买东西的困难。这种短缺表现为生产者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横向短缺),国家不能足量供应企业生产所需(纵向短缺),如此等等。科尔奈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切身感受中,深刻分析了商品短缺,以及由此引起的排队、囤积居奇、企业生产盲目追求数量乃至贪得无厌的投资饥饿,反过来又加剧商品短缺这一系列影响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连锁反应,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的不完善,致使信息阻塞,预测失灵;此外,国家对企业的家长式统治关系和扮演企业总保险公司的角色,使得企业不承担财务风险,预算约束不力,从而盲目扩大生产、争夺投资,终于造成一方面仓库积压,一方面市场上供不应求。研究这一问题的专著《短缺经济学》在一九八○年一经问世,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很大轰动,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并于一九八二年又以匈文再版。我国也将出版此书中译本。国内外学术界对此书评价甚高,匈牙利经济学界人士认为,作者从社会主义国家最常见的商品短缺现象谈起,具有和马克思《资本论》从商品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相似的研究特点,并称此书的问世,标志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西方学者则认为,对于任何一个想要了解苏联型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的人来说,这本书发人深省,堪称一本必读书。
  《短缺经济学》是科尔奈长期研究的结果。关于社会主义传统管理体制下的商品短缺问题,科尔奈早在一九五七年出版的《经济管理的过度集中化》一书中就已作过探讨。就科尔奈的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体系来说,《短缺经济学》只是他所力图建立的这一庞大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构成这一体系的主要著作(出版年份均为英文版第一版)包括:《经济管理的过度集中化》(一九五九年)、《结构决策的数理计划》(一九六七年)、《反均衡论》(一九七一年)、《短缺经济学》(一九八○年)、《非价格控制》(一九八一年)、《增长、短缺和效率》(一九八二年)。科尔奈在《增长、短缺和效率》一书中介绍自己的理论体系说,《短缺经济学》构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微观理论,《非价格控制》讨论数学控制理论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应用,《增长、短缺和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动态理论,而《反均衡论》则奠定了对经济体制进行理论考察的一般方法论基础。
  既然《反均衡论》在科尔奈的理论体系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这里就着重对这本书和科尔奈非均衡理论的主要观点作一简要述评。
  
  科尔奈的非均衡理论
  
  科尔奈的非均衡理论,主要见于《反均衡论》一书和《市场的压力和吸力》一文。
  《反均衡论》英文版初版于一九七一年,再版于一九七五年,全名为《反均衡论——经济系统理论和研究任务》,全书共四篇二十六章。第一篇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对均衡学派的理论作了总括评价。第二篇建立自己的概念框架,详细分析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及特性。第三篇是本书核心,讨论经济系统运行的市场条件,提出市场的非均衡状态(一般压力状态和一般吸力状态)可能比均衡理论更真实地反映市场关系,更有利于指导现实经济运动。第四篇对非均衡理论作一回顾和展望,提出尚待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于非均衡理论的建立,科尔奈是以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匈牙利经济改革前)、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为实证依据,并以对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批驳为基础的。一般均衡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和市场理论所广为采用的主要分析工具,由瑞士洛桑大学教授瓦尔拉(一八三四——一九一○年)首创。这种理论认为各种经济现象均可表现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均衡。比如各种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市场上每一种商品的供求都相等时,这时的整个价格体系就形成一般均衡。一般均衡论只注意用数理方法来分析各种经济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寻求各种相互对立的力量如何达到均衡,而否定用因果方法去寻找每一经济变量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简言之,它只重视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而回避实质原因的探讨,并且在方法上有点机械力学的味道。
  科尔奈对一般均衡论的批评,主要是从这-理论的基本假定开始的。他承认,一般均衡理论重视分析供求关系、价格型信息以及追求如何达到经济活动的高效率,这些都是可取的,任何想要了解市场关系的人都不能不懂均衡理论。但是,这种理论的最大弊病在于它不能成为现实经济科学的指导理论。因为,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假定诸如市场上不存在垄断、只有价格这一种经济信息、各经济组织的决策动机和决策规则是划一的(只根据价格变动作出反应)、产品结构不变、各经济组织的组合方式不变等等,是不符合经济现实的。恰恰相反,经济现实中的市场条件存在各种形式的垄断,供求双方不可能处于完全平等的竞争状态;经济信息除了价格型的以外还有非价格型的,例如生产企业的库存状况、消费者呼声等等;决策动机和规则也是多样化的,生产企业的决策可能受到企业内部的销售科、生产计划科等不同部门利益的影响,也可能只根据库存变动而不管价格信号如何来加以调整;由于技术进步,会同时发生产品的渐近性发展和革命性变革;此外,经济系统内各组织的存在状态和组合方式更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市场上的均衡状态并不是一般情况。相反,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供给方面还是需求方面,最初愿望和实现的愿望并不总是一致的,一方面可能是消费者没有买到原先想买的那样多,另一方面可能是生产者没有卖出原先想卖的那样多。于是,市场上更为一般的状态也就往往呈不均衡的特征。
  为了更准确地刻画复杂的市场图景,科尔奈建立了独特的概念体系,其主要概念是:1.决策的愿望水平和实际决策。他认为决策的最初愿望和最终决策必须区分开,买方的购买愿望和实际购买之间、卖方的销售愿望和实际销售之间经常存在着差额,而传统的供求分析往往把这种区分忽视了。2.扩张力。由于存在着上述差额,生产和消费双方都因初始愿望未获满足而分别产生不同的扩张力,一种是销售扩张力——供方扩大销售量的愿望;另一种是购买扩张力——需方扩大购买量的愿望。3.压力和吸力。压力状态产生于需求不足,即销售愿望的扩张力强而购买愿望的扩张力弱,吸力状态则相反。压力和吸力状态分别对应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概念,这两对概念虽有联系但并不直接等同。压力状态和吸力状态不是指暂时偏离均衡的上下波动,而是指持续地单向偏离供求均衡的两种状态,比如住房长期供不应求甚至日趋严重,这种商品的市场就处于吸力状态;而粮食长期供过于求甚至越来越多,这种商品的市场就处于压力状态。如果购买愿望和销售愿望的实际数值虽有偏离但趋势一致,那么此情形可视为动态均衡,比如汽车产量总是少于需求量一百辆,随着需求减少生产也相应下降,这一差额既未扩大也未缩小,就属于这种均衡。
  科尔奈建立新的概念框架,意在创立一种新的分析市场机制的工具,克服均衡理论框架分析市场关系时的狭窄、笼统而肤浅的缺陷,为微观经济学的供求分析和市场理论提供更适用的“通论”。
  导致市场上非均衡状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在科尔奈看来,就吸力状态而言,主要是三类因素:一是消费品贸易中的购买扩张力;二是强加于企业的上级要求和比例失调;三是超乎实际潜力的投资扩张
  ┏━━━━━━━━━━━━━━━━━━━━━━━━━━━━━━━━━━┓
  ┃发挥作用的领域压力状态 吸力状态                   ┃
  ┣━━━━━━━━━━━━━━━━━━━━━━━━━━━━━━━━━━┫
  ┃数量 在短期内阴碍数量增加 在短期内刺激数量增加           ┃
  ┠──────────────────────────────────┨
  ┃投入 资源的部分闲置 资源的加强利用                 ┃
  ┃ 投入的自由组合 投入的强制替代                   ┃
  ┠──────────────────────────────────┨
  ┃竞争 刺激革命性新产品推广 不能刺激其推广              ┃
  ┃ 刺激质量改善,保证质 不能刺激,不能保证              ┃
  ┃ 量可靠                               ┃
  ┠──────────────────────────────────┨
  ┃适应过程 在短期内生产者适应消 在短期内消费者适应生         ┃
  ┃ 费者,新产品转化为消 产者                     ┃
  ┃ 费者需要                              ┃
  ┠──────────────────────────────────┨
  ┃不确定性 买方做出选择 买方或中央管理机构做             ┃
  ┃出选择                               ┃
  ┠──────────────────────────────────┨
  ┃信息流动一般由卖方向买方发出信息一般由买方寻求有关购        ┃
  ┃买可能性的信息                           ┃
  ┗━━━━━━━━━━━━━━━━━━━━━━━━━━━━━━━━━━┛力;三者的共同根源是急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就压力状态而言,主要是四类因素:其一,通货膨胀破坏了购买力的提高;其二,各企业为满足他企业的购买意图而创造了过剩生产能力;其三,新产品排挤老产品;其四,投资意图落后于投资能力。在两种非均衡状态中,投资意图和投资潜力的差额这一因素都起作用,因此科尔奈把控制投资意图和投资潜力之间的比率,或实际投资货物的生产,当作吸力状态和压力状态的主要调节器。
  非均衡状态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可通过科尔奈的一张简表,来扼要地了解一下压力状态和吸力状态的“纯粹”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科尔奈认为经济政策应当努力使一般压力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但要有三个限定条件。一是在销售愿望和实际销售之间保持适度扩张力,但不能过大,而是容易感觉到的,以免造成资源过多闲置。二是销售愿望的强度应当是加强的而不应是减弱的。三是要让反作用力和反过程发挥作用,以抵销或减轻压力状态的不良后果,如投机、对竞争对手的无情、浪费性广告等等。
  具体到匈牙利经济改革,科尔奈指出,以为决策分散化、利润刺激、价格的较自由运动同中央计划控制相结合,就能保证经济效率,是一种幻觉。这些只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条件。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效率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要造成经济中一定程度的压力状态。这就是科尔奈的一般结论。科尔奈的这一见解,对于正在从事经济改革的我国来说,是很值得反复思索的。
  在《市场的压力和吸力》一文当中,科尔奈认为匈牙利彻底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由吸力状态转向压力状态。他建议的具体转化途径是:①投资计划不能达到投资可能的上限,在建筑业和机械工业中应允许投资呆滞。②应有意识地使某些投资不能立即形成社会的过度生产能力。③逐渐消除多余的购买力,并积累更多更好的商品存货,以增加实际工资和就业。④必须使企业发展更依赖于盈利,使生产更有效率,提高企业对降低成本和适应市场的兴趣。
  在这篇论文中科尔奈还指出,均衡并不是经济的最理想状态,虽然均衡比吸力状态好,但均衡会导致僵化,健康的扰动比僵化更可取,因此轻微的压力比均衡更有利。但是他同时又认为,两种非均衡状态何者更有利,必须具体分析不同经济系统的特定条件,才好做出评价。比如,一个经济系统若处于经济发展的中间阶段,即必须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阶段,则压力状态利大于弊,但压力不可过于强烈。在资源丰富的穷国,首要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以使每人都有所得,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暂不迫切,则吸力状态就较为有利。在战时经济条件下要求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也是吸力状态更有利些。由压力状态向吸力状态的转化是比较顺利的,而相反的过程则困难得多,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因为企业往往满足于支配消费者,国家又不愿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不愿付出暂时牺牲消费的代价。在《反均衡论》中,科尔奈写道,由吸力向压力的转化,是一种特殊投资类型,它在特定时期并不扩大产量,而是通过技术进步和改善系统的适应和选择性能,影响后续增长过程。尽管这种转化不太顺利,但是社会主义国家迫于面临的各种困难,迟早总会去组织由吸力状态向压力状态的转化。
  在《反均衡论》一书中,科尔奈还向读者介绍了非均衡理论的理论背景。首先,科尔奈认为非均衡的思想可以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谈到社会主义社会对再生产的有意识控制时,不是简单地说储备和库存,而是说持续的相对生产过剩。压力状态更为有利的思想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出现过。第二,从事经济系统比较的研究者引入了“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用语,“买方市场”意味着持续的不均衡。第三,许多经济学家——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都认为经济保持一些“盈余”(剩余的、未动用的生产能力)是理想的,因为这会促使生产适应消费,刺激技术进步。而这种“盈余”,或资源的未充分利用,也意味着持续的不均衡。第四,西方文献特别谈到潜在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之间存在着缺口,主要基于资源局部闲置(首先是人力)的事实。经济中的这种缺口同样意味着持续的不均衡。只要这一缺口不过宽,不均衡的消极后果如失业、增长缓慢等等就不会出现,反而还会出现积极效果,诸如促进技术进步和新产品流动,改善产销适应过程和选择等等。第五,发展经济学中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也是主张一种非均衡状态,比如先发展当前生产部门后发展基础设施,对后者的需求将产生持续的吸力,经济中“瓶颈”(即短线产品或部门)的出现可能刺激欠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比均衡意义上的增长更有利。但是这种不均衡只对数量增长有利而对质量提高和技术进步不利。根据匈牙利的经验,吸力状态的“不平衡增长”这种经济政策,在许多方面都是有害的。
  非均衡理论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科尔奈提出了如下几个:1.更严密地考察测量和观察的条件。首先必须有更准确而有效的概念,如购买意图和销售意图、不满足、潜在的生产扩大、强度等等。2.不太灵活的价格机制和其他管理机制、信息,如何一道控制经济过程。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两种非均衡状态的典型混合,本书只探讨了一般压力和吸力两种纯粹情况,而非均衡两种状态的持续并存值得进一步研究。4.本书考察了非均衡状态下通货膨胀的作用,但市场不均衡可以和相对稳定的通货并存。通货膨胀、通货稳定同市场持续不均衡之间的关系还很不清楚。5.需要进一步弄清一般不均衡问题同凯恩斯学派提出的投资、储蓄和就业问题之间的关系。
  
  简短的评论
  
  科尔奈的非均衡理论和短缺经济学,对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和体制改革是很有启发的。
  首先,科尔奈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可资借鉴之处在于,其一,科尔奈的经济体制理论采用了系统论、控制论等横向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不局限于同一社会经济制度内不同国家间的比较研究,而是对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不同国家,力图建立一种能够统一处理各种经济运行系统的研究观察方法。科尔奈认为,对于每一个组织和单位来说,有必要说明它所控制的行动,它所支配的产品和资源,各单位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以及各单位之间的决策责任如何分配,这些因素恰恰是“所有制关系”最为重要的特点,比外部法律形式更有意义。他所致力的这种方法,能够深入到经济活动的内部机理而甩开解经注经式的陈腐气,又能通过横向比较而开阔人们的思路,因而使经济体制的比较研究具有新的广度和深度,为社会主义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和特性提供新的认识手段。其二,科尔奈以分析批判为基础,运用西方经济理论和分析工具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为马克思经济理论同西方经济理论中的科学成份有机结合,进行了大胆探索,值得我们重视。事实上,这一工作在我国学术界已引起不少人的兴趣,但同时不能不承认,还有许多框框尚待打破。其三,科尔奈在其理论研究中广为采用数学方法,使他的经济理论具有模型化和定量化的特点,同时又照顾广泛的读者对象,注意让数学基础不太好的读者也能读懂,这种尝试是可贵的。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经济学家具有工程头脑、微观经济头脑和数学头脑,促使经济学研究讲究优化、精确化,真正能够指导实际经济运行过程,而我们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
  其次,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搞好宏观平衡和发挥市场机制,非均衡理论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的社会主义买方市场,不仅包括消费品买方市场,也包括在宏观平衡方面控制投资膨胀所要建立的生产资料买方市场,实际上和市场上的一般压力状态是一个意思,这也正是科尔奈所主张的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效率的充分必要条件。那么需要进一步回答的是,在商品短缺现象还较严重的情况下,怎样组织由一般吸力状态向压力状态的转化?既然这种转化比相反的过程要困难,具体存在哪些障碍以及怎样消除它们就摆在我们面前。此外,一般压力状态与宏观平衡是个什么关系?中央控制和决策分散化、计划指令和价格自由运动等等,怎样在形成一般压力状态时相互协调?一般压力状态和局部吸力状态的并存是否也可为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供充分必要条件?如果能,它们的结合形态又是怎样的?再有,两种非均衡状态对新经济结构的形成有何影响?非均衡状态与社会主义企业行为的关系又如何?如此等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总之,既然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买方市场,就不能不开展对非均衡理论的研究,以便弄清需要创造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机制,才有助于形成这种一般不均衡的市场状况。
  目前国内评介科尔奈的非均衡理论的文章尚不多见,从接触到的材料看,批评意见主要有四点:1.没有深入研究非均衡状态对新经济结构的形成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变动所起的根本性制约作用,而这正是非均衡理论中最有意义的基本问题。2.对于企业的内部动力结构、环境、决策同非均衡状态的关系缺乏进一步研究。3.如果经济系统的基本结构不变,经济系统处于轻微压力状态,仍可将其作为近似均衡状态来处理,运用均衡分析方法可获较满意效果。若此时过分强调非均衡的一般特征,则会使分析过于复杂。4.非均衡理论不能代替均衡理论,后者作为市场关系的分析工具,作为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一种方法,不仅结构精美,逻辑严谨,而且其宗旨也不在于对均衡点的追求,而是为如何排除造成供求背离的各种因素,提供理论指导。
  我以为,仅就《反均衡论》一书而言,它的缺点是抽象分析多而实际建议少,微观分析多而宏观分析少,论述方法和使用概念使全书有冗长繁琐之感。上述批评意见对本书也不乏针对性(它们主要是对《市场的压力和吸力》一文而发),但是,由于非均衡理论是一门新的学科,其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而且正因为如此,恰恰有待于有志有识之士去推动它,完善它。
  说到最后,我们再扯一点并非题外的话。近一、二十年来,为什么在东欧会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远见卓识、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其经济理论也更值得我们重视的经济学家?科尔奈的经历也许能为我们提供某种答案。可以说,科尔奈是东欧各国面临改革挑战时,所呼唤出来的一批“杀回马枪”的理论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遭遇,都是我们似曾相识也不难理解的,但如果没有献身科学的批判精神和理论勇气,他至今可能不过是一个陨星式的人物。正由于他具备了这些素质,又勇于采用新方法,善于在批判中吸取新成果,因而能够以高屋建瓴之势,跳出传统的窠臼,观察分析旧体制的弊病鞭辟入里,达到今天这样的学术造诣。科尔奈的理论贡献和学术经历值得引起我国学术界的重视。中华的腾飞需要理论的腾飞,同样,创新的理论也必然要求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方法。中国的改革大业,正在呼唤着创新的经济理论和创新的经济学家。
  
  (《短缺经济学》,〔匈〕亚诺什·科尔奈著,中译本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林品  距离北京环球影城9月20日正式开园营业还有一段时间,关于它的讨论已经热翻了天,先是有内测票的人在朋友圈“炫富”,之后是各种体验报告、攻略、吐槽,此起彼伏。这座“世界上占地面積最广、开园规模最大”的环球影城还未真正开业,就已经成为又一个网红打卡地。  1964年,位于洛杉矶的好莱坞环球影城第一次对公众开放,迅速风靡欧美。自上世纪80年代起,环球影城和迪士尼乐园不断拓展海外版图,如今在全球范围
读《中国面向世界》想到的  弗朗索瓦·佘敷华一德硕姆的《中国面向世界》,是一本发人深思的书。  佘敷华(一九一五——一九七七)是法国学者、画家、外交家,四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曾在法国驻华外交机构中任职。他从青年时代起钻研中国艺术,结交中国朋友,注意了解中国生活,对中国文化十分喜爱。这本书就是他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最早以英文发表于一九六七年。正象张芝联教授在本书中译本前言中所说的:“余
迩冬兄寄来他的《闲话三分》,这是他在病中不断写的关于谈《三国演义》的结集。过去也曾在报章上发表过,我曾陆续看到过一些,当时觉得很不错,但却没给我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主要因为是断断续续看的。今天打开这本小书,随着一篇一篇浏览下去,不禁爱不释手,不知不觉在晚饭后,一口气读完,花了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以迄掩卷,还觉得有说不尽的余味,一段一段地萦回在脑子里。  《三国演义》是讲史小说,过去一些讨论作品
那是今年五月的一个炎热的下午,应邀前来复旦大学哲学系讲学的美国著名哲学家H.G.布洛克同我谈起了当代法国哲学。使我记忆犹新的是,他在评说法国哲学时多次使用了“radical”(激进的)这个词。是呵,我时常在想,用“激进”二字勾勒当代法国知识分子的特征或许是颇为恰当的吧。而这种激进,不仅表征在五月风暴这类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中,而且还体现于他们提出的反叛传统、介入现实的繁多思潮里。炮制五花八
一    一九四七年,一位执掌苏联意识形态大权的人物在讨论哲学家亚历山大罗夫的《西欧哲学史》的会议上为哲学史定了调子:哲学史是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孕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据此,学术问题被归结为政治问题,亚历山大罗夫的那本书被冠之以“资产阶级客观主义”而痛加批判,哲学史也按着新的调子重新改写。尽管那位大人物一年之后就离开了人世,但由这次会议所形成的气氛使人们噤若寒蝉,所
《中国戏剧学史稿》是一部有特色的巨著。  特点之一,是注重对中国戏剧学独特体系的研究。  中国古代戏剧学的内容有理论性的,有评论性的,有技法性的,有史料性的,有戏剧哲学的探讨,也有戏剧史观的表述。现存的古代戏剧学史料,记实、评戏、述史、论理、授法,往往浑为一体,构成了中国戏剧学的多层次性,表现了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如果沿袭“言必称希腊”的作风,把欧洲的悲剧喜剧的理论和对西洋戏剧流派的认识,套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读后    新近出版的日本学者实藤惠秀先生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译本,封面是淡黄色的,但在书脊中间却嵌入了一条黑色。不管封面设计者的初衷如何,我却仿佛从中看到了数以万计的黄皮肤、黑头发的“龙的传人”,在绵延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豪迈壮举。留学日本,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规模浩大的历史运动,尽管其中不免鱼龙混杂,但就其表现出的历史“合力”而言,却足以与那位“哲
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出版的《梁启超诗文选》(方志钦、刘斯奋编注)有一《梁启超年谱简编》。《简编》关于梁启超与李端的关系是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两种说法:  在“一八八九年(清光绪十五年己丑)十七岁”一款下写道:“应广东乡试,中举人第八名。主考官贵州李端(园)以妹字之。”而在“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三十五岁”一款下则谓:“十月,《政论》出版。同月,岳父李端卒。”  照前款说,李端是梁启超
张维平:可以说,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经济政治体制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本世纪以来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概括这种变化的各国学者和政治家们似乎都注意到这种变化是“市场取向”的,即各国都倾向于鼓励更为自由的经济和更大程度的政治民主。所以,还是那句话,重新评价与再度肯定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世界性潮流。  伍晓鹰:是的,人们注意到戈尔巴乔夫近来在内政与外交上旋风般大
生活在变化:已从印刷品时代进入了音响品时代,而电视屏又似乎在接管一切。  然而书香仍是诱人的。黑色的文雅字体印在雪白的纸上,其美学效果也还不是荧光屏上的计算机字体所能代替的。  因此我们还有读书的乐趣。  但是书又太多。当代的学问家们要读多少目录、摘要、指南、书评、一年述评、一门述评,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字,一年比一年更长更厚,然而都是谈书的书,本身并不是通常意义的书。  到外国去走走,总是羡慕人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