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获取知识时感到轻松愉快,对此笔者做了以下尝试:创设宽松的课堂;培养愉快的情绪;体会成功的喜悦;组织丰富的游戏;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课堂教学;轻松快乐;措施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76-03
兴趣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思维的先决条件。强烈的求知欲,多样的兴趣,使古今中外无数科学家取得辉煌的成就。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想方设法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反之,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获取知识时感到轻松愉快呢?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探努力: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富有感染力。试想猫爪下的夜莺又怎能唱出动听的歌声?所以教师要用灿烂的微笑为学生送去阳光,带去雨露,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产生情感的迁移,使之“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既而师生建立起朋友式的关系,教师才有机会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课堂和学校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其次,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许这是古代老师的职能作用。在新课改中,不能只考虑教师怎么教,还要考虑学生怎么学。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要走下三尺讲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与学生一起探讨,共同研究,彼此交流,尊重、关心和信任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学生学习兴趣就会大增,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畅所欲言发表意见。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才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最后,教师要发挥民主的教学作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但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该学科兴趣的关键。对学生尊重,自然赢得学生的爱,自觉向老师靠拢。在课堂上,要不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在必要时予以帮助,让他们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感悟和见解顺利准确地表达出来,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予以肯定,千万不要轻易否定。要让学生感到你在发表意见时与他处于平等地位,就像朋友一样,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宽松、活跃、师生平等的民主学习气氛,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就会极大地发挥出来,同时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好习惯。反之,“下达命令式”“强调重点式”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所厌烦的,紧张恶劣的师生关系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愉快的情绪
没有良好的教学情感的参与,教学永远不会取得成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学习,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成了一种乐趣。所以人在从事他感兴趣的活动时,会产生愉快、满意、兴致勃勃的情绪,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的体会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情中激趣”“乐中激趣”。
1.看一看。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观察活动中给学生认识事物、学习语言提供良好的环境。如学习《秋天到》时,根据本地的实际,让学生说说天气、植物等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秋天的兴趣,感受秋天景色的美好、气候的宜人和丰收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口头和书面表达。
2.听一听。在学《手捧空花篮的孩子》时,教师由讲故事引入新课:看到每个小朋友都精神抖擞,奖励你们一个故事,想听吗?学生顿时情绪激动,精神为之一振,很自然激起了学生愉快的情绪,同时逐步培养边听边思考、听中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
3.唱一唱。音乐能给人以美的启迪、美的享受,用音乐营造学习的情景,可使学生入情入境,愉悦了精神,升华了情感。在学习《春天的手》时,我选用《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来创设轻松、欢快的情景,表现形式为播放乐曲和学生哼唱。学生对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都比较熟悉,听到这欢快的音乐,情绪高涨,学习兴趣盎然。
4.画一画。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画画,愿意用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在教学《我有一盒彩笔》时,引导学生把诗句语言在头脑中还原为形象的图画,同时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出来,最后再画画自己心中的美好世界。此环节的设计不但激发学生拓展想象,而且充分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5.编一编。根据新教材中大量诗歌韵文朗朗上口的特点,让学生及时尝试将从课文中学习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使语文学习和生活对接,同时学生在愉悦的写作中获得情感内化,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尽情展示。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笔触,玲珑剔透的童心,常常让你陶醉之:
学习《贺年片》,学生写下了:
粉色的贺年片,
是桃树送给我的,
那是一盘香甜的桃子,
桃树嘱咐我,
把最大的一个送给爷爷。
三、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育家说:“一个人只要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就会激起无休止的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小学生好奇心强,处处想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表扬,那么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功感,便能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就会燃起学习的欲望,从而增强自信心,使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促进他们产生新的学习需要与强烈的学习兴趣。“成功——喜悦——兴趣”,可使学生产生自主的学习愿望,在成功之乐中发现获取知识的趣味。
一位特级教师说:“要学会‘哄孩子’,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给学生戴,要真心实意地给他们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认真对待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即使是看起来十分幼稚的问题,甚至是“不可思议”的错误,也不能求全责备,简单生硬地驳回,更不能训斥挖苦,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所以,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与激励,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在课堂教学中可运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说呢?”“你认为怎么办?”“你说得真好!”“很好,掌声送给他!”等等。 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更非易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课堂教学应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如在教学中可设计不同类型、难易相间的提问,易的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难的让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所问学生都能回答提问,会产生自豪感,尤其对学困生来说,成功的体验会调动他们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所以教师要着力培养他们成功的意境,使之尝到甜头,哪怕学困生有“一瞬即逝”的“闪光”,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四、组织丰富的游戏
小学生爱说、好动、喜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这一点,一味平铺直叙地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自然丧失学习信心,所以注重教学的趣味性特别重要。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游戏活动是“寓教于乐”的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应妥善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寓学习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1.玩一玩。在教学《绒毛小熊》时,让学生将与课文中“绒毛小熊”相仿的玩具带入课堂,首先说说自己玩具的样子和与它做过的游戏,度过的快乐时光;然后玩耍玩具,相互交流评议,在游戏中感受玩具带来的乐趣,并学会与人合作;最后鼓励学生为自己喜欢的玩具写上几句话,激发了学生的写话兴趣,同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觉得学习就像游戏一样快乐,自觉自愿地去做,而不视为一种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2.演一演。小学生易模仿,也会异想天开。《特殊的考试》全文没有人物对白,所以可以超越文本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在分角色表演时,“演员”和“观众”全都进入角色,在注意力十分集中而有异常兴奋的情绪中深入理解了“小白兔当选为主持人”的真正原因。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又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苦学”变为“乐学”,“不学”变为“愿学”。
3.赛一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形成竞争机制,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可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查字典比赛、开火车识字、成语接龙、猜字谜、讲故事、诗朗诵等游戏,让学生们看到,语文不仅仅是听讲、作业、练习这简单枯燥的过程,而是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
五、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兴趣是保证学习的直接动力,根据儿童个性心理的发展,直观兴趣是儿童的一种本能兴趣。由网络提供的文本、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可以引起这种本能的兴趣。诱发这种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节约教学时间,而且整堂课还能给学生留下一个“色、形、味”俱佳的感觉,从中找到无穷的乐趣。不过多媒体的运用也要注意适度、适时、得体、实用,不可滥用,反之,适得其反。
如在教学《春天的手》一课时,在品读理解、体会感受春天的美丽可爱这一环节,多媒体出示春天里大地新绿、小河解冻、小鸟欢歌、小朋友户外活动的声响和画面,形象的动画牢牢吸引着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境。教师随机引导:看看你的眼前还出现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回答:我看见花儿笑了,青蛙醒来了;我看见小兔和小猴在捉迷藏;我看见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我听见小鸟在唱歌……学生既感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欣赏了春天美景,同时提高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多媒体课件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学生的疑难处再现情境,使学习趣味不减。如《达尔文和小松鼠》一课教学目标中有一条要求是让学生初步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重点理解“捉弄”“观察”“粗糙”“树干”等词语。通过让学生看画面,仔细观察达尔文的动作、神态、穿着,很快就说出了“捉弄”指“耍弄、欺负”,“观察”指“仔细地看”,“粗糙”指“不光滑”,“树干和达尔文外衣的颜色像”等。运用多媒体,开发了学生右脑,集中了学生注意力,避免了用干瘪语言叙述的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轻松,老师教起来容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轻松快乐地成长——昨天需要,今天需要,明天更需要。
关键词:课堂教学;轻松快乐;措施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76-03
兴趣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思维的先决条件。强烈的求知欲,多样的兴趣,使古今中外无数科学家取得辉煌的成就。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想方设法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反之,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获取知识时感到轻松愉快呢?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探努力: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富有感染力。试想猫爪下的夜莺又怎能唱出动听的歌声?所以教师要用灿烂的微笑为学生送去阳光,带去雨露,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产生情感的迁移,使之“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既而师生建立起朋友式的关系,教师才有机会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课堂和学校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其次,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许这是古代老师的职能作用。在新课改中,不能只考虑教师怎么教,还要考虑学生怎么学。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要走下三尺讲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与学生一起探讨,共同研究,彼此交流,尊重、关心和信任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学生学习兴趣就会大增,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畅所欲言发表意见。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才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最后,教师要发挥民主的教学作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但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该学科兴趣的关键。对学生尊重,自然赢得学生的爱,自觉向老师靠拢。在课堂上,要不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在必要时予以帮助,让他们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感悟和见解顺利准确地表达出来,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予以肯定,千万不要轻易否定。要让学生感到你在发表意见时与他处于平等地位,就像朋友一样,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宽松、活跃、师生平等的民主学习气氛,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就会极大地发挥出来,同时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好习惯。反之,“下达命令式”“强调重点式”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所厌烦的,紧张恶劣的师生关系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愉快的情绪
没有良好的教学情感的参与,教学永远不会取得成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学习,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成了一种乐趣。所以人在从事他感兴趣的活动时,会产生愉快、满意、兴致勃勃的情绪,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的体会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情中激趣”“乐中激趣”。
1.看一看。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观察活动中给学生认识事物、学习语言提供良好的环境。如学习《秋天到》时,根据本地的实际,让学生说说天气、植物等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秋天的兴趣,感受秋天景色的美好、气候的宜人和丰收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口头和书面表达。
2.听一听。在学《手捧空花篮的孩子》时,教师由讲故事引入新课:看到每个小朋友都精神抖擞,奖励你们一个故事,想听吗?学生顿时情绪激动,精神为之一振,很自然激起了学生愉快的情绪,同时逐步培养边听边思考、听中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
3.唱一唱。音乐能给人以美的启迪、美的享受,用音乐营造学习的情景,可使学生入情入境,愉悦了精神,升华了情感。在学习《春天的手》时,我选用《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来创设轻松、欢快的情景,表现形式为播放乐曲和学生哼唱。学生对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都比较熟悉,听到这欢快的音乐,情绪高涨,学习兴趣盎然。
4.画一画。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画画,愿意用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在教学《我有一盒彩笔》时,引导学生把诗句语言在头脑中还原为形象的图画,同时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出来,最后再画画自己心中的美好世界。此环节的设计不但激发学生拓展想象,而且充分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5.编一编。根据新教材中大量诗歌韵文朗朗上口的特点,让学生及时尝试将从课文中学习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使语文学习和生活对接,同时学生在愉悦的写作中获得情感内化,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尽情展示。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笔触,玲珑剔透的童心,常常让你陶醉之:
学习《贺年片》,学生写下了:
粉色的贺年片,
是桃树送给我的,
那是一盘香甜的桃子,
桃树嘱咐我,
把最大的一个送给爷爷。
三、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育家说:“一个人只要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就会激起无休止的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小学生好奇心强,处处想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表扬,那么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功感,便能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就会燃起学习的欲望,从而增强自信心,使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促进他们产生新的学习需要与强烈的学习兴趣。“成功——喜悦——兴趣”,可使学生产生自主的学习愿望,在成功之乐中发现获取知识的趣味。
一位特级教师说:“要学会‘哄孩子’,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给学生戴,要真心实意地给他们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认真对待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即使是看起来十分幼稚的问题,甚至是“不可思议”的错误,也不能求全责备,简单生硬地驳回,更不能训斥挖苦,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所以,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与激励,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在课堂教学中可运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说呢?”“你认为怎么办?”“你说得真好!”“很好,掌声送给他!”等等。 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更非易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课堂教学应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如在教学中可设计不同类型、难易相间的提问,易的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难的让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所问学生都能回答提问,会产生自豪感,尤其对学困生来说,成功的体验会调动他们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所以教师要着力培养他们成功的意境,使之尝到甜头,哪怕学困生有“一瞬即逝”的“闪光”,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四、组织丰富的游戏
小学生爱说、好动、喜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这一点,一味平铺直叙地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自然丧失学习信心,所以注重教学的趣味性特别重要。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游戏活动是“寓教于乐”的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应妥善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寓学习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1.玩一玩。在教学《绒毛小熊》时,让学生将与课文中“绒毛小熊”相仿的玩具带入课堂,首先说说自己玩具的样子和与它做过的游戏,度过的快乐时光;然后玩耍玩具,相互交流评议,在游戏中感受玩具带来的乐趣,并学会与人合作;最后鼓励学生为自己喜欢的玩具写上几句话,激发了学生的写话兴趣,同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觉得学习就像游戏一样快乐,自觉自愿地去做,而不视为一种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2.演一演。小学生易模仿,也会异想天开。《特殊的考试》全文没有人物对白,所以可以超越文本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在分角色表演时,“演员”和“观众”全都进入角色,在注意力十分集中而有异常兴奋的情绪中深入理解了“小白兔当选为主持人”的真正原因。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又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苦学”变为“乐学”,“不学”变为“愿学”。
3.赛一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形成竞争机制,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可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查字典比赛、开火车识字、成语接龙、猜字谜、讲故事、诗朗诵等游戏,让学生们看到,语文不仅仅是听讲、作业、练习这简单枯燥的过程,而是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
五、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兴趣是保证学习的直接动力,根据儿童个性心理的发展,直观兴趣是儿童的一种本能兴趣。由网络提供的文本、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可以引起这种本能的兴趣。诱发这种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节约教学时间,而且整堂课还能给学生留下一个“色、形、味”俱佳的感觉,从中找到无穷的乐趣。不过多媒体的运用也要注意适度、适时、得体、实用,不可滥用,反之,适得其反。
如在教学《春天的手》一课时,在品读理解、体会感受春天的美丽可爱这一环节,多媒体出示春天里大地新绿、小河解冻、小鸟欢歌、小朋友户外活动的声响和画面,形象的动画牢牢吸引着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境。教师随机引导:看看你的眼前还出现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回答:我看见花儿笑了,青蛙醒来了;我看见小兔和小猴在捉迷藏;我看见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我听见小鸟在唱歌……学生既感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欣赏了春天美景,同时提高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多媒体课件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学生的疑难处再现情境,使学习趣味不减。如《达尔文和小松鼠》一课教学目标中有一条要求是让学生初步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重点理解“捉弄”“观察”“粗糙”“树干”等词语。通过让学生看画面,仔细观察达尔文的动作、神态、穿着,很快就说出了“捉弄”指“耍弄、欺负”,“观察”指“仔细地看”,“粗糙”指“不光滑”,“树干和达尔文外衣的颜色像”等。运用多媒体,开发了学生右脑,集中了学生注意力,避免了用干瘪语言叙述的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轻松,老师教起来容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轻松快乐地成长——昨天需要,今天需要,明天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