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转化学困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从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及教师教学方案等多方面来转化学困生,简要阐述了转困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 学困生 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 成功
【中图分类号】G633.3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渴望,学困生尤其如此。在教学中,为落实素质教育,笔者尝试利用“成功”效应来转化学困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诱发动机,培养兴趣,激起学困生的成功欲望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除了学习基础差或学习方法不当之外,主要是学习动机不稳定,学习兴趣不持久。笔者认为,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首先应从诱发动机、培养兴趣入手。只有当学困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和需要,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他们的成功欲望。
(一)用爱心唤起学习动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师之爱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一种最佳的营养剂。”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兴趣,因为小学生喜欢哪位教师,就会对那位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学习就更加积极主动。学困生由于经常受到教师的指责,父母的训斥,同学的白眼和讥笑,其进取心被迫深埋在心里。他们的心像久旱的禾苗迫切需要教师播撒爱的甘露。因此,工作中,笔者从关心爱护学困生,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做起,坚持用爱心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学困生在上课时常常注意力不集中,教室内外一些细微的异常声音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在无意注意为主向有意注意为主发展的过渡时期,一些新颖、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在教学中精心创设新颖的导课情境,有意引起学困生的无意注意,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
(三)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具有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心理特点。学困生大多思维简单,僵滞少变,他们似乎对任何稍微复杂的问题都懒得去思考。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借助动手操作,通过学困生喜爱的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促其手、脑、眼、口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使其先获取感性认识,再获取理性认识,达到“以动促思、以动激趣”的效果,为他们获得成功铺平道路。
(四)搞好练习设计,发展学习兴趣
学困生由于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其学习兴趣也不能持久,若教师不注意给予强化,兴趣就会逐渐消失,又回到原来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丧失成功欲望。教学时,笔者十分注意练习设计的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以确保学困生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保持发展学习兴趣,从而不断走向成功。
二、创造条件,促其参与,给学困生提供展示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采取了“四个优先”的措施给学困生提供展示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一)提问优先
教师提出问题后,只要发现学困生举手,就立即让他回答,答对了立刻表扬,答得不完全或错了,让他坐下想一想,静听别人回答,然后让他重答,答对了再表扬。这样让学困生一次不成功,有尝试第二次成功的机会,能极大地鼓舞学困生的上进心。
(二)板演优先
板演不但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集中精力分析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前,针对学习内容调查了解学困生掌握旧知的情况,为他在课堂上板演做准备。
(三)操作说理优先
操作是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活动。多让学困生参与操作说理,是培养学困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题能力的最佳措施之一。
(四)游戏活动优先
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尽量多让学困生参加,使他们在游戏活动的乐趣中,理解掌握知识,并施展自己的才能,让他们的智慧不断闪光。例如, 教学9的认识后,我设计了游戏“看谁做得对”。有10名学生参加,站成一排,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从左数第9名同学向前走一步;从右数第5名同学举起右手;从右数起的9名同学向右转。谁做得对,同学们掌声祝贺,谁做错了,改正后还要表演一个小节目。通过游戏,使学困生分清了基数9和序数9的不同,提高了辨别基数与序数的能力,增添了学习兴趣。
三、重视学困生意志的培养,使之保持牢固而持久的学习愿望,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数学学习是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下,吸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而刚刚恢复了自尊和自信的学困生神 经比较脆弱,他通过一时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但愉悦过后,仍害怕困难。这是学困生缺乏意志的突出表现。因此,我在不断帮助、鼓励学困生获得成功的同时,十分重视磨炼他们的学习意志,使其刻苦学习,不断进步, 再获成功,以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学困生意志的培养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有耐心,其次要讲究方法。在不断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的同时,还要热情鼓励学困生知难而进,勇于探索,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使其意志不断受到磨炼。信心足,意志就强,学习的愿望就能持久,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就会增多,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良好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是获得成功的保证。利用成功效应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需要我们矢志不渝地充满爱心,长期不懈地为学困生创造表现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体味成功的愉悦,饱尝成功的乐趣,使他们在勤奋——成功——再勤奋——再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磨炼意志、提高能力,从而走向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彭君晓《关爱“学困生”的个案研究》教育科研论坛,2008年
2、张奠宙等《数学差生问题研究》上海(2003年)
关键词 学困生 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 成功
【中图分类号】G633.3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渴望,学困生尤其如此。在教学中,为落实素质教育,笔者尝试利用“成功”效应来转化学困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诱发动机,培养兴趣,激起学困生的成功欲望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除了学习基础差或学习方法不当之外,主要是学习动机不稳定,学习兴趣不持久。笔者认为,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首先应从诱发动机、培养兴趣入手。只有当学困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和需要,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他们的成功欲望。
(一)用爱心唤起学习动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师之爱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一种最佳的营养剂。”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兴趣,因为小学生喜欢哪位教师,就会对那位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学习就更加积极主动。学困生由于经常受到教师的指责,父母的训斥,同学的白眼和讥笑,其进取心被迫深埋在心里。他们的心像久旱的禾苗迫切需要教师播撒爱的甘露。因此,工作中,笔者从关心爱护学困生,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做起,坚持用爱心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学困生在上课时常常注意力不集中,教室内外一些细微的异常声音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在无意注意为主向有意注意为主发展的过渡时期,一些新颖、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在教学中精心创设新颖的导课情境,有意引起学困生的无意注意,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
(三)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具有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心理特点。学困生大多思维简单,僵滞少变,他们似乎对任何稍微复杂的问题都懒得去思考。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借助动手操作,通过学困生喜爱的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促其手、脑、眼、口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使其先获取感性认识,再获取理性认识,达到“以动促思、以动激趣”的效果,为他们获得成功铺平道路。
(四)搞好练习设计,发展学习兴趣
学困生由于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其学习兴趣也不能持久,若教师不注意给予强化,兴趣就会逐渐消失,又回到原来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丧失成功欲望。教学时,笔者十分注意练习设计的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以确保学困生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保持发展学习兴趣,从而不断走向成功。
二、创造条件,促其参与,给学困生提供展示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采取了“四个优先”的措施给学困生提供展示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一)提问优先
教师提出问题后,只要发现学困生举手,就立即让他回答,答对了立刻表扬,答得不完全或错了,让他坐下想一想,静听别人回答,然后让他重答,答对了再表扬。这样让学困生一次不成功,有尝试第二次成功的机会,能极大地鼓舞学困生的上进心。
(二)板演优先
板演不但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集中精力分析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前,针对学习内容调查了解学困生掌握旧知的情况,为他在课堂上板演做准备。
(三)操作说理优先
操作是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活动。多让学困生参与操作说理,是培养学困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题能力的最佳措施之一。
(四)游戏活动优先
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尽量多让学困生参加,使他们在游戏活动的乐趣中,理解掌握知识,并施展自己的才能,让他们的智慧不断闪光。例如, 教学9的认识后,我设计了游戏“看谁做得对”。有10名学生参加,站成一排,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从左数第9名同学向前走一步;从右数第5名同学举起右手;从右数起的9名同学向右转。谁做得对,同学们掌声祝贺,谁做错了,改正后还要表演一个小节目。通过游戏,使学困生分清了基数9和序数9的不同,提高了辨别基数与序数的能力,增添了学习兴趣。
三、重视学困生意志的培养,使之保持牢固而持久的学习愿望,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数学学习是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下,吸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而刚刚恢复了自尊和自信的学困生神 经比较脆弱,他通过一时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但愉悦过后,仍害怕困难。这是学困生缺乏意志的突出表现。因此,我在不断帮助、鼓励学困生获得成功的同时,十分重视磨炼他们的学习意志,使其刻苦学习,不断进步, 再获成功,以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学困生意志的培养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有耐心,其次要讲究方法。在不断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的同时,还要热情鼓励学困生知难而进,勇于探索,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使其意志不断受到磨炼。信心足,意志就强,学习的愿望就能持久,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就会增多,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良好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是获得成功的保证。利用成功效应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需要我们矢志不渝地充满爱心,长期不懈地为学困生创造表现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体味成功的愉悦,饱尝成功的乐趣,使他们在勤奋——成功——再勤奋——再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磨炼意志、提高能力,从而走向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彭君晓《关爱“学困生”的个案研究》教育科研论坛,2008年
2、张奠宙等《数学差生问题研究》上海(2003年)