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槐树的光影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zjh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老家有棵老槐树,是我的曾祖母种下的,但最近母亲却叫我将树砍了,一是说树太大了,有些挡路;二是母亲想着年纪大了,想把树伐了留作寿材。在母亲的催促下,我只得回一趟位于开州区的乡村老家。
  老家的村落依旧宁静,像千百年来都未曾更改一般,但也有变化,那村外的路,那村里的屋,都变了模样。记忆里的泥泞黄土路如今全换成了平坦的柏油路,低矮的砖瓦房也成了一排排样式各异的楼房。怀着感叹的心情,我再次看见了老屋前的那棵老槐树,它矗立在老屋前,枝繁叶茂,连同回忆满满的老屋,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一幅颇具韵味的水墨画,轻轻抚摸着斑驳的树干,我的思绪飘远了。
  在我很小的时候,这棵槐树便已种在这儿。我的祖父曾当过兵,抗战时他随大部队奔赴抗日前线。临行前,祖父的母亲为了祈求平安,便在门口种下这棵槐树,希望茁壮成长的树能庇护着祖父。在种下树后的第七个年头,祖父终于回来了,可惜的是,待祖父回来时,祖父的母亲已经离世,祖父至此便一个人生活。后来,有赖于祖父勤劳肯干,他不但娶了祖母,生了儿子,还将一间破瓦房变成了三间大瓦房,成了村里的殷实人家。在修建房屋时,祖父本想将这棵槐树砍掉,做一些家具,可第一斧子砍下去后,却被祖母拦了下来。祖母劝阻道:“这棵槐树象征着咱们家呢,可不能轻易砍掉。”祖父觉得有些道理,便放弃了砍树的念头。那棵挨了一斧子的槐树起初还有些凋零,但一年过后,竟茂盛起来。不过等到我父亲出生后,家里日子就有些困顿了。那时,祖父祖母养着大伯本就有些艰难,这时再添一张嘴,就难以为继。幸好祖父勤劳肯干,总能带一些糠麸野菜回家,而祖母也操持有道,青黄不接的时候,每日就用糠麸混着槐花做饼做粥,竟也硬生生地将父亲养大成人。再后来,改革开放春风起,父亲就带着母亲去了乡里,为别人做烧砖的活计,而大伯則远去武汉,寻了些小生意做。至此,老屋就空了下来,但门前的槐树,竟愈发地茁壮起来。
  想到这儿,我不由感慨万千。
  几十年来,这棵老槐树始终坚强地在这里生根成长,即便经历风雨侵袭,经历虫噬蚁咬,经历刀劈斧砍,它也丝毫没有颓废,而是茁壮生长,充满着力量。此刻联想起祖父、父亲他们的经历,再联想到新中国这70年来的风雨历程,突然,一种震撼的力量涌上我的心间——我们不就像这树一样吗?不管经历再大的磨难、再大的困苦,我们还是一直在奋斗着,一直在积极向上生活着,人亦如树啊!
  70年弹指一挥间,有太多太多的事已变成历史,虽然这一路我们走得实为不易,然而,我们走的是人间正道,即便一路坎坷,但我们走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就像老槐树一样,根深深地扎在了故土,枝叶积极地向天空生长,任何阻碍都无法遮挡。我们能承受所有的风雨险阻,能承受所有的困苦磨难,只要还有一缕阳光、一方水土,就一直在生长!
  此时,思绪翻涌的我,感觉到面前这棵老槐树的脉搏在有力地跳动着,像是在回应着我。望着树,望着槐树后的一排排美丽的房屋,我再也无法动起砍伐的心思了。我决定将树留下,因为它已不仅仅是一棵槐树,它是我们这个家的象征,它见证着我们的岁月变幻。
  老槐树啊老槐树,愿你始终昂扬,始终生长!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作协会员、重庆市万州区统计局工作人员)
其他文献
2019年1月31日,重庆南方新华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新春年会正在举行。  最引人注目的是,年会现场堆叠的一大堆大米和笋干,这是发给企业职工的年终福利。  这批大米和笋干购买于100公里外的江津区四屏镇。  四屏镇地处江津区四面山风景区深处,农产品产量大、品质高,但一直以来,销量并不高。  为了让四屏镇贫困农户脱贫、农民长效增收,近年来,四屏镇党委、政府以“扶贫订单”为切入点,积极延伸“以购代捐”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强调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是新形势下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贯彻党章和党规、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文化基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强党兴
5月16日,初夏的一场雨,让坐落在长江边上的奉节县永乐失能人员供养中心,显得格外干净。  45岁的贾开诚,起了一个大早。吃完早饭,他就忙着粘贴他的“钻石绣”。  “向大家展示我的手工活,很有成就感,在这里无忧无虑,饿了有人管,病了也不愁,还可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贾开诚满脸堆着笑。  七八位失能人员围着笔者,争相诉说这个特殊的“家”带给他们的新生活。  如何确保重度残疾失能人员在小康路上不掉队?
2019年8月,永川区朱沱镇涨谷村。  太阳炙烤着大地,路边的荒草丛几乎要燃烧起来,空气中弥漫的热浪让人喘不过气来。  “嘀——”村民周希林打开空调,阵阵凉风从通风口吹了出来。  “真舒服!”周希林眯缝着双眼感叹,“原来我们这里电力完全是大问题,用电高峰期,不要说空调、电视,连小风扇都转不动。”  涨谷村是重庆市级贫困村,近年来,随着乡亲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全村空调、冰箱等大功率
忙了一个上午,永川区中医院骨科医生彭志财,终于有空回到办公室。  记者问他:“我能看看你的手吗?”  他正忙着烧水沏茶,但马上转过身来摊开手掌。  这就是那双“做了上万台手术,拿过无数次手术刀的手”?  看起来似乎并没什么特别,手指并不如想象中纤长,比较突出的是小指,但是手掌的皮肤脱了好几层皮。  27年行医生涯,上万台手术,这双手在消毒水里浸泡过无数次,让无数患者解除病痛、重燃希望。  这双手的
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在西部大开发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指导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重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总书记的讲话总揽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语重心长,为新时代重庆脱贫攻坚和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
10月9日,一场小雨过后,武陵山腹地已进入深秋。  黔江区南海镇飞舞的群蜂也忙碌起来,它们频繁出入蜂箱采集花蜜,为越冬作准备。这是退伍老兵王贞六100多箱中蜂的“赶花”地之一,也是他的一个脱贫示范点。  这天一大早,王贞六从黑溪镇胜地社区的家里骑着摩托车赶到现场。在一个蜂箱面前,他弯腰小心地揭开蜂箱盖,仔细观察蜂王的生存情况,并向村民传授养蜂技术。  不一会儿,王贞六就被村民团團围住,他一边拍着胸
一场春雨刚过,青山绿水、白云悠悠,黔江区金溪镇满目皆是春的气息。  在这秀美风光的背后,曾经的金溪镇却有“难言之痛”。  作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金溪镇人口近1.5万人。全镇的贫困户中,曾经近60%都是因病致贫。  “不怕贫,就怕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可以说是扎在金溪镇贫困群众心头的两根剌。  近两年来,作为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对口帮扶的乡镇,金溪镇全面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打出一套“高效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全本是中国著名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陈望道翻译的。1919年底,刚从日本留学回国不久的陈望道,在浙江杭州接到上海《星期评论》编辑部邀他翻译的约稿信和一本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他立即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县城西的分水塘村,开始秘密翻译《共产党宣言》。那时,他的家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又是寒冬连早春,天气非常冷,加之翻译所需的参考资料匮乏,使他付出的精力要比平时译书多花费
在重庆医科大学教授谢鹏的脖子上,有一道不易察觉的伤痕,那是手术后留下的。  6年前,谢鹏在一次常规体检中,查出右侧甲状腺有一个肿瘤。肿瘤不大,但极有可能是恶性的,医院很快为他安排了手术。肿瘤摘除了,冰冻切片诊断结果显示是甲状腺癌。  那一年,谢鹏55岁,由他主持的“973”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刚刚结题。  手术后,尽管说不出话,但谢鹏还是立即回到了实验室,一天工作也没耽误。疾病,并没有让他放缓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